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全世界便與你同聲笑。「哈」,不盡然

傳訊息時,你喜歡怎麼「笑」?是「哈哈哈哈哈」、「XDDD」、「ㄏㄏ」、「笑爛」還是「 😂😂😂 」?科技改變溝通模式已不是新聞,21世紀的我們甚至多了一個很 😂 的節日可以慶祝——7月17日,世界 emoji 日快樂!不過等等,打下「哈哈哈」的時候,我們真的在笑嗎?


在我們曖昧後不久,我便發現之前的約會對象——我現在的同居人——對我的笑話並沒有真的「笑出來」。好吧,其實他現在可能是真的有在笑了,而實際上我以為他之前都有在笑,因為他一直用「哈哈哈」回復我幽默的文字訊息。

那是種調情。除了當我真的開了一個明顯不好笑的玩笑的時候——只值得一個「哈」的玩笑——突然間我明白他的「哈哈哈」是公式化的回覆。那只意味著一件事:其反映的並非真實笑聲的估量,一連串的「哈」只不過是他手機自動選字的結果。而以為自己很幽默,並覺得他「超~」喜歡我的自己真是個笨蛋。

用文字表現笑聲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至喬叟(Geoffrey Chaucer),他喜歡用狀聲詞「哈哈」來傳達他作品中的歡樂。(莎士比亞偏好較有節奏感的「哈,哈,呵。」)但無論是喬叟還是莎士比亞,他們都沒有預見到如今這兩種表達方式之間微妙差異的博大精深。這些日子以來,文字的「哈哈哈」和「哈」的差異可能就像是「我要笑死了」和「我真的再也不想見到你」一樣懸殊。

在這個《白鯨記》可以用表情符號重寫的時代,幾個「哈」值得如此仔細端詳其實很合理。語言學家表示,笑聲能製造親切感並傳達含義,透過長度、頻率、腔調和臉部表情傳遞細微訊息給説話的對象。「笑聲有建立凝聚感的效果,」哥倫比亞大學的數位通訊研究學者蜜雪兒・麥克斯威尼(Michelle McSweeney)說。「它傳達了『在你身邊我覺得很自在』的訊息。」

既然我們無法透過文字崩潰、謾罵、傻笑、哄笑、哼笑、歇斯底里、暗笑、抿嘴笑,或者單純的點頭微笑,我們就必須想出一大堆各式各樣的方式來傳達我們的意思。

以我們稱之為單純笑聲的「哈哈哈」為例,但它其實一點都不單純,有各種變形:短版的「哈哈」、長版的「哈哈哈哈哈哈」、加強版的「哇哈哈哈」、標點符號版的「哈!」、延長版的「哈啊啊啊啊」或者替代版的「呵呵」——即便如此,說真的,紐約客可能會將「呵呵呵」稱之為「年輕人的數位笑聲,」但如果真的去問如今的年輕人,他們可能會覺得那樣很「噁」。(但「嘿」是可被接受的)

當然,還有表示放聲大笑的「LOL」(laugh out loud),但實際意涵正好相反,因為至少在2015年以後,就沒有任何使用 LOL 的人真的笑出聲了。「那就像是說『好』,」22歲的大四學生雪倫・阿提雅(Sharon Attia)表示,並補充説單一個「哈」就和給別人一個臭臉差不多意思。

數碼笑聲進化

「LOL」(或是小寫的「lol」)的變形包括:形聲的「lul」或者「酷女孩都用的『el-oh-el』,因為 lol 實在太氾濫了。」阿提雅說。「就像厭倦版的『lol』:好我承認這很有趣,但除了傳訊息給我以外,你難道真沒別的事好做嗎?」除此之外還有笑到打滾的「Lollerskates」、笑到翻過去的「Lollercoaster」和好笑得精采的「LOLtastic」(註)等「非常有創意的字詞,」語言學家葛萊琴・麥可庫洛(Gretchen McCulloch)寫道,但「讓人想起2000年代早期。」她補充,複數型態「lolz」或「lulz」是另一種衍生,「但與其說是情緒表達,那更常當名詞用,」例如「很多 lulz(樂趣)」。

