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去哪旅行?《孤獨星球》停刊,預示著不確定的未來

今年 4 月初,自助旅人聖經《孤獨星球》宣布關閉墨爾本與倫敦辦公室,並暫停部分業務。遭逢疫情威脅的旅遊產業,下一步該往何處去?


COVID-19 疫情改變了一切。尤其改變了旅行這件事。身為《孤獨星球》作者之一,你很快便會學到:旅行途中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但,沒有人預期到 4 月初的劇變——《孤獨星球》宣布「幾乎完全」關掉位於澳洲墨爾本與英國倫敦的辦公室,以及雜誌與業務營運部門。不過,家喻戶曉的旅行指南書仍會繼續出版,只是暫時停止。

過去八年,旅遊業成長超越全球經濟成長,《孤獨星球》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旅遊出版商,占全球旅行指南市場 31.5%。但如今航班停飛,各國關閉邊界,人們在家隔離,沒有人知道旅遊業的下一步會往何處去。

「對《孤獨星球》大家庭的每一分子來說,這是非常悲傷而艱難的一天。」出版部總經理皮爾茲・皮卡爾德(Piers Pickard)寫道。

無庸置疑,《孤獨星球》在墨爾本的創始總部面臨關閉命運,象徵著一個時代的終結。

公司創始人東尼・惠勒(Tony Wheeler)與莫琳・惠勒(Maureen Wheeler)在完成他們從倫敦啟程、橫跨亞洲,最後抵達澳洲的陸遊壯舉之後,於 1973 年在墨爾本落腳。他們寫下這次旅行經驗並發行了《便宜走亞洲》(Across Asia on the Cheap,暫譯),這本小冊子包含手繪地圖,以及東尼操刀設計、《孤獨星球》如今知名的 logo。他們賣出了 1,500 本。這次成功激勵了夫妻倆,他們接著又發行了尼泊爾、非洲、紐西蘭與新幾內亞的旅行指南。

1998 年《孤獨星球》創辦人惠勒夫婦,於墨爾本的辦公室合照。(Getty Images)

1977 年出版的《便宜走非洲》(Africa on the Cheap,暫譯),建議讀者一探索馬利亞首都摩加迪沙的「邦納迪爾編織與古老清真寺」;一本中東指南則建議讀者從敘利亞搭便車到巴格達。但,是 1981 年印度指南的成功,才一舉讓《孤獨星球》成為許多渴望異國經驗的年輕背包客行囊中必備的聖經。

「對於《孤獨星球》所成就的一切,我仍然非常驕傲,」東尼・惠勒說。「每當聽見有人說:『若不是《孤獨星球》推了我一把、給我指引,我永遠不可能去到那裡』這種話,我總是非常開心。」

讓異國旅行不再陌生

著有 130 本旅行指南的資深作者,同時是《孤獨星球》前發行人的萊恩・維・柏克摩斯(Ryan Ver Berkmoes)形容,在東尼與莫琳帶領下的《孤獨星球》,就像「剛抵達一個陌生國度,走進酒吧時,你會希望在自己身邊的那個朋友。它聰明的腦袋裡永遠有各式各樣機靈的建議,幫助你馬上開始美好的旅程。那是個充滿歡樂的美妙地方,可以結交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1999 年,我和數百萬名其他的旅人一樣,加入了《孤獨星球》團隊,我第一個探索的地方是衣索比亞,而隨後的《孤獨星球》之旅持續滋養著我的生命經歷。我在納米比亞的沙漠景致裡療癒了情傷;在義大利的那些年,我學著體會生活中的簡單樂趣。當母親過世,我悲痛的父親到西西里找我;工人階級的他從未體驗過旅行之樂,但他被眼前的一切美妙風景所撫慰。今年 4 月初,一個朋友從利比亞的班加西打電話來關心我的健康和安全,諷刺的是,他現在住在一個由民兵管理的城市。

雖然這間公司的部分使命,確實是將較非主流或困苦的國家介紹給讀者,維・柏克摩斯仍強調「旅行」一事普及化的背後,《孤獨星球》所扮演的推手角色。「不僅僅是像利比亞、緬甸或東帝汶這樣的地方,當時市面上幾乎沒有可供讀者參考、介紹地球上大多數國家的主流旅行指南,」他解釋。「《孤獨星球》讓異國旅行不再陌生。」

