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報》看史蒂芬·霍金:上帝的心靈
天才科學家的殞落意味著我們所有人的生命都因之黯然,因為他的心靈自此不復徜徉多重宇宙 ……
您的數位閱讀序號權限期間為
世界上沒有其他組織比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更進步、更激動人心了。班尼迪克‧雷德羅夫認為,此偉大的組織不斷地持續前進尋求答案,然後問更多的問題,不僅探索宇宙,而且關照我們的星球——這樣的景仰心情使他自九年前開始此拍攝計畫,將大型太空艙呈現在我們眼前,一同仰望未來。
1960 年代是個瘋狂的年代,美蘇強權爭霸從陸地轉移到太空,人們無不黏在電視機前目睹這場瘋狂競賽。到了今天,地球人的太空探索一直是科幻電影和時裝設計師的創作靈感,隨著時代推進,地球人的造型也經歷了一場隨科技演進的幻想之旅,如果有一天人類真有能力漫遊星際,他們會穿什麼樣的衣服出發呢?
被 NASA 拒絕三次之後,才終於通過最後階段太空人甄選的麥克‧馬西米諾,在他的最新中文著作《我要上太空》中寫道,「每一個上太空的人、每一個有機會在下一個轉角窺探的人,都有可能協助改變我們的觀點、改變我們與地球的關係、改變我們對自身在宇宙中地位的理解。
我們稱之為千倍新星(kilonova)的恆星撞擊事件擾動了宇宙,這起案件發生在距離我們 1 億 3,000 萬光年的長蛇座南部地帶,撞擊迸發的火花在全宇宙四射。在 8 月 17 日,撞擊事件觸動了太空和地球的感測器,也讓設計來研究宇宙絲狀結構間時空漣漪的天線鳴聲大作。天文學家們爭先恐後地湊上望遠鏡,希望能藉機找到一起關於宇宙古老大謎團的答案。
今年 7 月,地球與火星間的距離為 15 個年頭以來最短的一次。人類在地球上面對著龐大氣候變遷與環境災害,無力感與末日恐慌夾擊之下,更不曾停止遙望千萬公里外的那顆紅色星體,無數幻想伴隨著一次次的外星探測油然而生。然而,在這冉冉紅星上,真的有人們亟欲尋覓的生命痕跡嗎?
但這些計劃從幾年前就幾乎停滯不前。原因並非技術困難或資金短缺,而是因為一項稱為《外太空條約》的國際協議,條約簽訂距今 51 年該條約明文指出哪些國家可以進行太空計畫,又有哪些不行。其最大成就是阻止了美蘇之間的核軍備競賽擴展到太空。
我們仰望星空,在書籍、科幻電影中作著太空夢,卻鮮少有人能真的穿越大氣層探索宇宙。在美國猶他州沙漠中,火星學會於2001年建立的火星沙漠研究站(MDRS),正有一群研究人員模擬人類如何在「紅色星球」上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