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職與公司決策:PTT 上的乩童經濟學

插畫 Jean

臥虎藏龍的批踢踢實業坊(PTT)日前有鄉民自稱曾經當過四年多的乩童,現身說明乩童回答問題的 SOP。這位鄉民羅列了幾種常見問題的標準回答方式,例如:

問情人感情 → 緣分已盡

問找工作換工作 → 可以換/可以做

問公司決策 → 現在不是時機、時機未到

這位鍵盤乩童到底是不是反串、回答真實與否,在 PTT 上畢竟不可考。不過,如果我們抓一個經濟學家來冒充一日乩童,他們的答案可能會不謀而合!

熱門經濟學科普書《蘋果橘子經濟學》作者之一史蒂芬・李維特(Steven Levitt)前幾年做了一個實驗。李維特想要知道,在人生重大決定的關口選擇「改變」的人,是否事後會更快樂?他找人架了一個網站,網站打開就是個巨大的硬幣圖片。造訪網站的人任務如下:寫下你目前難以抉擇的決定、回答一系列問題,看看你是否心中已有答案。如果最後的結論是沒有,那就丟一下畫面上的虛擬硬幣。正面的話就選擇改變;反面就一切照舊。

在為期一年的實驗中,這網站總共丟了兩萬多次硬幣。最多人問的重大問題是什麼呢?「要不要離職」。另一個也很多人問的問題是:「要不要結束一段感情關係」。

李維特在實驗結束後寄了兩次電子郵件,詢問網站使用者的心得。他發現在重大決定中選擇改變的人,例如換工作或分手,不論是出於自己內心原本的答案,還是擲虛擬硬幣得出的結果,在兩個月和六個月後都過得比較快樂。對於微小的決定,像是要不要節食,不論選哪個差別都不大。李維特表示,這結果大致符合他原本的預期:人在面對重大決定時往往過於保守。不過他也特別強調,他可不建議過得幸福快樂的人分手。

然而,這個實驗有不少研究上的缺陷。跑去這麼詭異的網站尋求虛擬硬幣指點迷津的人、以及過幾個月還會回李維特電子郵件的人,都是出於自己的選擇才跑去網站上丟硬幣還有回答問卷。會做這種事情的人,如果本身就有一些偏好改變的傾向,那麼研究的結論只是發現這些人哪裡不一樣,而不是「改變」真的讓人比較快樂。此外,李維特無從直接觀察受試者,所以很多實驗應該控制的因素,像是選擇當下的情境,沒有辦法適當地處理。這份研究要正式出版可能有些困難,然而它的邏輯跟乩童給的建議不謀而合:乩童似乎覺得換工作是個通用的建議,問姻緣也勸離不勸合。

面對個人的職涯選擇,乩童 SOP 鼓勵改變。為什麼當決策的主角是公司,答案反過來變成「時機未到」呢?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經濟學中的「代理人問題」。

公司的擁有者通常不想、也沒有專業可以全面事必躬親。現代公司的經營,扣除核心業務之外,從行政、財務、法規到每月拜拜無所不包,所以勢必需要具備專業或願意賣肝的人來幫忙經營,也就是尋找代理人。然而代理人領薪水辦事,公司又不是他的;只要薪水有著落,他就不太需要關心公司命運如何。這就造就了代理人問題:代理人的利益和公司的健康成長可能不一致。常見的狀況是有些方針可以在短期獲利,但長期來講會給公司種下麻煩的遠因。當追求任內績效的主管傾向追逐短期內亮眼的表現,這可能就和公司的利益彼此衝突。

因為有代理人問題,主管常常選擇風險過高的決策。反正只要短期內績效好,升官發財或拿著高績效跳槽後,擦屁股都是繼任者的問題。老闆如果拿著追求短期利益的主管提供的建議去問事,乩童就算不懂代理人問題,可能也已經從過往客戶的經驗中發現:會拿來問的公司決策,本來就有問題,還是保守為妙。

上述的代理人問題是不是愈看愈眼熟?讀者想一想就會發現,其實發展出 SOP 的乩童,本身也是代理人問題底下的產物啊!為什麼乩童會有這些充滿經濟學智慧的答案呢?可能是被問事的人修理多次之後,歸納出不會被扁的回答?或是按紅包大小去蕪存菁?甚至可能又是經濟學的力量:市場競爭。按 SOP 回答之後,問事的人跟其他人說這個乩童有準、介紹其他人來,乩童才有生意做。不同宮廟的乩童也會競爭市占率,這樣的市場競爭下,最後演化出 SOP 也是很合理的結果。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在個人和公司決策上兩種相反的態度,其實就是幫助問事的人控管風險。PTT 乩童的 SOP 在大家傾向做保守決定的時候,鼓勵客戶擁抱風險去改變;到了因為代理人問題,而容易過度暴露於風險中的公司情境,就採取比較保守的決策。

神明有沒有指引乩童,這難以知曉。但在現實還是有人生要過的乩童,他們為了生活提供的服務,看來也是合乎人類誘因的經濟活動呢。


插畫 Jean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