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感受到的乏味有個名字,叫萎靡

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給此刻的我們一個忠告:認識你的感覺,有助於你走出陰霾,重新找回對生活的熱情

亞當‧格蘭特是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的組織心理學家,著有《反思的力量:知你所不知的力量》(Think Again: The Power of Knowing What You Don’t Know)一書,也是 TED podcast「工作生活」(WorkLife)的主持人。

起初,我沒有意識到我們都有的共同症狀。朋友提到他們很難集中注意力。同事反映,即使疫苗即將上市,他們對 2021 年並不感到興奮。一位家人儘管對電影《國家寶藏》熟記於心,卻又熬夜把片子看完。而我,沒有在早上六點起床,而是一直在那裡躺到七點,玩英文拼字遊戲 App「Words with Friends」。

這不是過度疲勞——我們還有精力。這不是憂鬱症——我們沒有感到絕望。我們只是感到有些不快樂和漫無目的。事實證明,這種感受有個名字:萎靡(languishing)。

萎靡是一種停滯和空虛的感覺。感覺像你在混日子,透過霧濛濛的擋風玻璃看你的生活。這可能是 2021 年絕大多數人的心情。

隨著科學家和醫生努力診療與治癒長期感染新冠肺炎的身體症狀,許多人正因持續背負疫情所帶來的情緒包袱而掙扎。隨著強烈的恐懼和悲傷消長,我們之中有些人措手不及。

在疫情早期不確定的日子裡,你大腦的威脅偵測系統(杏仁核)很可能處於「戰或逃」(fight-or-flight)的高度戒備狀態。當你瞭解到口罩有助於保護我們——但擦洗包裹並沒有——你可能已經建立了一套減輕恐懼感的例行常規。疫情仍在延燒,而急性的痛苦狀態已經轉為慢性的精神萎靡。

在心理學中,我們以從憂鬱到心盛(flourishing)的指標來衡量心理健康。心盛是心理健康的巔峰:你擁有強烈的意義感、掌控感,以及對他人有重要性。憂鬱症則是心理生病的谷底:你感到沮喪、精疲力竭和一文不值。

萎靡不振是心理健康中被忽略的一環。這是憂鬱和心盛之間的空白——缺乏幸福感。你沒有精神疾病的症狀,但也不能算精神健康。你無法發揮所有的能力。萎靡不振會削弱你的動力、破壞你的專注力,並使你減少工作的機率增為三倍。萎靡似乎比重度憂鬱症更常見——在某些方面,它可能是精神疾病的更大風險因子。

這個名詞是由社會學家柯里‧基斯(Corey Keyes)所提出的,他對於許多沒有憂鬱症的人、也沒有達到心盛的狀態感到震驚。他的研究顯示,在未來十年最有可能出現嚴重憂鬱和焦慮症的人並不是目前患有這些症狀的人,而是現在正萎靡不振的人。來自義大利疫情健康照護工作者的新證據顯示,那些在 2020 年春季萎靡不振的人,被診斷出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可能性是同儕的三倍。

這個狀態的部分危險在於,當你萎靡不振,你可能不會注意到愉悅感或動力的減弱。你不會發現自己慢慢滑入孤獨狀態;你對於自己的漠然不聞不問。當你看不見自己的痛苦時,你不會尋求幫助,甚至不會做任何事來幫助自己。

即便你沒有萎靡不振,你也可能認識一些萎靡的人。更深入理解它,可以幫你協助他們。

為你的感受命名

心理學家發現,情緒管理的最佳策略之一就是給情緒命名。去年春天,在新冠疫情帶來的劇烈痛苦中,《哈佛商業評論》刊登了發行以來最被瘋傳的一篇——將我們的集體不適形容為「悲傷」的文章。在失去親人好友的同時,我們也在為失去常態而悲痛。悲傷。它給了我們一個熟悉的語彙來理解一個陌生的經驗。雖然我們之前沒有遭遇過疫情,但我們大多數人都經歷過失去。它幫助我們從過去的韌性中汲取教訓,並獲得面對當前逆境的信心。

關於導致萎靡的原因以及如何治癒它,我們仍有許多要學習,但為它命名可能是第一步。它可以讓我們的視野變得清晰,使我們能夠更清楚理解原本模糊曖昧的經驗。它可以提醒我們,我們並不孤單:萎靡不振是普遍存在的。

