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阿卡貝拉嶄新的一頁——專訪 尋人啟事

在台灣,很少人會說自己是阿卡貝拉的樂迷,但多少都曾因喜歡的歌曲被阿卡貝拉樂團翻唱而遇見這種音樂形式。尋人啟事是台灣第一組推出全創作專輯的人聲樂團,本次專訪中,他們分享了從翻唱走向創作的歷程,以及對非典型阿卡貝拉的想像 ……

一刻即永恆——《末代皇帝》的錯綜樂章

這些年在業界每當遇到光怪陸離的情事,我都會提醒自己:想想當年的教授。當你灌注了大量熱情與心力所寫好的配樂,被擅自剪輯、最後甚至摻雜了另外二位作曲家的作品,卻得了奧斯卡,你會怎麼想?你會拒絕承認這是自己的作品、還是會替劇組開心?又或是坦然接受這宇宙的安排?

從「都會」談起:音樂產業結構下的種族問題

據說,紐約電台 DJ 法蘭奇‧柯羅克(Frankie Crocker)於 1974 年發明了「都會當代」這個說法,用以概括統稱當時的各種黑人流行音樂。原因是節奏藍調、饒舌這些名稱聽起來都太「黑人」了,大型品牌會先入為主認定聽眾消費力不足而不下廣告預算。「都會」這個名稱,正可以塑造一種黑白通吃的全新中產階級形象。

不尋常的邊界

許多例外存在的城市和島嶼讓人們重新思考「邊界」的意義,以及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有因為意識形態與政治分歧的人為鴻溝,為大自然提供了生態的避風港而形成的無人邊界;也有兩國持續在協議中的邊界,沿著河劃分,直到河流改變方向 ……

非線性的時空疊蹤——評《時間不感症者》

對於台灣人而言,理解中國必須歷經比想像更長遠的時間,差距極大的省分地域與迥異的歷史截點,或許是難以聚攏的理由,但抵禦不了的是當近現代東亞史劇變來到跟前,身為日本殖民時代的台灣人,其移地東方明珠的行旅所感,不免比起待在島嶼全然不動更貼近所謂的現代性 ……

諾蘭在創作歷程中對交叉剪接的執著與執念

諾蘭則是早早就展現了他對剪接技巧的講究。他早期一鳴驚人的作品《記憶拼圖》便完全奠基在剪接形式之上:片中由順敘和倒敘交叉剪接所構成,而倒敘用彩色底片、順序用黑白底片拍攝。因此例如像是時序上由 1 到 5 的事件,場次的順序會是 5→1→4→2→3 ……

忘記你的英雄——專訪 衛斯理‧奧斯布魯克

插畫的問題在於,你必須在作品計畫所給予的限制範圍內,找到一個做自己的方式。我已經有好一陣子沒畫插畫了,而我想這會是我想再次觸及的核心價值。我需要享受我的作品並為它感到興奮,但我的作品也需要在某種程度上連接這個世界。我的原則總是在變化。

遙不可及的寶島職業運動夢?

以台灣來說,一個走向是例如 Lamigo 桃猿,透過由內而外、從球場到場內活動跟氣氛,以及跟在地真正地結合,把握住桃園結合高鐵、機場捷運發展的契機,不只抓住桃園在地球迷、更抓住了許多新球迷的心 ……

《別惹喵皇:肉搜網際殺手》:當一隻小貓死了,每個讚都認為自己無罪

肉搜不是新鮮事、虐貓殺人也並非第一次,但是網路社群加速發展變相增幅了一切,使其影響層面更廣,並且益發難以預測或判斷真假。當我們在看到令人無法忍受的網路新聞,立刻分享,按下的一個讚,甚至是一個怒,希望因此形成批評輿論時,卻可能同時成為滋養加害者想要被看見的偏差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