紐約公共圖書館珍寶揭祕

紐約公共圖書館預計於 2020 年秋天,展出其數萬館藏中最具歷史分量的重要物件:傑佛遜的《獨立宣言》手稿、狄更斯真跡與拆信刀、白朗寧記事本、16 世紀地球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信件 ……


美國‧紐約——這是個龐大到頭腦難以消化的數字:4,600 萬。這是紐約公共圖書館公布的館藏物件總數,而且並非只有書本。

館藏中,有一顆 16 世紀的地球儀,顯示出當時歐洲的製圖者對地球所知甚微。北美洲被畫成零星幾座島嶼,赤道附近則用拉丁文寫上「這裡有龍」。

MUSEUMS-NY-LIBRARY-2
一顆 16 世紀的地球儀,顯示出當時歐洲製圖者對地球所知甚微。(Vincent Tullo / The New York Times)

館藏中,也有美國《權利法案》(Bill of Rights)草案,其中有兩條雖可能通過、卻未獲正式批准的憲法修正案(註 1)。

還有湯瑪斯‧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起草的美國《獨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手稿。該份手稿中,接在「我們認為以下這些真理是不證自明的」(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後面的,看來像是個分號——而非印刷版本裡的逗號。還有一些內容早在第二屆大陸會議(Second Continental Congress)前便被刪除,包括對奴隸制度的譴責。傑佛遜本來想表達什麼?而該段首句的那顆逗號,又真的改變了什麼嗎?

MUSEUMS-NY-LIBRARY-6
紐約公共圖書館,傑佛遜撰寫的《獨立宣言》手稿近照。(Vincent Tullo / The New York Times)

圖書館館長安東尼‧馬克思(Anthony W. Marx)希望,在 2020 年秋天圖書館於新展廳展出這些珍貴館藏時,人們會拋出這類提問。同樣參展的還有一長串名單,包括館方多年來搜羅的其它有趣藏品。其中之一,是一本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小氣財神》(A Christmas Carol)——確切地說,這是 19 世紀中期狄更斯赴美旅行時所攜帶的那一本,他還在書頁空白處草草寫下關於自己要在課堂中朗讀段落的筆記。

MUSEUMS-NY-LIBRARY-5
紐約公共圖書館館長安東尼‧馬克思,與美國《獨立宣言》手稿。(Vincent Tullo / The New York Times)

想看更多狄更斯嗎?展廳也將展出他的拆信刀,這把刀以他的愛貓鮑伯(Bob)的貓爪製成;據策展人表示,狄更斯非常鍾愛鮑伯。

MUSEUMS-NY-LIBRARY-4
狄更斯為紀念過世的愛貓鮑伯,而用其貓爪製成的拆信刀。(Vincent Tullo / The New York Times)

比起貓更想看狗嗎?伊莉莎白‧巴雷特‧白朗寧(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的記事本也將在展廳中出現,在詩文草稿間,有一頁是白朗寧愛犬富陸(Flush)的素描像。

MUSEUMS-NY-LIBRARY-3
白朗寧記事本,其中一頁畫著她的愛犬富陸。(Vincent Tullo / The New York Times)

同樣將在展廳中登場的是《幸福綠皮書》(The Green Book)複印本。該書是在那個種族隔離的「吉姆‧克勞」(註 2)年代,專為有色人種所編寫的旅行大全;在 2018 年翻拍成維果‧莫天森(Viggo Mortensen)和馬赫夏拉‧阿里(Mahershala Ali)主演的電影後廣為人知。該片在 2019 年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殊榮,阿里也榮獲最佳男配角獎。

一直以來,這些物件都只對學者及研究員開放,但館方希望藉著在新展廳展出這些物件,能加強大眾對這些館藏的認識。新展廳位於曼哈頓第五大道 42 街的總館內,設立宗旨是為激起訪客的興致——讓他們思考,多年來以蒐集並保存世界知識為己任的圖書館,在執行使命的過程中,還收藏了哪些其他東西?

