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愛說老故事的人:保羅・湯瑪斯・安德森的「人間異語」和「坦白講」

身處數位社群時代,我們總會在無法預料的情況下,旋起(或是被捲入)一股回到前數位社群時期、針對特定影視文化的懷舊現象。例如,一些畫質只有 480p 的經典八點檔連續劇的短影片被剪輯在一塊,喚醒特定世代的對於特定電視節目的共同記憶。看著台劇《台灣霹靂火》或《台灣龍捲風》裡的經典角色說出荒謬的對白與口頭禪發笑,並且內心暗自感嘆,那一個既美好又荒唐的黃金歲月已然不再。我們或許早已遺忘這些連續劇的劇情走向(畢竟根本不重要),可是我們卻很難忘記這些經典角色的口頭禪與性格。

也許以下這樣的直接類比不完全妥適,但是當我看著保羅・湯瑪斯・安德森(Paul Thomas Anderson)的作品時,卻時不時聯想到了這類台灣經典的八點檔戲劇——一個極高規格精緻製作的升級版《台灣龍捲風》。今年金馬奇幻影展的焦點導演選擇了美國導演保羅・湯瑪斯・安德森的系列作品,除了因版權複雜而難取得的《世紀教主》之外,影展一共播映八部作品。一眼望向這些作品,我們便也跟著大銀幕沿途走走停停,從 1990 年代中期一路走進了 2020 年代。

儘管物理時間不斷地向前邁進,但是保羅對於電影自身的時間流動感並非如同現實的進步觀一般,他的作品所描述的年代背景往往是回首美國的歷史:20 世紀初期石油工業的大量開發伴隨著日益膨脹的貪婪之心;1950 年代褪去二戰戰袍,卻對世事迷茫且戀情縱逝的流浪漢;同處於 1970 年代的色情影片行業、經典小說中的嬉皮私家偵探、小時了了的童星身兼商人等。他鏡頭下的角色與故事並不只是純粹懷舊歷史,他所錨下的敘事節點,更像是在這個萬事萬物稍縱即逝的數位時代裡,不斷透過影像為鑿痕,以不同大小人物故事作為一種另類寫實的想像及集體記憶的開展見證。

《不羈夜》主角遭母親趕出家門,色情片行業成了他的浮木。(台北金馬影展執委會)

有機的深度角色擾動敘事線

日本導演濱口竜介曾在 2013 年與酒井耕共同執導紀錄長片《說故事的人》,這部紀錄片的受訪者是一群生活在日本東北地區的長者們,他們環繞在一起分享著彼此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其中,有些民間故事的主要框架大致雷同,但透過不同敘事者的視角與敘說,故事內容總有些許不同之處。想像著這些故事本身就是一塊布料,在每塊布料的基底樣式幾乎相似的前提下,我們能隱隱看見其布料花紋與顏色上的差異,藤蔓、荊棘、草原、荒野、叢林蔓布交錯其中,猶如故事角色所做出的不同生命選擇,造就出不同的奇異結局。經由口述語言作為溝通媒介的民間故事如同生物基因組,它能因遺傳變異而長出了截然不同的瑰麗之花,受到不同人物生命歷程的洗禮,因而間接改寫了原本的故事內容。

保羅的作品內容也帶有上述提到的故事特性,他的電影創作基底並不是敘事框架本身,而是轉而從角色人物既定的心理狀態(或者說缺陷與困境)、後續行動與思考,這些人物角色皆是特殊的種子,他們充滿著有機的主體狀態,生長在普世的敘事土壤上,從他們內心世界中各自長出了歧異細緻的姿態。如《不羈夜》裡的屌哥德克遭母親趕出家門,空虛又失去依賴的內心亟欲獲得他人認同,色情片行業成了他青春生命的重要浮木。《心靈角落》當中的角色複雜交錯,在同一個城鎮裡面對不同生活遭逢,實驗詮釋何謂「偶然巧合」,專門傳授把妹技法的 PUA 大師能與一個奄奄一息的老人想找回他失聯已久的兒子而緊緊相連,一個天才兒童與一個身為失職父親的主持人在電視問答節目上的交會。又或者是《戀愛雞尾酒》裡的被七個姊姊長年關照的弟弟,在面對躁鬱不定的心理狀態與聊色電話後續脅迫之下,勇敢追求他的真愛?

