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支流行龐克樂團已然從青春期的憤怒轉向三十幾歲的焦慮,表露在緊湊的鼓聲、犀利的吉他、顯著的旋律線和坦率的歌詞
2007 年,Paramore 發表了他們的熱門單曲〈Misery Business〉。這個樂團與這首歌有著一言難盡的關係。幾年前,主唱海莉・威廉斯(Hayley Williams)開始質疑這首歌,她曾表示:「我已經很久沒有對這首歌有共鳴了」、「我會寫這首歌⋯⋯是因為我是個混蛋」、「真慶幸我們在這首歌之後都長大了不少」,甚至有一段時間完全拒絕表演這首歌。去年,威廉斯破例在科切拉(Coachella)音樂節上為 Billie Eilish 客串演唱這首歌,而 Paramore 更在睽違四年將這首歌放回了表演歌單。威廉斯認為,〈Misery Business〉這首惡意中傷情敵的歌體現了「內化的厭女症」(註)。
〈Misery Business〉強烈地表達了青少年原始、赤裸的憤怒,那種在當時感覺會吞噬一切的情感,多年後回憶起來只讓人尷尬;而這首歌在 Paramore 作品中的定位愈趨混亂,完美說明在大眾視線下成長的藝人可能遭遇的窘境。你可能不會預期,一個以洩憤歌曲〈Misery Business〉成名的火爆樂團能撐多久,但他們仍屹立不搖,依然擠爆體育館,被焦慮的年輕世代創作歌手視為教父教母。
Paramore 的第六張錄音室專輯證明了這一切其來有自。他們在這張專輯的音樂風格有些許轉變,繼前作《After Laughter》從流行龐克轉向活潑的合成器流行音樂之後,《This Is Why》又將 2000 年代的另類搖滾注入其中。Paramore 曾提到他們受街趴樂團(Bloc Party)和小馬樂團(Foals)的影響。這類嘗試並不總是成功:在有些曲目中,尖銳的吉他和過於流行的副歌讓人想起了 2000 年代,當時獨立音樂場景的後龐克聲響紛紛加入英倫搖滾元素,企圖成為廣播電台主打歌,結果往往差強人意,〈C’est Comme Ça〉就是明顯的例子。
但更多時候,你會被他們編排各種風格及樂器的純熟技巧所打動;緊湊的鼓聲和犀利的吉他融合流行龐克顯著的旋律線和反覆停頓的節奏,以及對流行歌曲創作手法的深切掌握。最後這點不只顯露在音樂層面。〈Liar〉這首迷人真摯的歌曲明顯是在寫威廉斯與樂團吉他手泰勒・約克(Taylor York)的戀情,歌詞中提到了威廉斯的個人單曲〈Crystal Clear〉,樂迷此前已透過這首歌分析了他們的感情狀況。或許會有人覺得,這種在訴說個人私密情感的歌曲裡,加入一句歌詞,藉此引發留言區和社群熱烈討論的做法有點奇怪,但這個嘛,這就是現在的世界。我們生活在一個由泰勒絲和她大量關於愛情和前任的歌曲所塑造的流行世界裡。就像麥莉・希拉(Miley Cyrus)的當紅單曲〈Flowers〉和夏奇拉(Shakira)諷刺前任並在 YouTube 爆紅的單曲〈Bzrp Music Sessions, Vol 53〉。
在其他曲目中,有些觸及了網路言論的兩極化和即時新聞造成的負面影響,但貫穿《This Is Why》的主題是一種 20 多歲接近 30 歲特有的焦慮。威廉斯在歌曲中低聲唱著「我的社交生活只剩下整骨師傅」,這種焦慮的不同面相也在接續的曲目中被仔細檢視。
在〈Running Out of Time〉中,Paramore 讓人突然意識到,你在地球上的時間可能並不像你曾經想像的那樣無限;並喚起你的恐懼,害怕自己明明已經成年,卻沒有發展出應對成人生活的能力。在一連串的藉口中,威廉斯最後拋出直截了當的質問:「如果我只是一個自私的混蛋呢?」。
〈You First〉一曲則反覆出現一種感覺:當你漸漸認知到無節制的享樂主義,並不是以前認為的那樣甜美無後果的靈丹(「我無法擺脫肩上的魔鬼」);而〈Crave〉則呈現了無法活在當下的狀態,威廉斯唱著「曾經,光是意識到自己活著就能讓我熱淚盈眶」,懷念起樂團以前可以不假思索就寫出像〈Misery Business〉這樣的歌曲。即使在〈Big Man, Little Dignity〉裡對主角的譴責「你品行不良!」,也隱含著對主角能如此生活的奇怪欣羨。
《This Is Why》出色且真實地捕捉了千禧一代的不安感:如果你在 20 後半 30 歲出頭的話,你還能體會它所描述的情緒;而如果你在十幾歲的時候正好就跟著〈Misery Business〉一起吶喊,這一切可能會感覺非常貼切。第二點尤其關鍵。與你的歌迷一起成長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音樂人經常被困在他們最紅的作品裡,只能不斷帶來懷舊的經典歌曲,而歌迷們為了可以得到更多同類型歌曲,則會忍受幾首新歌作為回報。你永遠不會說 Paramore 正自在地走向成熟,畢竟他們的特點是焦慮和擔憂,但他們無庸置疑地愈趨成熟。
註:指女性對自己或其他女性的性別歧視行為與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