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式與鉤子的敘事魔法

用「歌曲」來敘事,是音樂劇的核心本質,在此形式下,歌詞不只是歌詞,而是演唱者(演員)的台詞,音樂也不只是配樂,而是烘托角色個性與心境、強化戲劇的內在動能,文字與音符結合,詞曲加乘出美妙的旋律魔法,音樂劇迷人之處,便在於此。

對多數人而言,寫歌這件事不至於太難想像,在你對某個主題有感的情況下,先創作出帶有某種結構與格律的文字,接著再用鋼琴或吉他,找出適合那些文字的旋律以及背後的和弦,又或是兩者對調,先有曲再有詞;但寫一首音樂劇歌曲的難度,可是遠高於純音樂的歌曲創作,它不只是為台詞譜上音符、或是將文本書寫成看似工整的歌詞,更非恣意安插一味抒懷卻讓戲劇停滯的歌曲於場景之間。

一首歌曲的元素包含詞曲、和弦、節奏、編曲等,而在形式上,有兩者對音樂劇歌曲來說格外重要,一是曲式(Song Structure),二是鉤子(Song Title or Hook),前者構成音符整體的起承轉合與動態,在適當的反覆與變化之間,牽引著聆聽者的情緒,完成一段(通常是)3 至 5 分鐘的聽覺旅程;後者則往往是一首歌曲內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除了聽覺抓耳外,也是歌詞主旨或開展的核心。

因此,要把一段戲劇文本改寫成一首音樂劇歌曲,等於是要將一段帶有某種自由與開放性戲劇節奏的台詞,改寫成一段由一句鉤子出發、並在某種曲式框架下形成有格律與節奏的歌詞,透過「曲式」與「鉤子」的形式工具,以音樂來推進戲劇、傳遞情感。 將原本的戲劇結構轉換、改寫,並扣在音樂結構上,音樂劇困難之處,便在於此。

音樂劇的曲式,大抵來自於流行音樂,但往往會因應戲劇結構,發展出更複雜的變化型。在此簡單介紹三種當代流行音樂的基本曲式,分別是「AAA」、「AABA」、「Verse/Chorus」。

「AAA」的型態最為單純,每個 A 往往是 4 到 8 句不等的段落,自成一格,一首歌曲由多段 A 組成,由於結構缺乏變化,因此 A 本身的起承轉合便特別重要,世界上多數地方民謠、兒歌,多半是此種曲式;「AABA」的歌則是 AAA 進一步的變化,在連續兩段 A 之後,安插了一段 B(橋段),帶聽眾耳朵去了些別的地方後,再回到 A 段,形成一個大塊的起承轉合。此種曲式發展於 1920 年代,多數爵士 Standard 樂曲以及抒情流行歌曲,皆為 AABA 的曲式。

至於「Verse/Chorus」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 19 世紀中,譬如說美國地方歌謠〈Oh! Susanna〉,此曲式在 20 世紀初沒落後,卻隨著 1950 年代搖滾樂的興起,再度獲得重視,進而成為當代流行音樂曲式的大宗。在此曲式下,Verse(主歌)多為鋪陳、氛圍建立等客觀描繪,Chorus(副歌)則是情感抒發、立場表述、意識形態呼告等主觀宣洩,Chorus 與 Verse 往往會有極大反差,Chorus 通常極為鮮明、肥厚、抓耳,Verse 則較為低調,當今台灣 95% 以上的流行歌曲,皆是 Verse/Chorus 曲式。

至於鉤子,在三種曲式內分別會位於不同的位置,以「AAA」或「AABA」來說,鉤子往往發生在 A 的第一句或最後一句,「Verse/Chorus」則是發生在 Chorus 的第一句或最後一句,因此也可以想成,A 段與 Chorus 分別是此兩種曲式內的主旨所在。又或是說,一首歌曲如果直接在第一個段落就唱出了鉤子,它就是「AAA」或「AABA」,但如果是經過一段或兩段的 Verse 鋪陳,到了 Chorus 才炸開,那它就是「Verse/Chorus」;當然偶有些 Verse/Chorus 的歌曲會先由一段 Chorus 開始,之後才進入前奏、開始 Verse……但如果理解了上面概念,應該不難分辨。

此外,Verse/Chorus 的型態也有著更多小單位,譬如說 Pre-chorus、Bridge、Outro……有興趣的朋友可再自行研究。唯國內業界,常常會把 Verse 講成 A 段、Pro-chorus 講成 B 段、Chorus 講成 B 或 C 段,這現象一來容易與 AABA 混淆,二來也極為不專業,在這網路資訊極為自由的時代,未來若要與國際接軌、跟上產業共識,業內先進與同儕們或許該好好正名之。

下回將以音樂劇歌曲實例討論曲式的戲劇效果。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