《心靈角落》中的角色們詮釋何謂「偶然巧合」。(台北金馬影展執委會)
《甘草披薩》描繪 15 歲童星與 25 歲攝影助理的戀愛與闖蕩故事。(台北金馬影展執委會)

保羅的電影並非只是一般眾生相電影——僅以角色的行為當作他的刻板化標誌,相反的,透過大量臉部特寫鏡頭與長鏡頭的搭配,更徹底地直接讓觀眾走入不同角色的心靈角落,看見一個電影裡的角色表演並不只是角色,他先是個人,然後才是一個角色,看見這個人的內在陰影、自大膨脹、貪婪張狂、消極失落等各種不同負向特質。人物性格的深度描寫始終是保羅的拿手招牌菜,而這其中,從《不羈夜》、長達超過三小時的《心靈角落》到僅有約九十分鐘的《戀愛雞尾酒》之間的明顯轉變,更能看出他在電影敘事框架的不斷嘗試與實驗,特別是《心靈角落》的嘗試。

《性本惡》中的嬉皮私家偵探得知前女友的現任情人離奇遭綁架,便踏上辦案之路。(台北金馬影展執委會)
《黑金企業》講述從事採油的主角在累積財富的過程中逐漸地被啃噬人性。(台北金馬影展執委會)
《賭國驚爆》描述萍水相逢的西尼與約翰,卻因一場旅館意外而引爆一連串的謎團。(台北金馬影展執委會)

「人間異語」和「坦白講」的電影化

濱口竜介在 2021 年推出《偶然與想像》和《在車上》兩部作品,其中《偶然與想像》在台灣藝文圈中獲得極大迴響(之後 2022 年在台上映的《在車上》亦是),而就某種核心觀念來說,我認為《心靈角落》便是保羅版的《偶然與想像》。濱口版本的《偶然》輕薄短小,它整合三部不同劇情短片的敘事,分別講述日常生活中「難以預料」,卻可能發生在你我之間的現實生命故事,這種輕快且短小的敘事剪裁不僅能讓觀眾更容易理解、掌握不同短片之間的故事之外,也十分符合當代媒體生態的現況,多數閱聽人更習慣於碎片化閱讀、攝取非系統性的片段資訊,能夠有「感覺」在短時間內聚焦其注意力,獲取豐富的資訊內容。

相反的,片長超出三小時的《心靈角落》則不那麼討喜了。《心靈角落》與輕薄短小的短片組合形式正好遙遙對望——就現今的觀影感受而言,觀眾便可能會感覺過於冗長、甚至讓人感到有些不知所云或不耐煩。《心靈角落》是《偶然與想像》的極致加長通俗劇版本,它像是一鍋實驗性強烈的什錦大雜燴,試圖將同一時空世界裡看似毫無相關的相異角色,相互揉合連結與互動關係,加上艾美・曼恩(Aimee Mann)的歌曲搭襯,讓整體戲劇效果超出寫實的情境。

這些互動關係有些乍看之下十分突兀,卻又能證成片頭一開始提到的「巧合」的故事核心,以十分灑狗血的手法料理故事。故事本身雖然被這些刻意的連結弱化了它的說服力,但不同人物所鑿刻的個性與軌跡卻非常鮮明(我仍舊十分訝異於湯姆克魯斯在《心靈角落》裡的驚人演出)。而透過聖經當中提到的青蛙雨作為一種中止與啟示更是神來一筆,它不僅扮演著災難的象徵,卻也同時意味著當人物深陷各自的困境時,難以預料的災難反而成為暫時拋離困境的一針鎮定劑。

《霓裳魅影》的主角是裁縫界的天之驕子,直到遇見繆思艾瑪,他的世界開始改變。(台北金馬影展執委會)
《戀愛雞尾酒》裡的主角在起伏不定的心理狀態下勇敢追愛。(台北金馬影展執委會)

保羅・湯瑪斯.安德森迄今的作品數量雖然不多,但「少即是多」放在他的創作脈絡裡卻名符其實。在台灣《蘋果日報》與《壹週刊》尚未停刊前,兩大刊物分別推出的「人間異語」與「坦白講」兩大專欄均獲不少讀者青睞,記者深入洞察沒沒無聞的小人物,卻以這些小人物作為湯底熬出背後的深層故事,而我想,保羅便正是那位戮力以電影不斷書寫著長篇人物專欄的少數老派人物了。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