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迪士尼電影注入動畫生命 —— 露絲‧湯普森(1910- 2021)

身為在幕後默默工作的女性幹部之一,她在《白雪公主》和《木偶奇遇記》等經典作品中的工作不為人知,卻不可或缺

曾任迪士尼片段運鏡設計部主任的露絲‧湯普森在職 40 年間,幾乎參與了迪士尼發行的每一部動畫,從 1937 年《白雪公主》,到 1997 年的《救難小英雄》。(Disney)

如果說《白雪公主》中白雪公主的肌膚雪白得恰到好處,木偶皮諾丘鼻子變長的比例合宜,而小飛象的色調灰得適如其分,這一切的功勞,部分要歸於幾乎未獲功名的露絲‧湯普森(Ruthie Tompson)。

在 1930 和 1940 年代的迪士尼,一群不可或缺、默默無名工作的女性幹部之中,湯普森是最長壽的一位;她於 10 月 10 日逝世,享嵩壽 111 歲,曾在迪士尼任職 40 年之久。在那 40 年間,迪士尼發行的每一部動畫電影她幾乎都有參與,從 1937 年的迪士尼首部動畫長片《白雪公主》,到 1997 年的《救難小英雄》。

一份 1940 年代的迪士尼文件,詳細記錄了湯普森在該公司的工作經歷。(Disney)

迪士尼發言人霍華德‧格林(Howard Green)表示,她在加州伍德蘭山的電影電視救濟基金會(Motion Picture and Television Fund)退休社區去世,她生前在那住了很久。

湯普森加入迪士尼時負責描線和上色,後來她將目光集中在數千幅組成動畫的原稿上,檢查顏色與線條是否連貫。再後來,她成為片段運鏡設計(Scene Planning)部門的一員,並發想出一套嚴格的方法,讓底片相機把靜態的平面圖畫,轉變為栩栩如生的動畫影片。

「她讓奇幻故事成真,」奧斯卡獲獎動畫師、動畫史學者約翰‧凱恩梅克(John Canemaker)在2017年為此篇訃聞受訪時說道。「當時整套裝置都還沒數位化,所以一切都用紙、相機、底片和顏料完成。」

湯普森參與製作的代表影片,包括 1940 年的《木偶奇遇記》、《幻想曲》和 1941 年的《小飛象》,以及無數部動畫短片,包括獲得 1943 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片獎的反納粹卡通《元首的面孔》(Der Fuehrer’s Face)。

《皮諾丘》是湯普森曾參與過的迪士尼電影之一。(Getty Images)

2000 年,湯普森獲予「迪士尼傳奇」(Disney Legends),這是華特迪士尼公司為表彰傑出貢獻而授予個人的一項榮譽。在她之前的獲獎者包括演員弗萊德‧麥克莫瑞、茱莉‧安德魯絲和安吉拉‧蘭斯伯里;在她之後則有艾爾頓‧強和蒂姆‧康韋等。

使她的成就更引人注目的是,她自己曾爽快地承認,她連一條直線都畫不好。然而從小時候起,她和迪士尼之間的緣分就彷彿命中注定。

露絲‧湯普森於 1910 年 7 月 22 日生於緬因州的波特蘭,家中有父母沃德‧湯普森(Ward Tompson)與雅典娜‧湯普森(Athene (Sterling) Tompson,舊姓史達寧)和一個妹妹。在她 8 歲那年,他們舉家搬至加州奧克蘭。

她的雙親於 1922 年離異,母親與約翰‧羅伯茲(John Roberts)再婚後,姐妹倆隨母親與繼父搬到洛杉磯,她母親在那擔任好萊塢電影的臨時演員。他們家的對街鄰居是羅伯特‧迪士尼(Robert Disney),華特與羅伊‧迪士尼(Walt and Roy Disney)兄弟的叔叔。

1923 年,迪士尼兄弟在附近成立了他們第一家電影製片廠,剛好就在露絲上學的路上。每天經過時,她都從窗口向內看,看得入迷,在裡頭,動畫作品正悄然誕生。

一天,華特‧迪士尼發現了她。

「他走出來說:『妳不如進來看看吧?』」大約 90 年後,湯普森在華特迪士尼家族博物館 (Walt Disney Family Museum) Podcast 節目中回憶道。

「我真的十分著迷,」她說。她多次回到那間製片廠,有點成了那裡的固定班底。

在那些年間,該製片廠正在拍攝《愛麗絲喜劇》(Alice Comedies),是一系列結合動畫與實景真人的無聲短片,有時還會招募附近的小孩來當臨時演員。

露絲‧湯普森也是其中之一,她出現在幾張照片上,一張照片的報酬是 25 美分。她回憶,當時的演出收入都被她拿去買甘草糖了。

若不是十年後,華特與羅伊‧迪士尼決定去上馬球課,那她和迪士尼之間很可能就緣盡於此了。

從好萊塢高中(Hollywood High School)畢業後,湯普森開始在聖費爾南多谷的一間馬場工作。幾年後,迪士尼兄弟來這間馬場學打馬球,這項運動曾在當時的上流社會中風靡一時。

