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兔有三窟!

前幾天與專案合作的小老弟夥伴閒聊,他問我對於「有數項音樂工作同時在進行時,如何安排時程?」能否給他些建議。

這真是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畢竟一個線上音樂接案工作者的生活,往往會被不同形式、長度、面向的專案,切割成大大小小不同的單位,而如何在之中順利產出創作、完成任務、扮演好不同身分的角色,可需要非常精密的時間管理與調配。

首先,你可能得透過時間累積與觀察,瞭解自己的「產出效能」。以我為例,一部長片配樂的創作加製作大概需要一到三個月不等的時間;而一齣音樂劇歌曲的創作可能會是三個月到半年;至於一首流行歌曲的編曲則大概是密集的一到三天,但若加上錄音混音等製作面任務,一首歌可能會花上好幾週甚至一個月。對自己的「能力值」有了比較精準的掌握後,在面臨各種工作邀約時,你才能有效判斷自己是否能兼顧、進而妥善安排出屬於你的期程表。譬如說在這三個月內我需要完成一部電影配樂,但今天有一首流行音樂編曲工作找上我,這若發生在電影配樂專案的前期或中期,或許我就會以犧牲一兩天假期為代價接下、但若發生在後期(正在與最後幾段配樂(cue)奮鬥或是錄音混音階段),風險相對較大,我可能就會婉拒。又或是,我會根據進行中的專案創作順利與否,來判斷是否要接下新出現的不同任務,假設正面臨卡關或是被導演退了好幾個 cue,那還是乖乖的、什麼零星外務都別碰比較好。

再來,對我而言,作曲比較需要瞬間的靈感與想法,編曲除了想法外還需要清晰的頭腦與技術,而錄音可能需要更多體力,剪輯或打譜則是屬於比較物理機械性的操作。在理解這些不同音樂工作的特質與需求後,我也更能根據自己的時程甚至身體狀況來安排工作。譬如說這週若有兩個整天可以拿來使用,我可能就會安排來處理一首歌的編曲、或是寫一段電影配樂的大 cue;而若今天的行程充滿了會議,那我可能就會拿中間一、兩小時的空檔來剪輯或是確認混音;又或是假設本週我剛完成一齣音樂劇的演出,從劇場回到我的音樂工作站,那麼我可能便會刻意安排多些創意活兒,來刺激一下從事勞力活已久的身體。此外,在密集進行大型創作計畫期間,每天我午夜下班回家時,都會利用走路時間天馬行空思考一下隔天要創作的 cue 或是歌曲,或是睡前花個十分鐘在鋼琴前即興探索一下自己的潛意識,然後把任何出現的想法或旋律用手機快速錄下就去睡覺,隔天早上醒來再播放出來挖寶,看看有沒有值得在當天繼續挖掘下去的素材。

除了時間管理以外,調劑身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其中除了最基本的休息時間安排,轉移注意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當你在電腦前面與一首曲子耗了整個上午,擠出來的每一個音符你都不滿意,此時請你務必放下它,打開下一個 cue、去進行一個本來明後天才要開始的項目、選一個不用創意腦的工作來做,或任何可以切換你腦袋模式的事:打球、玩貓、看劇、看書、喝咖啡、去公園放空,什麼都好。要知道,有些時候你以為的放鬆/休閒/不工作,其實反而會是創意腦所需要的調劑/刺激/呼吸。

簡而言之,當創作不再只是興趣,而是工作或志業,你更需要瞭解自己的腦袋與身體是如何運作,進而有效管理自己的創意產出,順利在不同期限內完成各種任務。

人說狡兔有三窟,其實老王我也有三窟,這三窟分別是劇場、影視、流行音樂,或是作曲、編曲、製作,也可以是創作者、老闆、老師。在不同形式、身分、工作型態之間切換身分與腦袋,一開始很難也很痛苦,但久了之後,更加熟悉自己的身體、腦袋與習性,我反而開始珍惜這樣的瘋狂與混亂,因為每一塊都是我需要的平衡,也都是豐富我的養分。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