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訪植物園的一百種理由

出門旅行會去哪裡呢?過去人們按照旅遊書按圖索驥,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地標以及經典文化美食是不能錯過的。但現在我想特別提出一個選項:各地的植物園。

植物園是一個公開展示的場所,形形色色植物在陳列上自備生命力的景觀之美,即便不具備任何生物學的知識,走入,親近不同種類的植株生命,在園丁以及科學研究人員巧手安排組合的呈現,都能感受到綠意盎然的喜悅。

在國家規模的植物園,展示植物分區如同博物館展示地形、區域物種、與民俗文化。比如新加坡植物園的「蘭」跟「薑」主題區域,以及步道落差達六公尺的雨林生態區,具有濃烈南洋色彩。而台灣人熟悉的台北植物園,偏安在台北城市一隅,佔地僅八公頃,前身是 1895 年台灣總督府成立的苗圃,至今收藏有約莫 2000 種活生生物種,保留了百年歷史從臺灣、日本、中國大陸、東南亞引進來的試驗研究植物種。

新加坡植物園,從維多莉亞式的涼亭望向天鵝湖。(Getty Images)
新加坡植物園內的長萼蘭屬,原產於中美洲、南美洲北部和西印度群島。(Getty Images)

擁有千種植物寶庫的植物園,排列組合無盡藏。介紹給觀眾的展示技術,正是欣賞植物園的樂趣所在。

台北植物園有夏天拍照熱點的荷花池、有多肉植物、民俗植物區、蕨類植物區、薑科植物區。隨著季節不同,推廣的重點有所差異,在 2021 年推出的「野花園」計畫,蒐集 70 多種野草花,其中更包含 20 多種植物方舟計畫名單中的台灣原生植物。

野草開花之美,在於不為人類準備,觀賞者可能要俯下身,或抬起頭,才會看到小巧的花朵。「蹲下來慢慢看」,提供了另一種人類謙卑的賞美姿態,絕對跟平常拜訪消費型觀光花市,爭奇鬥豔的美學風格大大不同。而正是拜訪植物園的樂趣,這些植物不為取悅人類而生,相反地,他們被珍惜地保存在園內,享受人類悉心照料,值得訪客窮盡不同焦段的目光來欣賞。

台北植物園內的台灣原生種:烏來杜鵑。(台北植物園)

以賞花為出發點的花園設計,與觀察植物的樂趣,可說是截然不同。能夠以「美學欣賞」為共同點,引導民眾使用不同視角領略植物樂趣,實在是高明。從另外一方面來說,台灣以景觀建築師吳書原領軍的草花園設計風格,近年來在公共景觀建設如桃園永安漁港海螺,嘉義美術館,掀起視覺革命。少了多彩,卻以草造型帶來野放的風格。野的美學精神,在植物園也能窺見,公部門與時並進可見一斑。

觀賞型花園的起源,一般認為是源自 15 世紀晚期義大利羅馬和佛羅倫斯的別墅,花園透過幾何規律的造型設計,改造地景。在此之前的義大利花園基本上是封閉的,不對外開放的,種些水果蔬菜,若是屬於修道院的花園,那更有香草、藥草的種植,基本上是屬於私人實用的性質。直到文藝復興運動才打破了這個觀賞的藩籬,讓植物園有公共的美學功能。

時至今日,來到植物園,不只欣賞植物,植物園作為機構本身也時常有深厚的文化價值。不論是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Kew Gardens),或是新加坡植物園,是世界上唯二名列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國家植物園,皆可藉此窺見帝國的軌跡。新加坡植物園雛形是 19 世紀初博物學家史丹福・萊佛士爵士(Sir Thomas Stamford Bingley Raffles,1781-1826)用來實驗經濟作物的苗圃,接著成為英屬殖民熱帶園藝花園,最後是國家頂尖科學研究與教育機構。英國倫敦郊區的邱園,從皇室私人收藏的植物園,19 世紀中葉後逐步開放成為面向全民眾展示的休憩園地,超過三萬個品種的收藏以及標本,為植物多樣性和植物經濟做出重大貢獻。徜徉綠意,也是閱讀綠色的經濟科學歷史。

目前台灣林試所管轄的植物園一共有八座:台北植物園、福山植物園、蓮華池藥用植物園、嘉義樹木園、四湖海岸植物園、埤子頭植物園、扇平生態科學園與恆春熱帶植物園。他們或許為日治時期實驗苗圃、移植南洋橡膠樹的培育場所、甚至是京都大學的演習林,走在其中可以感受到百年前植樹人群的用心。而新進像是研究海岸防風植物、藥用植物為目的植物園,需要提前申請入園的福山植物園。這些場所在綠色療癒之餘,其實也跟我們展示了在地的經濟史與環境史。下回出遊,不妨把植物園列入行程吧!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