「露絲‧湯普森!」在那看到她時,華特‧迪士尼提議:「妳不如來替我工作吧?」

「我畫不出什麼像樣的東西,」她答道。

無所謂,迪士尼告訴她:公司會送她去夜校學習描線和上色的基本知識。

「當然好呀,」湯普森回憶,「我身邊每個人都說:『別拒絕!別拒絕!』」

上完夜校後,她及時進入公司,參與了《白雪公主》的製作。她的職責既卑微又無關藝術,卻必不可少 —— 包括清除完稿後的賽璐璐片(cels)上的髒污與灰塵,賽璐璐片是一種透明塑膠片,完稿後會放在相機前拍攝。

她很快就被指派到迪士尼的描線與上色部門。此部門由約 100 名默默無名的女性組成,私底下被稱為「尼姑庵」(the nunnery),她們的工作是全手工的,即把動畫師的畫作從紙張轉移到賽璐璐片上。

許多描線員與上色員自身就是天賦異稟的藝術家,但在 1930 和 1940 年代,製片廠裡最光芒萬丈的藝術職位 —— 動畫師的崗位,卻將她們拒之門外。

「女性不會做任何有關把卡通搬上螢幕的創作類工作,因為這些完全是由年輕男性來做,」該公司當時發給女性應徵者的資料中寫道。「唯一對女性開放的工作,是用印度墨水在透明的賽璐璐版上拓寫角色,然後遵照指示在反面塗上顏料。」

(動畫界女性從業者組織[Women in Animation]主席瑪吉‧迪恩[Marge Dean]在電話採訪中表示,如今動畫行業的創作類職位中,女性僅占三成。)

湯普森很快地跟公司達成了共識:她作為一名描線員沒有未來;她用力過猛,把工作必須使用的細細筆尖給弄壞了。她轉做一名上色員,或用業內說法就是「opaquer」(遮光員)。

「做那個不用經過大腦 —— 隨著線條塗就好了,」她在 2007 年受訪時說道。「就像塗色書那樣。」

她的下一個職位是最終校對,任務是快速審閱電影的最後完稿素材 —— 由賽璐璐片和其相應背景所組成的層層透明塑膠片,宛如一本巨大的手翻書 —— 以確保顏色和線條始終保持一致。

「在一個 500 張賽璐璐片的片段中,每四到五張就是不同的女孩經手,所以顏色必須整體連貫,」湯普森在 2007 年受訪時解釋道。「如果她們把藍色塗錯地方了,我們就得把那幾張拿回去,讓她們重做。」

1948 年,她升遷為動畫校對和片段運鏡設計師的雙重職務。作為一名動畫校對,她會仔細審查藝術家的作品,看看角色是否真的「有腦袋」:在動畫師的匆忙之下,一個角色的不同身體部位(通常分開畫)可能會有無法對齊的情況。

而片段運鏡設計師的任務,則是確認完稿素材和相機之間,錯綜複雜的應對配合:該用什麼拍攝角度,角色該以多快的速度對應背景移動,諸如此類。

「她真的必須熟知所有技巧,才能讓影像如導演、構圖師和動畫師所想地在銀幕上運動:如何讓彼得潘在特定的時間內行走或飛翔,」凱恩梅克解釋道。「無論你有沒有看見她的參與,她所做的最後都出現在銀幕上了,因為她撐起了導演的藍圖。」

1952 年,湯普森成為首批獲准加入國際攝影師聯盟(International Photographers Union)的女性之一,該機構為國際戲劇舞台從業人員聯盟(International Alliance of Theatrical Stage Employees)旗下的一個分支。她在 1975 年以迪士尼片段運鏡設計部主任的身分退休。格林說,她終身未婚,也沒有任何遺屬。

在那集華特迪士尼家族博物館 Podcast 節目中,湯普森深情地回憶起她和華特‧迪士尼之間很久以前的緣分,及其所帶來的意外職業生涯。

「當時我就在那裡,我曾是他偉業的一部分,這個事實至今仍讓我肅然起敬。」她又很實際地補了一句:「雖然只是幾部簡單的老卡通片。」

2013 年,湯普森(左)、分鏡插畫家伯尼‧馬丁森(Burny Mattinson,中)與服裝設計師愛麗絲‧戴維斯(Alice Davis)一同去華特迪士尼工作室參加「迪士尼動畫 90 周年」活動。(Getty Images)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