它可以讓我們對「你好嗎?」做出社會可接受的回應。

比起「我很好!」或者「還可以」的回應,想像一下,如果我們回答:「老實說,我精神不太好。」這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能打擊有毒的正向積極(那種要求人始終保持樂觀的典型美國壓力)。

當你在你的字典裡加入萎靡時,你會開始注意到它出現在身邊周遭。當你對下午短暫的散步感到失望,它會出現。當你詢問線上課程的進展,它會出現在你孩子的回應裡。每次《辛普森家庭》某個角色說「咩」(Meh)時,它就會出現。

去年夏天,記者達芙妮‧K‧李 (Daphne K. Lee) 在推特上提到了一個中文詞彙,意思是「報復性睡前拖延症」。她形容這個狀態是為了找回我們白天錯過的自由而熬夜。我開始懷疑這與其說是對失去控制的報復,不如說是對萎靡不振的無聲反抗。這是在黯淡的一天中尋找幸福,在孤獨的一週中尋找聯繫,或在長期疫情中尋找目標。

萎靡的解藥

那麼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一個叫作「心流」(flow)的概念可能是萎靡不振的解藥。心流是在有意義的挑戰或短暫的連結中,難以捉摸的全神貫注狀態,在這個狀態中,你對於時間、地點和自我的感受會消失。在疫情早期,幸福感的最佳預測因子不是樂觀或覺察,而是心流。更加沉浸在自己計劃中的人設法,避免了萎靡不振並保有疫情前的幸福。

一大早的文字遊戲讓我進入心流的狀態。深夜狂看 Netflix 有時也能起作用,它會將你帶入一個故事,在這個情境中,你會覺得自己對角色有依戀,並關心他們的安危。

雖然尋找新的挑戰、愉快的經驗和有意義的工作,都是緩解萎靡的可能辦法,但你若無法集中注意力,就很難進入心流。早在疫情之前就存在這個問題,當時人們習慣性地每天檢查電子郵件 74 次,每 10 分鐘切換一次任務。過去一年裡,我們之中有許多人也一直努力應付家裡的孩子、世界各地的同事,以及老闆全天候的打擾。咩。

注意力渙散是參與感與卓越的敵人。在一個 100 人的小組中,只有兩、三個人能夠同時開車並記憶資訊,且在其中一項或兩項任務的表現都不受影響。電腦可能是為了同時多工處理而設計的,但人類最好一次處理一件事。

給自己一些不被打擾的時間

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劃下界線。多年前,印度一家被《財星》雜誌列為 500 強的軟體公司測試了一項簡單的政策:週二、週四和週五中午前工作不受打擾。當工程師自我管理時,47% 的人生產力高於平均水平。但是,當公司將安靜時間設為正式政策時,65% 的員工達到高於平均水平的生產力。完成更多工作不僅有利於工作表現:我們現在知道,每天的快樂和動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是進步感。

我不認為週二、週四和週五上午有什麼神奇之處。這個簡單點子的教訓是將不受打擾的時段視為需要守護的寶藏。它清除了持續的干擾,讓我們可以自由地集中注意力。我們能從讓自己全神貫注的經驗中找到慰藉。

專注在一個小目標上

疫情是一個巨大的損失。要超越萎靡不振,請試著從微小的勝利開始,例如在「誰是殺手」懸疑遊戲中找出兇手,或從拼字遊戲中拼出一個七個字母的單字獲得快感。最清楚的心流路徑之一是可駕馭的難度(just-manageable difficulty):一個能夠擴展你的技巧並增強決心的挑戰。這意味著每天抽出時間專注於對你而言重要的挑戰,一個有趣的計畫、一個值得的目標、一次有意義的對話。有時,這是重新發現你在這幾個月中錯過的能量與熱情的一小步。

萎靡不僅存在於我們的腦中,還存在於我們的環境中。你無法用個人繃帶治癒一個病態的文化。我們仍生活在一個正常化身體健康問題、但污名化心理健康問題的世界。當我們進入新的後疫情時代,是時候重新思考我們對心理健康和幸福的理解了。「不憂鬱」並不意味著你沒有掙扎。「沒有精疲力竭」並不意味你活力充沛。透過承認我們之中許多人都萎靡不振,我們能夠開始為平靜的絕望發聲,並照亮一條由空虛築起的道路。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