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愛機器人可能沒想像中的糟

這一兩年,藝術 AI(人工智慧)的話題很夯,本專欄在本報第 53 期也做過一點討論。但在此之前,最常被提起、也引起軒然大波的 AI 相關議題,大概就屬性愛機器人了(sex-bot)。

目前性愛機器人最致力發展的,是模擬真人的外型和觸感,AI 方面的進步似乎頗有限度 —— 市面上的性愛機器人仍然無法對答如流,更別提觸及使用者的情感了。要達到 2013 年電影《雲端情人》中 Samantha 那樣的 AI 程度,性愛機器人似乎仍有許多路要走。

話雖如此,許多人 —— 尤其是人文社會學者 —— 已經開始擔心性愛機器人的發展,紛紛在數位媒體與報章雜誌提出各種警告。例如,性愛機器人多是女性外貌,因此很可能加深人類女性作為「取悅者」的刻板印象;又或者,性愛機器人雖然可以降低性犯罪率,但也可能造成反效果,不只加強性犯罪的欲望,甚至會讓這些衝動變得「再自然不過」,而不是需要被盡力抑制的歹念。

這些擔心不無道理,但如同這個專欄也屢屢提到,倫理標準經常隨著科技發展而轉變,這個現象是不是也能套用在性愛機器人上?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反對者的警語是否正在扼殺促發轉變的契機?況且,如果性愛機器人的發展趨勢,目前看起來銳不可檔,那我們是否需要跳脫現有的倫理框架,來看看性愛機器人能不能帶來什麼好處?或者,要怎麼設計才能帶來好處?

以下,我用兩個例子來說明可能的思考方向。首先,反對女性性愛機器人的人,是否也反對男性的性愛機器人?反對女性性愛機器人的理由之一,就是這種科技可能「工具化」女性,把女性變成取悅者。基於類似理由,這群反對者通常也反對把女性標定為生育者,因為這同樣也在工具化女性,並最終導致女性的地位低落,成為男性的附屬品。不過,很有趣的是,如果「視女性為生育工具」,並從這個角度來發展性愛機器人,那麼最終可能翻轉男性與女性的地位差異。

我們大概不難想像,研發可以懷胎九月的女性性愛機器人,遠比研發釋出大量精子的男性性愛機器人要困難得多。也就是說,在「視女性為生育工具」的情況下,因為人類女性不容易被取代,應該被大量研發和製造的,其實是男性性愛機器人,而不是女性性愛機器人。讓我們再多想一點點:如果男性性愛機器人在性愛的身體表現與情緒回饋上,都好過真實的人類男性,那麼人類女性究竟有多需要人類男性參與受孕、甚至養育的過程?如果答案是「不太需要」,那是否意味著,順者「人類要繁衍後代」觀點來發展性愛機器人,反而會產生翻轉的結果 —— 女性地位大幅提高、而男性地位轉為附屬?

還有另外一種反對性愛機器人的理由,也就是主張性愛的核心在於 making love(做愛)而不是 having sex(性交),亦即,愛是性的前提及必要條件,而性只是一種表達愛的方式。就此觀點而言,不論 AI 完善到何種程度,性愛機器人的情緒或心靈由人造,無法提供「愛」、只能提供「性」,因此可能破壞性愛的真正價值 —— 人類愛的交流。但這種觀點真的容不下性愛機器人嗎?

或許我們可以想想情趣玩具。有些感情深厚的情侶或夫妻,會在做愛過程中使用情趣玩具,他們並不擔心這些玩具取代對方在做愛中的角色或地位,而是利用這些玩具增加做愛的品質、取悅彼此。換句話說,情趣玩具是增加愛意表達的方式之一。如果強調做愛而非性交,性愛機器人同樣可以發展,只要朝情趣玩具的方向設計即可。這剛好和目前性愛機器人「重外型、輕功能」的發展趨勢相反:在完善與加強功能的同時,盡量避免接近人類樣貌,以維持其玩具的地位。話說回來,如果哪天人類意識可以上傳到機器當中,那麼人形的性愛機器人似乎也無不可,畢竟機器身體可能表現較佳,可以化解「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問題 —— 反正心靈還是真的就好。

性愛機器人就跟許多科技一樣,一旦有人想到了、開始發展了,就不太容易停下來。面對這種狀況,叫停、阻止、禁絕大概都會收效甚微,所以不如試著抱持開放的態度,多想想各種劇本,把科技導向我們希望的或想要的情境。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