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11 年 8 月的一個下午,攝影系學生富安隼久在德國萊比錫的草坪上發現一隻狐狸四處徘徊嗅聞,在接下來的幾天裡,他徒勞尋找牠的蹤跡,直到有一天他從宿舍窗口望出去,看到狐狸經過一張桌球桌⋯⋯他轉而將注意力放在那張空地上的老舊桌球桌,日復一日、花費五年的好奇心集結成攝影書《 TTP》。
在刻意限制的框架下,不起眼的桌球桌成為曬日光浴的場所、滑板運動的障礙物、晾衣場、孩子們攀登玩耍的遊具、會議,和避難場所等種種用途——唯獨沒有人真正在打乒乓球;260 張如出一轍的照片各自反映出人類不同的習慣和幽默特質,但人們知道相機在哪嗎?知道他們正在演出嗎?攝影師打亂書中的時序,期望讀者能藉由窺看的角度來編造各自的故事。
怎麼萌生對影像的興趣並開始拍攝?什麼時候開始意識到自已經具有攝影師的身分?
我從高中時開始對攝影產生興趣並著手拍攝。而接受攝影正規教育是在進入東京工藝大學之後,至今為止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我個人認為我是攝影工作者,不是攝影師。
離開日本前往德國,向藝術家彼得‧皮勒(Peter Piller)學習的契機是什麼?那邊的攝影教學方式是如何進行的?
2006 年在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裡看到「德國當代攝影」展覽是我前往德國的契機,彼得‧皮勒教授的作品和我在日本學到的有所差異,他運用非他親手拍攝的照片創作。
在日本念書時沒有什麼機會接觸到那樣的作品,而且過往不太瞭解他在不拍攝的情況下使用照片創作的方式。藉由知曉各種不同的照片處理方法,打開了我的眼界。德國萊比錫的課程是讓學生上台發表自己的作品,之後教授和其他學生會針對作品提出問題,再請同學互相討論,和同學頻繁討論作品讓我受到不少影響。
攝影時,有些文化背景卻會不自覺影響個人,作為一個東方人,就攝影環境而言,你覺得日本和德國有什麼差異?
有德國人說我的作品有日本的要素,也有日本人說我的作品裡有歐洲的要素;對德國人來說作品上如詩的部分就是日本的要素,也有人說明確的作品概念是歐洲的要素,但是我個人在創作時並沒有意識到這些要素的存在。
你是如何構思拍攝主題?什麼樣的事物會吸引你的注意並給你靈感?
攝影前我幾乎不決定好主題,我會拍下日常生活中自然映入眼簾的事物。
什麼樣的契機與心情讓你開始拍攝那張桌球桌?(為什麼每張照片都是垂直的呢?)
我一開始拍攝那張桌子的契機,記錄在我的日記裡:
2011 年 8 月 14 日星期日
下午 15 點後
穿越 10 月 18 日街(Straße des 18 Oktober)、從德國國立圖書館的轉角拐進庫里街(Curiestraße)時,我發現右側樹叢中有一隻狐狸,距離不遠的狐狸可能只是沒注意到我,抑或無視我的存在,牠閉著眼嗅聞隔開草坪和人行道的路緣石,與禁止進入的標示牌近在咫尺。
狐狸蹲在草坪上,腦袋一度向左轉,再慢慢回頭,接著閉著眼睛排泄。
完事後,牠突然跑向我旁邊的茂密樹叢前停下腳步、迅速回頭後隨即拽著輝亮白色尾巴隱去。
2011 年 8 月 30 日
早晨
一起床從 8 樓面向南方的房間往窗外望出去,宿舍前方的運動廣場上(右側是室內泳池、小型足球場和健身房,左側是沙坑、足球廣場、跑道和桌球桌)有一隻狐狸穿越沙坑和跑道,在桌球桌前停下腳步後,抬頭往桌球桌方向凝視一陣子,接著便邁出腳步往後方離去,從那天開始,我就在窗邊盼望著狐狸,但我至今仍未能再次看見牠的身影。從那時開始,我慢慢地開始觀察那張桌球桌。
至於照片為什麼都是直的,我想是希望大家能把目光放到那張桌球桌上。
你說這本照片集就是一本故事書,對你來說,它是一本怎麼樣的故事書
我在編輯這本攝影書的當下,考慮到的是「故事」一詞;我希望讀者能夠把它當作小說或故事書一樣翻頁閱讀。如果看的人能夠自由自在的在腦中想像出故事的話,我會非常開心。
五年以來,不論四季寒暑都持續拍攝,你如何保持對工作或攝影的熱情?
長久以來,我能夠持續保持熱情,就是因為沉浸在不斷拍攝的樂趣中。對我來說能夠堅持不懈的方法就是從事自己覺得有趣的事。
你目前擔任教授,往返德國萊比錫和瑞士蘇黎世之間,請問開始教書的原因是什麼?你怎麼看待教學和創作的平衡?
我的學生生涯非常的長,雖然從學生的視角來看,我瞭解藝術大學怎如何運作,但從教學視角來看,我對藝術大學的經營和教學的運作過程抱持興趣。那時,德國萊比錫視覺藝術學院的夜間講座給了我一次站上台教導碩士班生的機會,透過那次機會我開始教書,也從學生身上獲得很多,並非特別有意識想取得平衡,我對兩者都付出同等的努力。
你覺得現在年輕人在創作上什麼共同的煩惱?你能給想要成為藝術家的新手們一些建議嗎?
煩惱對創作是不可或缺的東西,我也常常煩惱,不煩惱才危險,在痛苦的時候煩惱反而是件好事。
未來有什麼拍攝計畫?
連我自己都不確定拍攝當下的照片是不是最後的作品,我只能說,我正開始拍攝日常生活中我注意的人事物,逐一完成作品是我未來想做的事。
富安隼久 Tomiyasu Hayahisa
1982 年出生於日本神奈川縣,兒時住過台灣四年,2006 年畢業於東京工藝大學藝術學系攝影科,之後前往德國萊比錫視覺藝術學院,在彼得‧皮勒(Peter Piller)教授門下獲得藝術學士和碩士文憑(Meisterschueler)。目前在瑞士蘇黎世藝術大學的藝術與媒體學系擔任講師。他的第一本攝影書《TTP》,獲得 MACK 出版社的第一本書獎(First Book A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