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過天際線之外 ── 塔瓦雷斯.斯特拉坎倫敦個展「顯而易見」

在一片黑暗中,映入眼簾的是緩慢閃爍螢光的骷顱,他彷彿是從另一個世界來的。反之,我們這些從外頭世界侵入的人們,不也是從一道未知之門進入的觀察者?這群觀察者被各種科學符號、科技變革、歷史人物和數位資訊的交雜圖像環繞著,引領我們思索其中的箇中意義。霎時,一名身著布滿幾何圖騰全白洋裝的女子展開高歌,導引所有人進入一間密室。這間密室隱藏在布滿百科全書內頁的房間,女子告誡:「一次只能容納兩個人。」這座密室是間溫室,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熱帶植物,陽光煦煦地從天花板隙縫中竄進來,營造了與世隔絕之感。

《阿莉西亞・阿隆索》,2020,玻璃、霓虹燈、變壓器,182.9 x 61 x 45.7公分。(攝影:Lewis Ronald)

離開溫室的我們,詳閱了百科全書的內容,從中瞥見許多不曾耳聞的名字。這本精裝厚書記載了「被隱形」的人物──他們的事蹟從未被正式記載,卻是這本書的重點人物。我們不禁將之與另一間房間內,被放置在玻璃櫃內的半透明骷顱聯想在一起:這是關於隱形的一本書,這些人物因其記載而變得可見。隨著旋轉樓梯的引領,我們踏入的是一間高挑的房間,迎接而來的是僅有半身的人物──他們正前方置放來自傳統部落的面具,夾著一絲笑靨,彷彿等待這一刻的到來已久。此時,女子再次引吭高歌,音符開啟的是另一道密室之門。門後是一間無人的臥房,昏暗的床頭黃光是唯一的光線,照亮室內雜亂的日用品。衣櫥旁則有另一扇門,門縫夾著棉質外套,似乎是有人在倉促關門之際所遺留下的。夢境也在此時被打破。

這並非一齣科幻劇,而是藝術家塔瓦雷斯‧斯特拉坎(Tavares Strachan)在倫敦瑪麗安‧古德曼畫廊(Marian Goodman Gallery)的展覽 「顯而易見」(In Plain Sight)。斯特拉坎將整間畫廊打造成一座沉浸式劇場,觀眾的腳步隨著表演者而移動,兩間「密室」不定期地被打開,邀請觀者進入探索。事實上,這場奇幻之旅的靈感來源也是一場探索,展覽出發點是美國探險家馬修‧漢森(Matthew Henson,1866–1955)的傳奇:他在 1909 年成為最早踏足北極點的人,然而,因其非裔美國人的身分,他的故事長期以來被忽視。但在這裡,漢森的故事被歌頌著,貫穿整個展覽,並串連出其他人物的歷史篇章。

為何歌頌馬修.漢森?若從藝術家的個人經歷看起便不意外。出生於加勒比海島國巴哈馬的斯特拉坎,是第一位遠赴北極的巴哈馬人,在 40 歲前就曾進行了四次單獨的北極探險,可說是一名身體力行的探險家。他的作品往往從航空學、天文學、深海探險和極端氣候學等領域汲取靈感,具科學知識卻也充滿詩意,在他建構的宏大又富含寓意的敘事下,探索後殖民主義、文化的位移和人類的願景,並質疑系統化知識和歷史大敘事。

綜觀所有探討太空或科幻主題的藝術家,多半是在紙上宇航,但斯特拉坎卻是一名真正受過訓練的太空人。2004 年,斯特拉坎發起了一項龐大的四年計畫,名為「直立性耐力」(Orthostatic Tolerance)。計畫名稱指涉太空人在從外太空離開地球,再次回到地球時要承受的生理壓力,包括無法長時間站立。該計畫促使藝術家在 2011 年成立了「巴哈馬航空航天探索中心」(the Bahamas Air and Space Exploration Center),這是斯特拉坎為他的祖國所創立的 「NASA」。這項計畫的成功,讓斯特拉坎能和多國物理學家和數學家會談,並在莫斯科的尤里‧加加林太空人培訓中心,進行了為期數月的密集培訓。

