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_鄭陸霖

序曲。一個任性社會學者的選物展

意外地,透過這些「與物共舞」的跨界對話,學生們回饋給我,她們真切感受到社會學「複眼思考」窮究物理的溫熱存在。一些勤奮的學生穿梭於我分散在大學部、研究所、在職班的課堂,如拼圖解謎般試圖捕捉她們在設計教室裡感受到的「活的社會學」,這讓我在專欄走到第十期的此刻,突然有個紙上策展的奇妙念頭。

重遊阿里山

我好像一直誤解了阿里山,要不就是我和它同樣在時間裡變得柔軟,冬末的阿里山一點都不俗,它飄散著一股雅風,老的阿里山賓館裡那家五〇年代咖啡廳用的字體和圖示都很有老派風情,門口擺著幾張鄉土民謠和山地情歌的唱片。

75年前後的經典

一年一度的東尼獎於上個月落幕,今年最佳音樂劇由《冥王之城》(Hadestown)獲得,最佳復排音樂劇則由《奧克拉荷馬!》(Oklahoma!)獲得;礙於商業考量與成本控制,百老匯近年新作多半改編自熱門電影、或是用流行歌手現成歌曲拼湊成所謂點唱機音樂劇(jukebox musical),以降低觀眾入門門檻,但誰會想到今夏當紅最酷、最火熱的兩齣音樂劇,一個改編自古典希臘悲劇,另個則是一部1943年的戲。

傑夫・沃爾鏡頭下繪出的現代生活縮影

沃爾稱自己為「現代生活的繪者」(Painter of Modern Life)——這一短語出自19世紀法國詩人暨文學批評家波特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最具代表性、奠定並開啟現代性思潮評論著作。沃爾曾多次形容自身作品為波特萊爾式的「散文詩」,而他那些借鑑於繪畫的作品如《女人像》(Picture for Women, 1979)之於馬內的《女神遊樂廳的吧檯》,抑或《珍珠母》(Mother of pearl, 2016)之於維梅爾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何嘗不是在波特萊爾美學引領下對現代繪畫的致敬?

電子書「撥頁」新經驗

閱讀,一直都是雙手並用,心思不斷調控決策,在文字的虛擬空間、意識之流中頻繁往返的積極活動。不管是要往前重訪故事人物之前出現時的場景對話,恍然大悟回頭確認是否讀懂了之前感到困惑的段落,瀏覽尚未閱讀的章節預感走向以免迷失方向,甚至探望在另一條歧路上的讀者分身確定仍在等待會合。我們暫時離開目前的閱讀點,開始「撥頁」的動作意義多重豐富,在在顯示出閱讀的非線性。每一次的「離開」都預設了要再「回到」約束的分手點,書本章節文字所搭建的虛擬時空則構成了閱讀的身體持續穿梭運動的經緯座標。

延續血脈一萬年 —— 北極區雪橇犬

即使沒養狗,大家也都看過狗。狗是第一種馴化動物,而且歷史久遠到連考古學家也不清楚狗是怎麼來的,只能肯定是一萬年以前,或許還不只一個起源。多年來人類培育出差異極大的各種品系,吉娃娃、貴賓狗、鬥牛犬、哈士奇、藏獒都是狗。一項探討雪橇犬歷史的研究發現牠們身在北極長達一萬年,血脈仍延續至今。

新聞媒體在動亂時節的任務

公共領域在過去二十年的變化,甚至比過去兩世紀更加劇烈——而新聞媒體,包括《衛報》在內,都拚了老命適應生存。然而我們身處的亂世要求我們不僅僅是適應求生。我們播報、產製、傳播、獲取新聞的環境改變太過劇烈,以致於此刻我們不得不嚴肅思忖我們要做什麼樣的新聞,以及我們為何做新聞。

夜行在山的暗面

空氣稀薄的高山營地,聲音的傳速像箭一樣,咻一下就從這頂帳篷射到了下一頂,僵死在睡袋裡的隊員心一凜,腦袋空空地把營燈轉開、頭燈點亮,穿起保暖衣物拿著吃飯道具到領隊的帳篷前集合,瑟縮在寒夜裡等著一杯熱水,等一個告訴自己即將醒來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