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全球意識
    • 國際事務
      • 美洲
      • 歐洲
      • 中東
      • 亞洲
      • 非洲
      • 大洋洲
    • 國內
    • 科學
      • 太空探索
      • 氣候
    • 教育
  • B. 商業科技
    • 商業
    • 經濟
    • 科技
    • 能源與環境
    • 媒體
    • 創業
    • 工作
    • 理財
  • C. 文化體育
    • 書籍
      • 書評
      • 詩選
    • 音樂
    • 電影
    • 電視
    • 藝術
    • 劇場
    • 攝影
    • 舞蹈
    • 運動
      • 棒球
      • 籃球
      • 網球
      • 足球
      • 田徑
    • 活動指南
  • D. 生活設計
    • 關係
      • 愛情
      • 誓約
    • 設計
    • 時尚
    • 健康
    • 花草園藝
    • 建築
    • 房產
  • E. 探索發掘
    • 旅行
    • 自然
      • 一座山
      • 健行
      • 動物
      • 植物
    • 野外活動
    • 飲食
    • The Place 本地
      • 台北
      • 新北市
      • 桃園
      • 嘉義縣
      • 嘉義市
      • 台南
      • 屏東
      • 台東
      • 花蓮
  • O. 評論
    • 社論
    • 專欄作家
      • 詹偉雄
      • 生於台中縣豐原鎮。台大圖書館學系、台大新聞研究所畢業。曾參與博客來網路書店與《數位時代》、《Soul》、《Gigs》、《短篇小說》等多本雜誌之創辦;著有《美學的經濟》、《球手之美學》、《風格的技術》等書,目前專職於文化社會學之研究。

      • 鄭陸霖
      • 美國杜克大學博士。《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編輯委員、UserXper 悠識數位顧問、社會設計策略專家、「Design X Society」Forum 創始兼召集人、前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 李明璁
      • 英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社會人類學博士。研究專長為大眾文化研究、東亞社會與文化比較研究、田野工作方法、都市民族誌、消費社會學、視覺文化與影像社會學、音樂社會學、性別與身體社會學。

      • 陳敏佳
    • 來論
    • 系列
      • 每日概述
      • 經濟學小抄 EVERYDAY ECONOMICS
      • 科技與哲學
      • 配樂事
      • Species
      • 野地生活
      • 林間散步
      • 祕密生活
      • 男人四十
      • 種種可能
      • 物之書
    • 勘誤
    • 悼念
  • TheAList
    • A STORY
    • 一則故事

    • A BRAND
    • 一個品牌

    • A MEAL
    • 一頓美味

    • A THING
    • 一件單品

    • A FRIEND
    • 一位朋友

    • A CAR
    • 一台車子

    • A DAY
    • 一天好日

    • A LIST
    • A PODCAST
    • 一段廣播

  • 關於我們
    • The Affairs
    • 常見問題
    • 聯繫我們
      • 廣告刊登
登入
登入
訂閱
搜尋
數位內容閱讀
✕
請於下方輸入您的體驗序號
每組序號每個帳號只能兌換一次
確認序號

當你使用此體驗序號兌換數位閱讀權限時,視為同意我們的服務使用條款。

兌換成功

您的數位閱讀序號權限期間為


2021/10/10
|
2021/10/10

歐洲

The Affairs 編集者新聞 > A. 全球意識 > 國際事務 > 歐洲

從 1997 到 2017,不可不知的 10 張 20 歲英國專輯

2020/08/052023/06/14

這個專輯標題似乎提早預告了人類未來 20 年的生活型態:電腦、行動網路、智慧型手機。

《顛父人生》:長大這件事

2020/08/052020/08/04

東尼‧厄德曼原是導演瑪倫‧艾德(Maren Ade)發想自其父親的故事,在她訪談一連串職場女性後,便決定將更多篇幅放在女兒的角色,並以她的工作串接起更為複雜的格局。

