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如何改變了香港:香港觀點

2017年,香港迎來了從英國移轉成中國屬地的 20 週年。有數千人為此上街——一些是為了慶祝,一些是為了抗爭。在此《衛報》訪問了 6 名香港居民,談談他們對 1997 年的記憶,以及他們對這座城市未來的想法。1997 年 6 月 30 日午夜,我記得當時正下著一場大雨,我昏昏欲睡,眼睛幾乎閉上。但我沒有。我逼迫自己專注於我父母的老電視螢幕,看著兩面旗幟:一面是英國國旗、一面是中國國旗。我試著問我母親螢幕上正在發生什麼事,但我無法理解,除了那晚我所學會的一個單字:移交(handover)。

柏林圍牆02

禁令、反抗與致命打擊:劇場如何推倒柏林圍牆

當德國邁向統一,東德經濟一蹶不振之際,許多劇場圈的人失業,有些人甚至喪失生活目標。然而,即便東德最後的日子並不是照著預期的劇本落幕,在我們訪談的過程之中,鮮少人覺得有缺憾。「我們在創造歷史,」漢伯格說。「不斷抗爭,抱持希望。我絕不會為了任何事而錯過那一切。」

我們的世界正在燃燒cover

我們的世界正在燃燒

「波許巧妙預言了 20 世紀末以來全球化和經濟新秩序強加於世界的精神氛圍」——工業革命的加速發展、全球財富與貧窮的無限擴大、新秩序的建立,包括蠻橫的極權主義、全球性的遷徙與移居、跨國際的猖狂犯罪、民族國家的崛起與殞落、打破界線藩籬的新自由主義與市場、反全球新秩序的各種勢力,此起彼落地在各地發聲 ……

武漢肺炎揭示了權力的本質

行使政治統治就是擁有左右人民生死的權力。而我們可能給予任何人此一權力的唯一理由,就是因為我們相信:我們能以此為代價,換來集體安全。但這也意味著,我們正將生死決定,託付給我們最終無法掌控的人。

法國六〇年代《法外之徒》的精神遺產

「在 9 分 43 秒,阿瑟、奧黛麗和弗蘭茲打敗了來自舊金山的吉米‧約翰森所創下的世界記錄,9 分 45 秒。」——《法外之徒》。片中主角三個他們在羅浮宮內從入口往出口狂奔的橋段,竟然只是因為片中的男女主角想在搶劫前打發時間,為了打破他們聽說之前美國人在羅浮宮創下的 9 分 45 秒的紀錄,而締造了 9 分 43 秒的紀錄。

「人類對自己做過最蠢的事」,談《1917》

鑒於《1917》的主題,她的性別讓不少人吃了一驚。「但不知怎麼的,我用陰道把劇本生了出來」她笑道。而她確實在想,這意味著劇本中人物的「危機」有了不同轉向:故事主軸是回家,而非盡可能屠殺更多敵人。「你屏住呼吸並不是為了看他成功與否,而是知道他若失敗,就再也無法見到家人。」威爾遜-凱恩斯其中一位祖父並未參軍,卻熱衷於教導她戰爭的道理。「他告訴我,瞭解歷史是避免未來災難的唯一方式。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對彼此做過的最愚蠢的事。」

重新理解自由

重新理解自由

行為嚮導技術是改變行為的利器。對於許多難以確定道德準則與公眾目標的社會問題來說,行為嚮導技術不只必要,而且應該透過技術的物質特性(materiality)來規範人們行為。問題在於,這是否表示行為嚮導技術乃是一種「必要之惡」,畢竟人類自由難以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