「在『事實』這個概念本身出現爭議的時候,我們保存涵蓋一切事實的紀錄,」馬克思表示。「人們要理解這點,並利用這裡的東西來獲取資訊,這是很重要的。」

而且,這裡能利用的東西還真不少。2011 年接任館長前,馬克思曾擔任安默斯特學院(Amherst College)校長長達八年時間。他表示,剛上任時「看到這些多數人不知曉其存在的珍寶,著實感到震驚。」

「這是因為我們並不常展示它們,《權利法案》只有在美國建國兩百周年紀念時展過幾天」——那是 1976 年的事了。

「我們都認同,保護這些珍貴文物是我們的責任,我們也會這麼做,」他說。「但我們也有責任,讓這些文物不只是待在保險箱裡而已。」

但這間圖書館並不是、也不打算成為一座博物館,但就像博物館一樣,該館也無法一次全攤開展出所有館藏。因此,在計畫初始,館員們便為這個展覽空間挑選了一些「最具歷史分量與重要性的物件」,馬克思說道。

這個展覽計畫是該館於 2017 年通過的 3.17 億美元(約 95 億元新台幣)總體計畫(註 3)的一部分(總體計畫中還包含將部分辦公空間轉為咖啡廳),而展覽空間則會座落於幾步之外的大房間——戈特斯曼廳(Gottesman Hall)中,這裡過去曾用於舉辦短期展覽。

戈特斯曼廳的改造計畫將在館員監管下進行,並由波隆斯基基金會與金融家雷納德‧波隆斯基(Leonard S. Polonsky)個人捐贈的 1,200 萬美元(約 3 億 7,000 萬元新台幣)支付。波隆斯基雖長年旅居倫敦,根卻於紐約;他在布魯克林長大,就讀湯森德‧哈里斯高中(Townsend Harris High School),並於在學時擔任學生會會長暨文學雜誌編輯,隨後相繼於紐約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及巴黎第四大學攻讀學位。

總體計畫中的另一項願景是新型教育中心,高中生與大學生將能在此學習如何執行初級研究,且實際進行演練。

戈特斯曼廳的展間,會是該館從紐約觀光經濟中獲利的途徑,而這與先前的一些預測相悖——曾有預測指出,川普政府的保護主義政策及美國優先論調,將改變旅人們的目的地。然而,2018 年紐約遊客總數達到連續九年增長,拔升至歷年來的最高點:6,520 萬人次。

但圖書館並未密切關注觀光業動態。究竟行經正門入口處看門獅像的人潮中,有多少人是為了到熱門紐約景點踩點,有多少人是要尋找圖書的一般讀者,又有多少人是為了尋覓一本名不見經傳且只能在該館找到的文獻,才因此前來的學者或研究員?——館方並沒有確切的數據。

儘管如此,馬克思預估,遊客和研究者的數量各半。調查則顯示,約有三成訪客居住在紐約市以外地區。

不論數據為何,這場珍貴文物的展覽,將遠不只是展示和解說。

「這不只是一個透過玻璃罩觀看物件的機會,而是要讓人們瞭解初級研究的重要性,」擔任圖書館四間研究中心的主任的威廉‧凱莉(William Kelly)說道。「這是一個從文物材料中挖掘故事的機會。」

以傑佛遜手稿為例,這是已知現存四份中的其中一份。馬克思表示,這份手稿顯示了一份美國重要文件的編修過程。「你可以看到,美國歷史上最為神聖的文件,直到最後幾分鐘也還處於爭辯之中,」他說。

他和凱莉接著討論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1493 年所寫信件的初版複印本,這是現知碩果僅存的唯一一份;而信件內容正如馬克思所言:「我覺得我有了新發現。」該信件總結了哥倫布對新世界的想像,為「往後 300 年間,與殖民主義出現背景相關的所有爭論」開闢了一條蹊徑。

「仔細想來,這是一件奇妙的事,」他說。「我在哥倫比亞大學教了 13 年的第三世界發展和殖民主義,但卻不知道這封信的存在。這是絕佳的教材。閱讀原稿,並就之辯論。」

MUSEUMS-NY-LIBRARY-1
於紐約公共圖書館總館 320 室的「伯格收藏」(The Berg Collection)包含上萬冊書籍、文學檔案和手稿。(Vincent Tullo / The New York Times)

註 1:美國權利法案為美國憲法前十條修正案的統稱,其實在 1789 年國會一共制定了 12 條修正案,但 1791 年通過的只有十條。未通過的兩條中,一條於 203 年後的 1992 年才批准生效,一條則是至今仍未生效。

註 2:吉姆‧克勞(Jim Crow)是 19 世紀初期,一種對有色人種的代稱,特別擬仿南方黑人奴隸的打扮及行為。1876 年至 1965 年間美國針對有色人種實行種族隔離制度的法律,即稱做「吉姆克勞法」。

註 3:紐約公共圖書館董事會於 2017 年通過總價約 3.17 億美元的計畫,包括 1911 年開館至今最大規模的建築翻新,預計於 2021 年完成。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