新文藝復興:佛羅倫斯如何解放偉大女性藝術家

2020/08/052023/06/14

畫作於 2019 年修復完成時,將於佛羅倫斯的新聖母大殿展出,是 450 年來的第一次公開展示。「那將是標誌性的時刻,不僅是對奈莉而言,還有文藝復興時期被遺忘的所有女性藝術家,以及不瞭解女性在那個時代做出多少貢獻的現今藝術家。」

殺手、竊盜統治者、天才、間諜:弗拉德米爾・普丁的紛紜謠言

2020/08/042020/08/04

循著殺手普丁這條理論的路走,我們就接近了普丁神教概念上的盲點。我們所打交道的對象似乎既非政府無權的失敗國家,也不是擁有絕對權力的極權國家,而是介於這兩者之間。普丁沒有下令殺人,但人還是死了。⋯⋯那普丁神教算是什麼東西?就這點來說,普丁神教沉默了。

愛滋、病痛、死亡、肉身:《BPM》在愛與死之間的每一秒脈動

2020/08/042020/08/04

《BPM》(Beats Per Minute)是法國導演羅賓.康皮洛(Robin Campillo)獲得坎城評審團大獎、同志金棕櫚獎、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的電影。

殘影作為新寫實主義的電影眼:華依達的壓軸遺作《殘影》

2020/08/042020/08/03

這是視覺生理學現象,精神分析的後遺,歷史的複沓前進,也是華依達左翼新寫實電影裡「辯證的重複」——因此,差異與重複,成了殘影的觀看機制。

你對誰說再見——《天上再見》

2020/08/042020/08/03

「每個故事都得找到結局,這是生命秩序。」知悉一切、安排一切的作者,在書的末尾「背叛」虛構小說的紀事,其實意外溫柔地看到某種作者的謙遜。

環法自行車賽的山道上,來點啤酒、長棍麵包,以及呼嘯而過的自行車

2020/08/032023/06/14

單車迷有個悠久的光榮傳統,在山裡露營數天、甚至數週,提早占領觀賞環法賽事的好位子,順便在山上大肆狂歡

「我得到很多愛」:在摩利亞難民營,希望如何在地獄中倖存

2020/08/032023/06/14

在這裡,火災、動亂、人滿為患已非新聞,在近來肆虐全球的病毒面前,這座有「世上最惡」之名的難民營恐怕更不堪一擊。而對於營中的居民來說,日子還是得過。在這裡,每天都能目睹關於毅力、勇氣與善意的故事上演

無害的掠食動物或者邪惡的獵手? 狼群重返歐陸的紛紛擾擾

2020/08/032023/06/14

在有些人看來,狼不過是肉食的狍鹿:適應力強、可以和人類和睦共處。然而對其他人來說,狼是惡魔般的殺戮機器,毀壞農人的生計——而且狼群的身影正是城市人漠視鄉下生活的象徵。

霍布斯邦的危險聲譽

2020/07/312023/06/14

在他漫長生命的後半段中,他成為全球大概最知名的歷史學家,他的著作被譯成 50 多種語言、全球暢銷數十億本。

親愛的歐洲02

親愛的歐洲:眾英國作家致歐洲的一封信

2020/07/272020/07/24

擺盪多時的脫歐一事終在日前塵埃落定,但改變與衝擊才正要揭開序幕。諸多英國作家提筆,寫下他們畢生與歐洲千絲萬縷的情感關係 ……

文章導覽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全球意識

國際事務
國內
經濟
媒體
工作

專欄評論

社論
專欄作家
來論
系列
悼念

文化體驗

書籍
音樂
電影
電視
藝術
劇場
攝影

運動

棒球
籃球
網球
足球
田徑

生活設計

愛情
設計
時尚
健康
花草園藝
建築

自然探索

旅行
自然
野外活動
飲食

常見問題|服務條款|隱私權保護政策|銷售條款|行銷業務合作

編集者新聞社股份有限公司

© 2021 The Affairs Medium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