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人」的意見,企業升級的新時代課題——《中年打工族》

《中年打工族》
小林美希
時報出版,NTD $320,平裝 / 232頁

作為密切呼應台灣情況的參照,日本資深勞動經濟記者小林美希的調查報導作品《中年打工族》,以廣泛、扎實的訪談與數據構築內容,主要價值有三:一是以深具結構性的視野,對日本「中年打工族」影響整體社會與經濟發展、未來崩壞可能的連動效應,進行探掘與思考;二是不僅關注當下中年,35至54歲「非正職者」許多怵目驚心個案(觀察時點迄於日文原版的2018年間),更回溯檢視他們畢業後迄今經歷的就業/失業衝擊、各產業特性、法令與時代條件的演變。

三是讓一些向來在職場不易被聽見、不被期待訴說的心聲得以傳達,這更是非常有價值的改變現狀第一哩路:「工作一直不穩定,真的很不想迎接四十歲的人生,這樣下去不要說結婚了,老了以後該怎麼辦?」傾聽「人」的意見,應是企業升級的新時代課題。作者諄諄其言,呼籲社會以及企業正視此一無力改變自身處境族群出現、形成趨勢的背後意義,希望能以更長遠眼光,創造勞資雙方的雙贏與永續。

全書除設定關注焦點與提問方向的〈序章〉,另分三章:第一章以多組個案在不同產業的情況,呈現中年打工族在血汗職場與家庭面臨的腹背受敵處境,並讓讀者一窺各產業中仍充斥的短視、自利與保守態度;第二章則更進一步集中討論女性面臨的狀況,特別是對懷孕的歧視/霸凌。第三章則從正面推許意識到前述問題、嘗試建立良好雇用型態的優質企業,以及其實際履行的解方提示:企業能否省覺,永續經營最重要的資產,無非是「人」——員工如果無法從容規劃人生,消極地只求「安於現狀」,就不可能全心為公司也為自己打拚,賺取超出基本期待的利潤,累積、傳承專業知識與技能的資本,遑論設想改變命運的可能。

中年打工族的困頓處境衍生各種迫切焦慮,匱乏、貧窮的恐懼,對未來的絕望感,影響所及,首先是工作上的錯誤、挫折甚至失能,遠的來說則勢必使國家各項發展失去活力,並與其他社會隱憂結合引發惡性循環,最明顯的是生育意願嚴重降低的「少子化」,勞動力、消費、金融市場⋯⋯能量趨疲,更將使景氣回升無望,社福制度破產在即。個體或各種關係無法形成支持,弱弱相逼,也容易滋生各種社會問題。

如長長的書名附標所點出,「為什麼努力工作,卻依然貧困?日本社會棄之不顧的失業潮世代」,書中個案普遍是相當「努力」的工作者,毋寧說更是「努力適應社會中」——卻不得其法,也求助無門——而非朝向努力尋找、突破與創造「工作」、「正職」與「非正職」的新定義、關係與可能性。已習慣逆來順受的日本「就業冰河期世代」(一般指1993至2005年的就業困難時期開始進入職場者)、今日中年,多數仍對存在感相對自身更為巨大的企業或政府抱持虛妄的「不棄」寄望,以致態度上傾向被動、退縮,等於提供無法與時俱進的企業予取予求的權力。

本書所述個案,職種比例多屬於傳統性質人力密集產業或服務業,員工職務可取代性高,換句話說,多半不具備(甚至未能意識到)可選擇受薪以外關係(例如自行獨立創業並維持)的經濟或高階專業條件、提升優勢工具;而資方既承受相當程度的依賴,卻未能跳脫利潤、規模成長導向的價值觀,於是壓抑個人的意志、感受與權益,更成積習。或許由於採訪難度極高,相較第三章的點名深入報導,一、二章對造成剝削、排擠或過勞情況的產業高層說法的呈現,多半點到即止,這或能期待日後有更具企圖心與揭發意識的團隊,能適時支援作者對此議題持續鑽探研究。

因而本書應可視為探勘此一時代新癥候的重要起手勢,尚有許多未及詳論、值得關切的面向,正可以此為基礎輻射探討。例如,中年打工族是否有自救、互相奧援的行動或組織化可能?相對不須終日惶惶的正職受薪者,如何看待、對應打工族們的窘況?政府各部門層級此際可積極扮演的角色、分工與行動?網路時代的新科技工具,能怎樣提供自失業泥淖翻身的助力,催生新的產業關係與模式?甚至是記述今年這場世紀大疫對此族群的震盪。而尤其更需要多方激盪的——作為本書最希望傳達、對話的對象,各基層產業與政府如何重省自身核心價值、發展藍圖,更有彈性空間,使不同就職情況的員工「各展所長」也在工作中成長,而非僅是無差別的人頭勞力單位。

畢竟,中年打工族們輾轉流離的人生時間與工作經歷,是貨真價實存在的;他們累積了多元的生活閱歷、知識觸角、專業技能,待人處事比起正職者更可能不易僵化。若進一步思考,是否可能比較正向看待中年打工族,視之為非傳統定義的社會資產而非負資產?進而善加運用,嘗試建立更合情合理的評價、報酬標準與保障,可能成為企業改造體質與營運模式、更貼近時代變貌與消費者需求的契機。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