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鹿之島的過去與現在

台灣數百年開發史留下了許多包含「動物」的地名,包含天上地下海中各類飛禽走獸,除了當地有大量該種動物外,也有純粹為有討吉祥的命名,或是為當地山川地形樣貌冠上動物之名,又或者是來自方言音譯轉寫為漢字,並非當地真正有該動物。而在約九百個動物地名中,以近六百處壓倒性奪下第一的,並不是臺灣原本就有的動物,而是為了農業開墾跟隨移民一同來台的忠實好夥伴:牛。位居第二的,則是實際生活在這個島上的野生動物:鹿,共有有一百七十餘個與之相關的地名。

數百年前的台灣,可說是數種鹿的合宜居所,氣候溫暖食物充沛且掠食者不多,曾經平原丘陵森林滿坑滿谷都是鹿,而這個鹿的美好時代,在台灣島進入航海貿易殖民後,不出意外的快速終結了。以「鹿」為名的區域,有極多是與狩獵相關,獵鹿的打鹿坑、打鹿埔,放捕鹿陷阱的鹿廚坑,還有處理鹿皮的鹿仔寮,以及「一府、二鹿、三艋舺」中的二鹿——鹿港,每年能出口數十萬匹梅花鹿皮,最終見證了鹿之島時代的結束,台灣的野生鹿種也從原本的四種,減少為兩種了。

最先消失的是「獐」,就是被用來罵人外貌「獐頭鼠目」的那種神祕物種。獐是相對原始的鹿種,有對大耳朵,不論公母都不長鹿角,公鹿有外露的長犬齒,因為這對尖牙,獐鹿在英文中有「吸血鬼鹿」的外號。獐留下的確切文獻資料並不多,是靠近年根據考古遺址出土確認,牠們一直在這個島上生活到 19 世紀初。

 獐。(Getty Images)

躲過鹿之島盛世終結的,是遷往高山上的水鹿,和獨居在林中的小巧山羌。水鹿住在 1,500 公尺以上的高海拔森林和高山草原,是台灣陸地上最巨大的動物。登山勝地嘉明湖的水鹿群非常有名,在登山客間流傳著關於水鹿笑話指稱「水鹿分成兩種,會跟著人上廁所的和等人上完廁所才過來的」,由於山上鹽分珍稀之故,人類排遺中含有鹿需要的礦物質,使水鹿成了逐臭之夫大膽接近人類。台灣的養鹿業飼養水鹿已久,主要用於採鹿茸製中藥和泡藥酒用。

水鹿。(Getty Images)

體型和柴犬差不多大的山羌常見於淺山丘陵,也能一路住到三千公尺高的森林中。「羌」字屬羊部,卻是貨真價實的鹿,山羌又名「吠鹿」,其叫聲音量驚人如狗吠,還有點類似國罵發音。在布農族神話中,山羌因為被石頭丟中頭痛得大吼,因而叫醒了受傷昏過去的太陽,大地才重回光明。在鹿地名中,鹿谷的舊名是「羌仔寮」,六龜的來源則是音譯自南鄒族語的山羌。公山羌有十分迷你的鹿角以及小小外露的尖牙,然而並沒有太大的殺傷力,山羌就是掠食者眼中移動的全家餐,除了原本的天敵外,人類帶來的狗也是山羌的大敵,非常容易受遊蕩犬隻攻擊,甚至沒有受傷都容易被嚇死。

 山羌。(Getty Images)

最後一種,你不能說牠絕種,但牠也不是真正還在。

幾種鹿中,如今地位最尷尬的是印在五百元鈔票上的梅花鹿。台灣亞種的梅花鹿是梅花鹿中分布最南端的一群,除了台灣島外,整個東亞從西伯利亞、中國、韓國、日本也都有不同亞種的梅花鹿。若查詢台灣野生哺乳動物一覽,會發現並不存在「梅花鹿」,因為不論是墾丁,綠島、馬祖還是各觀光農場的鹿們,全都是人工圈養,已經沒有真正「野生」的臺灣梅花鹿了。也許是過於常見,且養鹿場、動物園中還有個體存在,對於梅花鹿此一物種從環境中消失,大多數人並不在意,甚至不知道不再有野生梅花鹿一事。自 1983 年起,由國家組隊開始嘗試復育台灣亞種的梅花鹿,選在墾丁國家公園內進行再野放,起初看似成功,且梅花鹿能自行在野外繁殖,但麻煩接踵而至,墾丁並非原本梅花鹿生存的自然環境,也欠缺本該有的掠食者,鹿們在國家公園的高位珊瑚礁森林內造成一場草食動物帶來的生態浩劫,吃光了植被,也造成附近農損,整個計畫帶來許多非預期問題。

梅花鹿。(Getty Images)

其實,如今的台灣,已沒有真正適合梅花鹿生活的自然環境,想復育野生梅花鹿絕非讓其數量增加這麼簡單。當一個物種消失,或是瀕臨消失時,我們總會想力挽狂瀾盡可能救回來,但梅花鹿的例子告訴我們,鹿之島終究是過去式,還是專注在更需要保護的整體環境上,把資源分給更多需要的物種吧!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