2018 年,斯特拉坎實踐了另一項雄心勃勃的計畫《ENOCH》:他與洛杉磯郡立美術館合作,開發了一顆 3U 衛星並將之發射至太空。此計畫為的是向世人展現羅伯特‧亨利‧勞倫斯(Robert Henry Lawrence Jr.)的事蹟──他是美國航空史上首位入選國家空間項目的非裔太空人,但在 1967 年因訓練時出意外而沒能登上太空。半個世紀後的今天,斯特拉坎在經過密集研究與合作下,成功將象徵勞倫斯的雕像送出了地球。每位從太空返回地球的人,都會帶回一則故事。這尊雕像則是帶著勞倫斯的故事,讓曾經發生卻被遺忘的過去翱翔至某個未知的天際。

斯特拉坎曾提及成長經驗對其創作的深刻影響:以島嶼人自居,斯特拉坎對於島的想像是超越邊界的:「我常想著如何離開這個島,不論是實體上地或精神上。這是一種對跨越邊界的嚮往。」 在一座島嶼上,邊界是永遠可見的,天空呢?仰頭望向天際,繁星之於他不是遙不可及之夢,而是能以結合科學與藝術之力踏足的地方,以他的話描述:「封閉的概念,對我來說,創造了一種想像的宇宙。」

斯特拉坎在創作中所研究的人物,皆是像他這樣的人:在侷限中發現可能,並進入了未知的領域。雕塑裝置《遠房親戚》(Distant Relatives)即是斯特拉坎對那些「隱形人物」的致敬。以漢森和勞倫斯為首,他同時刻畫了美國南北戰爭時期政治家羅伯特‧史密斯(Robert Smalls)、黑人民權運動歌后妮娜‧西蒙(Nina Simone)、關注美國種族議題和性解放運動的作家詹姆斯‧鮑德溫(James Baldwin)等非裔歷史人物。斯特拉坎串連了這些人物,並在他們面前置放來自非洲各地的傳統木雕面具,如同一本歷史人物圖表,這12座半身像的群聚,賦予整體某種令人屏息的儀式感,他們透過面具的眼部空隙,窺看這個當下的世界,在靜寂中製造了無數的對話。

同樣援引了歷史洪流中的隱形人物,《關於隱形的百科全書》(The Encyclopedia of Invisibility )是斯特拉坎自 2018 年持續至今的研究計畫,在這次展覽中與新作《EIGHTEEN NINETY》結合成一個大型裝置。這本多達 2,416 頁的百科全書,以表面鍍金的海軍藍精裝包裹,外觀與大英百科全書的設計極為相似,但其中 1 萬 5,000 個條目是傳統百科全書中不會涵蓋的主題,包括城鄉傳說、B 級片、神話生物和漫畫書──這些皆是被官方排除在外的內容。斯特拉坎從這些題材中提取精華,詳述了一系列被遺忘的傳奇人物,作為對系統化知識的質疑:誰值得被後世歌頌?誰值得被寫入歷史?作品標題指涉了「1890 年」──該年是美國黑人發明家提交的專利數量超過任何其他種族的一年。當時正處於奴隸制被廢除之際,尚存一絲吐出想像力空間的時刻,斯特拉坎引用這年份,為的是將那年所激發的奔放能量重現。

塔瓦雷斯.斯特拉坎,《EIGHTEEN NINETY》,2020,多媒材裝置,每個面板為27.9 x 20.3 x 5.4 公分。(攝影:Lewis Ronald)

斯特拉坎的創作始終植根於他從前殖民地觀察的經驗──在歷史上,這些地方一直是被發現的對象。成長於邊緣島國的他,更受那親眼探索與見證的動力驅動,冀望成為一名觀察者,而非被觀察者。斯特拉坎藉由創作將歷史解鎖、顛覆並修訂系統化知識的行動,如洛杉磯郡立美術館館長克里斯汀‧金(Christine Y. Kim)所言:「那是一種永恆概念式的去殖民化。」在展覽中,那被封印在透明玻璃櫃中的骷顱,不僅代表著凱瑟琳.強森(Katherine Johnson)這名隱身在太空競賽背後的傳奇非裔美國科學家,其半透明的表徵同時指涉了所有展覽中所提及的人物,逐漸從隱形之軀中變得可見。作為展覽的核心,馬修‧漢森的故事只是一個起點,他如同藝術家的化身,跨越了侷限,在地與天的邊界上朗誦歷史詩歌中的隱形人物,以作為另一種形式的抵抗。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