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床劇團02

「我們都是造夢者」——河床劇團

河床劇團(Riverbed Theatre)從 1998 年成立以來便創作不輟。今年河床成立滿 20 週年,與誠品畫廊合辦結合靜態展覽、創作體驗、創作觀摩和演出的《造夢者》計畫,以多角度向觀眾呈現河床的創作核心。這個核心也指引我們去問什麼是創作的來源、創作與精神的連結是什麼。

伽利略的女兒

那些默默無聞的人們 ——伽利略的女兒

伽利略有兩個女兒。這本書裡主要說的,是他的長女:瑪麗亞‧切萊斯特修女。她在 13 歲那年,和妹妹一起被送進修道院。她對這個命運似乎沒有異議。在修道院裡生活了十年之後,23 歲那年,她的姑姑過世,她寫了一封安慰的信給她的父親。就是這封信,把她帶到了我們的眼前。因為,她作為一個成年的女兒,自此與天文學家父親之間,展開了多年的通信。

專欄作家-v3-4_林承毅_潮流考現

台灣的地方創生元年來了?

到底「地方創生」是什麼意思?不同領域人士,以各自的想像、認知進行表述。回到日本,當初概念會被提出,核心問題就是地方人口急遽減少、產業空洞化,造就區域發展不均。而台灣呢?要如法炮製日本,把地方視為台北之外,或是大台北之外的地方嗎?「地方能永續存在發展」,才是地方創生的核心。

大衛‧萊特曼

《大衛‧萊特曼:下一位來賓鼎鼎大名》:集齊天時地利人和的唇槍舌戰

這些來自不同領域的來賓,讓每一集也探討不一樣的議題:喬治‧克隆尼談他與妻子如何協助難民、蒂娜‧費談女性在喜劇產業裡的地位提昇、傑斯談他如何透過饒舌作為社會溝通的橋樑、而最刺激的可能是人稱「廣播之王」的霍華‧史登,他與萊特曼素有恩怨,兩人曾公開不合,兩人卻都是反應敏捷、敢說敢言的名主持人。

手塚治虫:我的漫畫新手時代 

日本漫畫家手塚治虫(1928-1989)的個人生命史,也是日本戰後漫畫史發展的一部分。以下文章是他描述自己在《新寶島》熱賣後,1947 年到東京尋求發表漫畫的過程,轉載自《我是漫畫家:「漫畫之神」手塚治虫唯一親筆自傳》,2018 年 7 月由麥田出版社出版。

2號球衣

抓住鏡中倒影——2018女性影展台灣競賽片

這項競賽只要女性導演皆可參加,因此不但題材上不受到(影展本身著重的)性別議題的限制,形式上也不區分長、短片或是紀錄片、劇情片、動畫片、實驗電影等等。同時,當主題關懷是偏向成長、同儕、社會環境或親情場景中的「女性經驗」,特別容易出現秀異的成果。

為你捎來一葉的牽繫

為你捎來一葉的牽繫:河瀨直美的影像美學

1992 年,剛脫離職員生活的河瀨直美(Naomi Kawase)完成了她第一部短片《擁抱》。她影像中樸拙富靈性的氣質,吸引了許多重量影人的目光。以奈良為創作基地的河瀨,從這裡的人與物,漸成她鮮明的影像風格,畫面飽滿自然神祕的靜謐與個人觀世的哲理,平淡卻予人深刻印象。

帝國下的權利與親密

塑造台日友情的時代意義——《帝國下的權力與親密》

虛構的小說折射出現實的處境——這並不表示歷史與虛構有孰優孰劣之分,但或許重點是作為一個讀者如何透過閱讀技法與歷史知識的疊合,將文本當中的密碼拆解出來。朱惠足在本書中,帶領讀者走過了一條又一條日本統治期台灣的文學,尋索當中的人際軸線,而這是一種交互參照:從歷史事件解讀文學符號,再由文學虛構看見其折射出的、歷史的暗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