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怪演員咬字了!真正讓你聽不懂音樂劇的兇手在這(下)

在上期的文章中,我們從字幕機開始,聊到了在劇場中的歌唱該如何才能被「聽懂」,進而向大家介紹了關於執行面(演員/音控)與設計面(導演/編舞/編曲)上,該如何處理以有效投射文本的要點,接著也說明了在文本創作的詞曲咬合上,不同的樂句構成產生的聽覺效果各異,這次,我們要來看看所謂詞曲咬合概念的核心:語言聲韻與旋律音高的關係。

我們先以現代標準漢語(華語/國語/普通話)的四聲為例(在此先不討論各種方言的變形體),一聲字的聲韻念起來,音調相較之下是在一個比較高的位置,二聲字則是從中間往上滑到一個中高的位置(比一聲字低一些),三聲字乃是從低快速滑到中、四聲字則是從高下壓到低,有感覺嗎?如果沒有的話,我們現在可以一起來唸唸看「番茄炒蛋」這四個字,看看是否能察覺到上面說的音調高低變化。

接下來,我們再以 C 大調的音階為例,看看把「番茄炒蛋」這四個字套上音高,會出現怎樣有趣的結果;假設我們把「番」套在 Sol 這個音,那麼「茄」如果是從 Re 滑到 Mi,Sol Re~Mi 聽起來是不是很「番茄」?接著如果把「炒」套在低八度的 Sol,「蛋」則是從 Re 快速下降到 Do,那麼「Sol Re~Mi Sol Re~Do」這旋律,聽起來是不是很「番茄炒蛋」呀?好,希望文章讀到這邊,大家的耳朵都有聽到這四個字的聲韻與旋律結合的美妙,接下來我們嘗試做一點變化,假設我們把「番」套在高音的 Do 這個音上,「茄」則是 Fa~Sol、「炒」是比「番」低八度的 Do、「蛋」則是 Mi~Re,那麼「Do Fa~Sol Do Mi~Re」這個新旋律,聽起來是不是也很「番茄炒蛋」、但跟上面那版比起來似乎有些不同的風味呢?

上面兩個版本的番茄炒蛋旋律,由於起始音高、線條、音程、以及對應和弦的選擇不同,最後的旋律因而產生不同的聽覺效果,但這四個字之間音符的「相對高低」,在兩個版本的旋律中卻如出一轍,它們都符合前文提到的語言聲韻本身的線條,我所做的只是把那線條套在某種帶有音高與和聲尺標的音樂刻度上,讓它們形成所謂的「旋律」,但背後依據的,依舊是這四個字本身的聲韻,因此,你會覺得這樣的旋律唱起來特別番茄炒蛋,因為它聽起來真的就是番茄炒蛋,話說我實在沒想到這篇文章會打這麼多次番茄炒蛋,又一次!

在初步理解四聲的相對聲韻起伏後,我們進一步看看兩個字的各種組合,譬如說「今天」是由兩個一聲字組成,因此在聽覺上它就是兩個「一樣」的「相對高音」,所以你把任何一個音連續唱兩次,都會很「今天」,但如果你的「今天」旋律是 Do 再接一個由 Do 滑到 Re 的音,那聽起來就會變成「景甜」;再舉一個例子,「想飛」是三聲接到一聲,因此它的聲韻是由低到高,只要隨意挑選由低到高的兩個音唱起來,聽覺效果基本上都會很清楚,但如果你唱的是兩個同音,那就會變成「香妃」;最後,四聲字恐怕是譜曲上最難處理的字了,因為它是一個由上往下壓的質地,通常我們的處理方式類似二聲字,用一個音往上滑進另外一個音的概念,不過在處理四聲時,是由一個音往下移動到另外一個音(一個字套兩個音),此外,基於四聲字本身往下壓的聽覺特性,有時也會選擇讓演員/歌手用唸唱的方式來詮釋,這種手法在台語歌中較為常見,譬如說林強「向前走」(「鬥」陣的朋「友」,「告」辭啦),除此之外,處理四聲字還有更多變化手法,特別是遇到連續兩個四聲時,但為了避免這篇文章愈來愈技術宅,我們就先停在這裡吧!有興趣的朋友們,未來有機會咱們再來多聊。

說到台語,由於台語的聲調共有七種(鹿港腔為八種),再加上各種子音與母音的變化,就某種程度上而言,譜曲的空間會比現代標準漢語更高、或是說更容易寫出詞曲咬合得宜的旋律。我們常聽到一般人說會不會寫台語歌,其實指的就是懂不懂台語的腔調,以及有沒照著聲韻和語言特性去寫;但相較於台語,一個很可惜的現象是,過去二十年來,整個華語流行音樂圈寫的國語歌,至少有一半以上只要不看歌詞就完全聽不懂,這點恐怕無形中也影響了多數音樂劇創作者寫歌的美學與判斷,導致上期文章中所提到的現象:在劇場中不看字幕會聽不懂歌詞。

希望透過以上的例子與論述,大家能初步領略語言聲韻以及旋律音高的對應關係。簡而言之,語言本身就有屬於自己的聽覺特性與起伏,在譜曲時若能照著它寫,自然一聽就懂,若不照著它寫,有時運氣好遇到簡單的字、或是靠著前後文尚能猜到,但運氣不好時,不但聽不懂,甚至還可能誤解成別的字。不過所謂的照著聲韻寫,並不是只能用某種固定的音程或是音階,而是依據聲韻之間的「相對關係」去寫,但也別太矯枉過正、把旋律弄得像唸唱,進而失去線條起伏與音程之間的張力與美感,記住,重點是「相對關係」;若能掌握此要訣,華語歌曲的旋律不但能輕鬆走出五聲音階或大調音階的框架,甚至在更複雜的爵士和聲與半音階的處理上,也能找到新的聲響線條可能。

行文至此,不知道會不會有人覺得,不過是寫個歌而已,需要這麼麻煩嗎?當然要啊!要知道,詞曲咬合恰當的歌曲,不但能讓人即時聽懂、傳唱度更高、歌手或演員在演唱詮釋時,也都會更進入歌詞的狀態內。更重要的是,唯有這樣,寫出來的歌曲才會有屬於我們自己文化、語言的質感與特性——君不見西班牙或俄羅斯的歌曲都有種特殊韻味?又或曾感覺日文與韓文歌曲有著類似的質感?前者所反應的正是它們獨特的語言特性,後者則是因為日文與韓文從音調到文法上,本就有著許多共通點;再回到我們的語言上,各位可曾被一些典雅雋永的國台語老歌深深打動?又或是想起幾首在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暢銷金曲?原因很簡單,除了文字與音符的美學與技術選擇外,正是那些詞曲與聲韻的完美結合,造就了直指人心的歌曲,讓歌詞不只是語言、旋律也不只是音符,而是生活、是文化。

最後的最後,不管你是觀眾或是創作者,此篇文章若有幸在你心中引起些許共鳴,誠心希望你我一起努力,讓我們的歌,變成我們深刻的文化。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