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詮釋人與動物相「伴」的美好時光——專訪「伴bàn」品牌識別設計師陳姝里

2016年高雄市燕巢動物保護關愛園區完成改建,是台灣第一個改建成功的收容所;2019年高雄市動物保護處(以下簡稱動保處)攜手高雄在地團隊「叁捌地方生活」策劃第一屆「吹狗螺音樂生活節」,首創在動物收容所舉辦結合音樂祭、市集與動物體驗的慶典,不但吸引超過上千位民眾參與,更於2022年榮獲日本Good Design Award獎項肯定。儘管「吹狗螺音樂生活節」已在收容所建立起知名度,動保處不願止步於此,動保處處長葉坤松表示:「我們仍希望有一個品牌能跟市區受眾更深度地溝通。」於是「伴bàn」品牌誕生了!以人與動物相「伴」為核心理念,期待藉由建立「伴bàn」標章認證制度、串連寵物友善空間,讓生活在都市的寵物與飼主們都能更輕鬆地享受相處時光

時間回到2021年,動保處為替「吹狗螺音樂生活節」申請Good Design Award,找來插畫家陳姝里為送審資料彙整視覺設計,姝里細膩且蘊藏豐沛情感的創作風格令動保處印象深刻,於是邀請姝里重新設計動保處原有的IP角色,並打造「伴bàn」的識別系統。雙方在討論過程中發現,姝里於2017年的個展《一半一半》中,將磁鐵隨機放入設計成半個人的立體雕塑,象徵著當兩個人相遇,彼此產生意想不到的相吸或相斥反應,此概念與「伴bàn」品牌精神——人與動物相遇成伴——不謀而合。雙方在合作初期便達成共識,希望將此核心概念融入識別中。「因為原版的角色眾多,所以我們決定保留穿紅斗篷的主角小傘,她是人類與動物間的協調者;動物角色選擇了較具代表性的黑輪、小膽、裁判阿肥與貓咪艾蜜莉。另外新增三位人類角色,讓觀者更容易將自身帶入其中。」

你一半我一半,因為相遇而圓滿

在所有角色確定之後,姝里以幾何圖形組合創作出一個個原型,並延續《一半一半》的概念,將頭與身體以半圓創作,因此當人與動物相遇時,兩者才會形成一個完整而圓滿的圓形。「雖然頭跟身體是半圓,但五官仍是完整的,這也是我想強調的——我們都是完整的個體。」仔細一看,動物身上的斑紋與鬍鬚,與人類的衣著與五官特徵相互呼應,色彩方面也將原角色身上的紅、藍、綠、黑、灰及咖啡色重新設定,捨棄掉過度鮮豔的色彩,使得每個角色之間無論怎麼搭配組合都顯得平衡而協調。 姝里表示,雖然所有角色都是透過電腦繪圖設計,但是為了讓整體風格更有溫度,特別在創作過程中埋入小彩蛋。「我其實是很不喜歡用電腦做圖的人,這次所使用到的幾何圖形,都是我先用木刻版畫印刷後,再丟進illustrator去背、向量化而成的。放大看就可以看得出它們不是完美的形狀。」因為不完美而完美,正如同人與動物間從相會、磨合到相知相惜的過程。

好伴空間標章,創造友善動物空間的系統性支持

品牌識別設計往往需經過時間的考驗,「伴bàn」品牌從標準字、角色設計,到到周邊商品、好伴空間標章與展場設計等皆由姝里親自把關,也讓她意識到為品牌建立完整識別系統的重要性。以友善動物空間認證制度——『好伴空間標章』為例,如何在有限的版面內安放與傳遞品牌的重要訊息,並確保版面的易讀與簡潔,是一大考驗。「我們考慮到品牌的在地性,決定拿掉英文『bàn』,讓『伴』的中文字更加凸顯,當標章貼在店家空間時,更能讓人一目瞭然。」

不僅如此,原先標章上設定為A、B、C的分級制度,也在姝里與動保處多次討論後轉化為一到三根骨頭,增添視覺趣味性的同時也降低了分級的區別感。「我們希望藉由『好伴空間標章』的建立,鼓勵願意讓動物走入的店家,透過一到三根骨頭的分級,讓更多人可以自在地帶著毛孩到處活動,並得到友善空間的系統性支持。」動保處同仁表示。

希望「好伴空間標章」的概念及使用能深入民間,姝里以通用性及在地性作為設計考量,希望它親切沒距離,讓民眾及店家能一眼辨識也容易使用。

在動保處及各方專業的協同下,「伴bàn」於2023年底首度於《伴家久》品牌概念展中亮相。展覽中呈現了「伴bàn」的品牌與識別發展概念、延伸應用如周邊商品與動保教材,也特別邀請多組設計師與生活品牌共同打造友善動物的傢俱與機能服等商品,同時在展場開設動物教育與體驗課程;展場外還有與港都認識王合作的「伴遊聯誼社」步行導覽活動,在在反映著動保處希望藉由「伴bàn」品牌的成立,搭建與普羅大眾溝通的橋樑。

透過各種聯名商品的製作,也讓這個「伴bàn」的品牌延伸性更加具體。( 下圖攝影:陳李視物)

對動保處而言,展覽只是第一步,未來也期待著透過「伴bàn」品牌聯名與系列活動,將動保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深植人心,同時邀集更多動物友善空間,及創造更多市區動物認養行動。動保處相信,無論飼養寵物與否,動物都是人類的最佳夥伴,期待不久的將來,動物與人們都能更和諧自在地在城市中彼此相伴。

文/楊孟珣
圖/高雄動保處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