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癒最高:我們為何喜愛恬淡而撫慰人心的動漫

西方編劇傳統總說,衝突是所有故事的核心,但在辛苦的一天之後,你可能不想看有壓力的東西。有些人轉向「慢電視」,可以播放 10 多個小時風景優美的火車旅行或人們打毛線的冥想鏡頭,但我更喜歡我稱之為「慢動畫」的東西,在日本被稱為「療癒系動漫」:故事設計得盡可能讓人舒服和放鬆。

終於要完結了 ⋯⋯ 在《新劇場版:終》之後繼續補完

故事表面主線是貌似神祕的外星生物與地球保衛軍間爭鬥的傳統套路,但暗地裡卻是總導演庵野秀明極喜歡的人類派系鬥爭政治劇。而世界觀經過元祖 TV 版、舊劇場版、漫畫版以至電視遊戲多方向擴展,各種重要或故弄玄虛的細節,大大小小的散落在不同版本之中,為當年觀眾帶來「全體追尋故事真相」的社會級討論現象。

《鏈鋸人》、《SPY╳FAMILY》、《給不滅的你》—— 從日本動漫談創作的形式、氣味及風格

過往我在課程、講座及文章中很常提到風格,對我來說,那是作為一個職人非常重要的基本功課,比如說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門武功,你必須理解一個流派的核心宗旨與脈絡變遷、學習不同時期掌門人的招式與變化型,並透過修練慢慢將技巧內化於心;有一天,等到你累積了夠多招式,並在實戰經驗中融會貫通,你方會從自己的人生經驗與核心裡,長出屬於自己的東西。

在抓住了從天而降的少年少女以後:《天氣之子》與《麥田捕手》

新海誠的動畫,往往被影評歸類為「世界系」,亦即故事中男女主角的際遇會連繫至世界存亡,並同時傾向省略對國家及社會體制的具體描述,只聚焦二人關係與末日想像並置的淒美浪漫。這次《天氣之子》仍具備前半的元素,卻同時描述年輕人如何對社會主流價值進行反抗。如此選材除了標示新海誠在創作風格上的一種轉向,亦可見導演如何透過《天氣之子》,對《麥田捕手》所高舉的叛逆精神作出致敬。

在國家音樂廳中心呼喊「かめはめ波」

日本音樂學院訓練出來的作曲家,清一色都是直接進入影視藝文產業工作,在他們 25 至 35 歲時,多半在廣告、電視、動漫配樂領域歷練、累積作品與發展個人風格,35 歲以後無論是藝術性與專業知識都已更加成熟,才正式進入電影,參與大銀幕長片配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