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你可以靠 Instagram 為生

「微型影響力人物」是一種新型態的普通人,他們發布真實的時刻的一篇貼文能收取 300 英鎊,其中有些人年收可達六位數。一些看似普通的人們正以在 Instagram 上貼文賺取大把鈔票。但這些 Instagram 網紅只是一群想博取大眾目光的噘嘴自拍者嗎?或者,貼文是一種可靠的、甚或是道德的賺錢方式嗎?

世界地球日 50 周年:什麼變好了,什麼又更糟了?

1970 年 4 月 22 日,首個「地球日」示威活動改變了美國的當務之急,催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法案,進而推動全球共同的環保條約。半個世紀過去,這些先進的立法改變了部分環境,但其他威脅持續與日俱增,而利益導向的人為開發對生態的傷害未曾停下腳步。自從數百萬美國人上街頭要求更乾淨、健康的環境以後,全球人類在 50 年間都做了些什麼?

事實勝於雄辯

事實輸給雄辯?

人的信念形成非常複雜,絕非一兩個理論就能夠解釋清楚的。然而,我們必須意識到:人們經常以為自己是理性的訊息接收者,但人其實比自己想得還容易受到既定立場的影響,而無法做出正確中立的判斷。

VIRUS-CONGRESS-ECON-3-2

如我們所知,這是全球經濟的末日

「人們將會重新思考,任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的依賴程度應該到哪,」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的資深研究員易明(Elizabeth Economy)說道。「…… 即為了預防危機發生,美國要的是關鍵科技、重要資源,以及保留製造能力。」而這恐怕只是全球化根基產生動搖的其中幾項例證。

PHILIPPINES-SHIPPING-LABORERS

菲律賓水手孤寂危險的生活

「光是那個月,我就在船艙裡哭了三次,」雷尼爾說道。觸電、燒傷和闌尾炎都可能發生。而乘坐救援直升機抵達最近的醫院,可能要花上數小時——甚至數天的時間。不過,船長索約索表示,承受與世隔絕的心理壓力,才是水手們最為嚴峻的考驗 ……

注意力經濟

「注意力經濟正超光速運轉」:科技如何形塑 2010 年代

社群媒體非但沒有讓公共領域變得更民主,反將這個地方變成一個全球性的佛洛伊德式「本我」,所有人類最黑暗的原始衝動在其中相互衝擊,理智辯論的可能性消逝殆盡。事實證明,一個健康的民主體系需要人們隱藏某些情緒,並且深思熟慮後再發表言論;但在網上,注意力只會集中在反其道而行的人身上 ……

如坐針氈的一年

對行為不檢的公司執行長們來說,如坐針氈的一年

在過去,公司高階主管去職的最主要原因,往往都是因為財務或無法達到期待的業績,但現在,愈來愈多主管因為不當行為和道德問題而離開。根據資誠會計師事務所研究部門在去年年中發布的報告指出,在他們近二十年來的調查中,不當行為首次超越了財務表現,成為全世界超過兩千家公司主管的首要離職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