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牡丹非彼牡丹:野牡丹

早晨漫步在低海拔的森林中,空氣略為潮濕但不悶熱。腳下盤聚的樹根形成了小徑的階梯,其中的土壤還飽含昨日午後雷陣雨所帶來的水分。行進間蕨類葉片上的露水逐漸沾濕了你的褲子。繼續前行,陽光穿透樹林的破空,撒在步道兩側一種正在開花的小型灌木上。它的葉片兩兩對生(註 1)且具有五出脈(註 2),觸感粗糙。植株頂端大型的桃紅色花冠十分招搖。這是低海拔十分常見的原生植物──野牡丹。

野牡丹因為其碩大的花形在野外十分豔麗,所以才被冠上了「牡丹」之名。不過不要搞錯了,此「牡丹」非彼「牡丹」。常作為觀賞植物的「牡丹」一般指的有兩個物種。一為灌木或亞灌木狀的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其二為多年生草本的芍藥(Paeonia lactiflora Pall)。兩者皆為毛莨科(Ranunculaceae)芍藥屬(Paeonia)的植物,在分類上和本篇主角「野牡丹」差了十萬八千里。

基尖葉野牡丹。(Getty Images)

野牡丹隸屬於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野牡丹屬(Melastoma)。台灣的野牡丹屬植物共有 4 種,野牡丹為其中最常見的物種,其次為基尖葉野牡丹(Melastoma malabathricum L.)。前者在全島廣泛分布,後者則分布於台東、蘭嶼、綠島等地,兩者都喜愛生長在平地及低海拔山區之空曠地。野牡丹和基尖葉野牡丹在外型十分相似,有時連行家也難分一二。一般來說,野牡丹的苞片(註 3)長於花托筒(註 4),且苞片較大且寬(卵形),花瓣也較寬,常和鄰近的花瓣重疊。而基尖葉野牡丹苞片短於花托筒,苞片較小而窄(披針形),花瓣也較窄,幾乎不重疊。在夏季野牡丹花開時仔細觀察,佐以生長的地區比對,相信也能一窺這對雙胞胎兄弟的身分之謎。

野牡丹

野牡丹(Melastoma candidum D.Don)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野牡丹屬(Melastoma)的常綠灌木,株高 30-200 cm不等,分枝多。葉對生,基出葉脈 5~7,葉上見伏毛兼具軟毛。花多朵簇生於枝端成繖形排列(聚繖狀)。花瓣 5,直徑可達 6~7 公分,雄蕊 10 枚(5 長,5 短),花瓣粉紅色。果壺形,外被長硬貼毛,熟時不規則開裂。


註 1:每一個莖節上著生二片葉子,二葉片相對面而生。與之相對的是互生,每一個莖節上生長一片葉子,葉片交互排列。

註 2:在主脈基部兩側產生之二對側脈,這二對側脈明顯比其他側脈發達,稱為五出脈。更為常見的構造為三出脈,指的是主脈基部的一對側脈明顯比其他側脈發達。

註 3:指長在單生花或花序的柄梗處,且在花萼以下正常營養葉以上的變形特化葉。常位於生殖構造的柄梗基部,可在花芽時期包圍整個花序。一般退化而比其營養葉小型且顏色形狀不同。

註 4:是被子植物中花的一種構造,指花被、雄蕊的基部與花托延伸部分癒合而成的一種盤狀、碗狀、杯狀或筒狀結構。花托筒主要出現在薔薇科植物的花中,但在其他諸如豆科、虎耳草科、瑞香科、野牡丹科等的部分植物中也能見到。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