《孤獨星球》同時也是科技先驅,早在「部落格」這個名詞被發明五年前的 1994 年,就有了自己的部落格。接著成立網站,並在掌上型電腦 PalmPilots 上發行《城市同步》(CitySync)旅行指南系列。他們最創新的發明則是 1996 年誕生的旅者線上論壇「荊棘樹」(Thorn Tree)。論壇創始站主之一珍‧羅森(Jane Rawson)表示:「當時成立了一個很小的網路團隊,任務是要理解網路是什麼,以及它對旅者是否有幫助。」

2016 年,《孤獨星球》各線上社群總計突破 1,000 萬追蹤者(至今年 5 月,光 Twitter 官方帳號就有 632 萬追蹤者)。事實證明,社群媒體是個大力量。 

一旦我們再次旅行……

但是,它也經歷過劇變和擔憂,包括公司兩次出售,第一次是在 2007 年以 1.3 億英鎊(約 48 億元新台幣)的價格出售給 BBC,第二次是在 2013 年以銳減的 5,150 萬英鎊(約 19 億元新台幣)賣給了美國的 NC2 傳媒。 面對嚴峻的市場環境(旅行指南的銷售在 2007 年至 2012 年之間下滑了 40%,但此後已恢復了 27%),以及智遊網(Expedia)、TripAdvisor 和 Google 等線上平台的挑戰,《孤獨星球》試著透過電視、雜誌、手機應用程式、部落格及電子商務等形式,發展為多媒體事業。然而,在這些變化與挑戰之下,為了更新指南內容,《孤獨星球》仍繼續資助長達數週的田調研究之旅,也是如今唯一這麼做的出版商。

許多方面來說,這間公司的財富反映著大眾旅遊的演化。在《孤獨星球》創立的 1973 年,美國廉航西南航空首次轉虧為盈,顯示了廉價航空旅行確實可靠。自那時起,由於旅行方式變得容易,旅遊人數大幅增加。2017 年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UNWTO)估計,到了 2030 年,全球可能會有 18 億遊客。那是在 COVID-19 疫情爆發之前的預估。現在,甚至歐洲第二大廉航易捷航空(easyJet)創辦人史特里歐斯‧哈吉-艾奧安諾(Stelios Haji-Ioannou)也認為,當各國解禁之時,他的公司就會如新創企業般,必須從頭開始。

問及旅行的發展之路將走向何處時,東尼・惠勒說:「我不認為目前的危機會終結傳統旅行指南的角色,不管是紙本或是數位。我已經為下半年想做的旅行準備了新的《孤獨星球》指南。」

維‧柏克摩斯也深信,旅行指南將繼續存在:「一旦我們再次旅行……許多老面孔和品牌都將消失。人們將會需要那個在酒吧中坐在自己身邊、有著許多聰明建議的朋友。」

他應該比任何人都清楚,因為他在《孤獨星球》任職期間,歷經了兩次重創旅遊業的災難,2001 年的 911 恐怖攻擊,以及 2004 年摧殘亞洲大部分地區的南亞大海嘯。「911 恐攻對公司影響深遠。人們停止旅行,書店退還了所有旅行指南,」維‧柏克摩斯回憶。「公司痛失數十名人才,當時對每個人來說都十分痛苦。但是,旅行風潮確實回暖了,《孤獨星球》也是。」

1973 年創立的《孤獨星球》已成為一眾背包客的必備聖經。(Wikimedia Commons)

反而,海嘯事件還促使《孤獨星球》投入大量人道救援。惠勒夫妻捐贈救災資金與重要資源,並分配到可能需要協助的地區。「我們在所有重災區派駐人員,並搜尋任何可能有所幫助的計畫來支援,」維‧柏克摩斯說。「網站上有一個詳盡的欄位,為『我該如何幫助?』『我應該去哪裡?』『我怎麼回家?』等實際問題提供解答。」

這些問題,亦是此時此刻許多人心裡的疑問,同時也是《孤獨星球》對旅行指南的堅持如此讓人安心的原因。如果旅行未來的發展之路,看似將如同過往——考慮到新興的風險與不確定性、後勤端面臨的實際挑戰,或許會是旅遊次數的減少——那麼,可靠的旅遊資訊將會非常珍貴。在我撰寫這篇文章的同時,有《孤獨星球》的作者甫於北京解禁,他們已經看見了未來的道路。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