根據一份2015年的臉書研究顯示,「LOL」是臉書上最常使用的網路「笑法」。英語、西班牙語和法語使用者都以「lol」的形式表達。(地方的媽媽們別誤會,那絕對不是「lots of love」很多愛的意思。)

「哈哈」的另一個變化形是「哈哈?」,用於那些傳了不當笑話給你的朋友,當你不太確定你是否該笑或者你覺得他根本傳錯人了。還有「哈 哈 哈」(注意有空格),那是一種類似13歲的我應該會用的「喔 ㄏㄏ」,也就是「好好笑——才怪」的意思。「嗚哈哈哈」或「哇哈哈哈」是比較俏皮的用法。當然,還有笑的表情符號——😂( 別和😢弄混了),那是 Instagram 上最常用的表情符號。

「我確信我有個朋友把『哈哈哈』設定自動校正成『哇哈哈哈』,但那是刻意的,是她數位笑聲的微調,」31歲的紐約音樂家伊蓮娜・韋伯(Ilana Webber)說。「我覺得這樣很好,因為那比較像是真的在笑。表達我不是用那個笑在搪塞你,我是真的在笑。」

「我猜,那是為了更值得的狀況,」韋伯補充說。「或者也有可能是我想要讓某人開心,即使那並不真的好笑。」

如同所有方言,數位笑聲也在演變。「LOL」的首次出現是27年前在一個加拿大的聊天室,由一名男子在和其友人聊天時,回應對方的笑話時創造的。那「真的很好笑,」男子在一篇部落格貼文中解釋。「我發現自己真的大笑出聲,笑聲在我的廚房迴盪。」在 LOL 之後,「ROFL」(笑到在地上打滾)、「ROFLOL」(在地上打滾大笑)於九〇年代流行了一段時間。到了2015年,臉書在其平台上做了一個數位笑聲的研究,「哈哈」和「呵呵」以及笑到流淚的表情符號,是最常見的幾種笑法。

我有個朋友覺得網路「很怪」,她曾和一位朋友自創了「IATFLI」並試圖普及它。那是「我他媽快失控了」(I’m about to fucking lose it)的縮寫。但她們並沒有成功讓 IATFLI 流行起來。

線上「笑聲」和幽默幾乎毫無關係的事實引人注目。這些日子以來,語言學家可能會說,線上笑聲比較像是一種「對話功能」,麥克斯威尼說道,她研究了4萬5,000則由雙語青年發出的文字訊息,其中有14%的訊息都含有「LOL」。早在2008年,一份刊登於《美國語言》(American Speech)期刊、針對青少年網路用語的研究發現,「LOL」已經被當作「對話者有在參與話題的訊號,就像是人們會在口語對話中發出『嗯哼』一樣。」

麥克斯威尼的研究最近在美國語言學會(Linguistic Society of America)的年度會議中發表。該研究發現數位笑聲也被用於調情,「哈哈」或「LOL」就像是一種日常的拋媚眼。比如:

他問:「你在幹嘛?」

她回:「聊天⋯⋯lol。」

(潛台詞:「可能關於你呦!」)

笑聲也可以限縮或軟化你所說的話;也可以當作輪流的示意,等同於「換你說」的暫緩;也有表示同情的笑,例如語言學家約翰・麥克瓦特(John McWhorter)在其受歡迎的 TED 演講中的主題。試著想想:

同事:「唉,那個會議糟透了。」

你:「 lol,我懂。」

有趣的是,根據麥克斯威尼的說法,人們在解讀他人數位笑聲的方式,和在真實生活中不太一樣,這個現象被稱之為「行為模仿」。

「用文字溝通時,一個使用『哈  哈』的使用者不會變成『哈哈』的使用者;而一個使用『LMAO』(笑掉屁股)的人也不會改用『LOL』,」她說。「所以線上笑聲就像指紋,就像真實人生。你可以從人們的笑法辨別他們。」

當然,除非他們輸入的文字被機器自動校正。


註:分別直排輪(roller skates)、雲霄飛車(rollercoaster)的諧音,以及表示驚嘆的「fantastic」字尾。

圖:Elwood Smith / The New York Times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