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武漢肺炎時代之未來生活微革命

專欄作家-v3-4_林承毅_潮流考現

近期引起全球恐慌、俗稱武漢肺炎的 COVID-19,從去年 12 月 1 日在中國武漢出現第一例確診,蔓延到 2 月底也走了整整三個月,雖然新聞媒體所傳遞的疫情報導,似乎集中在 2 月之間,確診病例累積至截稿前也已超過 9 萬人確診,3,319 人死亡,從中國擴及全球逾 60 個國家,而韓國、日本及義大利,更是因防疫上出現若干缺失,而成為中國之外最嚴峻的三處,而疫情所造成的整體損失難以估計。在 2020 年正要如火如荼展開之前,全體人類面臨一個災難般的莫大考驗。

疫情至今依舊充滿許多未明性,看似無藥醫的 COVID-19,無論是最初所宣稱是源自蝙蝠宿主身上的病毒,或是近期江湖傳聞出品自中國實驗室,總之,這起世紀病毒,儼然成為 2020 全人類的共同夢魘,嚴重打亂全球數十億人口之工作、生活,甚至人生。雖然目前看來尚未見到平息之勢,防疫工作似乎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除了要極力防堵,並見招拆招每一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危機,以期能早日回復正常,而這還不包括人心的撫平、信任感與人際關係的修護,和生活型態的微調等善後動作,才得以弭平許許多多的無形轉變。

回顧過往,「破與立」總是會巧妙地出現在各歷史大災難之後,也許是遭受強大衝擊過後,人類的求生意志總能引發「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強大動力,這樣看似悲愴,但時而前進的進化歷程,每一回的出現,也預約了對於未來新社會與生活模式之想像。

如同 1999 年發生在中台灣的 921 大地震,還有四年之後,從中國廣州境外傳入的另一起傳染病 SARS,應都是影響台灣近代發展的重要轉折,從這兩個事件不僅看出了台灣人的韌性,以及面對共同災害發生的團結心,也包含相關機制法規的再修正、社區營造意識的喚醒、人們開始思索與土地與自然間的關係、全民衛生意識與行動力的提升等,這些都是無數血汗代價,所換來的微小進步,而這些有感的改變,也正是推動台灣逐步進化的小齒輪。

從目前來看,這次來勢洶洶的武漢肺炎,傳播力及傷害度似乎不及十多年前的 SARS,尤其科技進步、文明開化,與人本價值更甚以往之際,彷如正醞釀出許多新可能,以下將透過對於社會集體行為的深度覺察,提出後武漢肺炎時代,可期待的未來生活微革命:

ISSUE ONE:一個人的時代加速來臨?

隨著適婚年齡上升、結婚比例持續下降,再加上離婚率也持續高漲,台灣未來勢必成為單身者的國度,但即使現實如此,台灣社會對於單身者依舊充滿著歧視,「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單身』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這是許多衛道人士經常掛在嘴上的觀念,甚至用「獨居老人」來貼其標籤,嚴格來說,台灣社會對於單身者仍不友善,增進彼此的理解將勢在必行。

因防疫所需,許多人因往返疫區需進行長達 14 天的居家隔離,也就是在兩週內,需要一個人在固定住處進行自我健康管理,盡可能不與任何人接觸,這段類似於獨居的過程,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必然是一次難得的經驗,或許有人在歷經這一段之後,會更珍惜與他人共居相處,或進而對單身者的心境狀態抱有深刻的同理心。

十年前,日本 NHK 曾經針對 1 年逾 2 萬人在孤立無援之下離開離世的「無緣死」議題進行深入報導,隨著人們生活型態的改變,「一個人」的時代終將到來,物質生活被滿足之際,重塑根深蒂固的家庭價值觀成為必然,無論政府及民間的整個社會,需積極備妥因應之道,為單身者的生活形態提供必要的支援與服務。

ISSUE TWO:工作居住生活模式的改變?

除了境外傳入,在防疫過程中,怎麼樣避免社區感染造成疫情失控是關鍵中的關鍵。

為減少交互傳染,學校直接停課,改採線上補救課程,從而衍生出照護的需求。企業與組織避免全面停擺,各國開始推動遠距工作(telework)模式,如日本電通東京總部一位員工確診,在該大樓上班的 5,000 名員工即刻遠距工作,以因應接下來所需。

遠距工作模式推動至今已有一段時日,但成效似乎不彰,近年來零工風潮及自由工作者的比例明顯增加,除了受到高齡化社會影響,許多上班族因照護責任被迫離開職場,再加上一個公司組成的規模要多大、是否要每天到辦公室排排坐的觀念已不同以往,去年甫在台灣出版的《一人公司:為什麼小而美是未來企業發展的趨勢》這本書,也針對工作組織及模式,給了人們許多的反思:未來是否能將工作與生活一併思考,取得兩者間的平衡,不再逐公司位址而居,而能以生活品質為首,選擇居住成本相對低廉的區域,創造移居地方或是二地居住的新可能。

ISSUE THREE:國家/人信任關係價值觀重建?

對於未知的「恐懼感」、對於他者的「信任感」,可說是在疫情中搖搖欲墜的價值。除了台灣政府尚且把疫情控制得宜,給民眾帶來莫大的安心感之外;對於疫情的無知,「最好什麼地方都不要去」以及不敢消費等行動上的抉擇,加上為求生存對他人產生自私、焦慮、憤怒與歧視等恐懼感仍油然而生。有待日後透過宗教的力量、緊密的溝通來取得共識,人與人之間、國家與人民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都無可避免地需要進行關係的重建工程。

ISSUE FOUR:感染後的未來生活

經過這次考驗,「唯有無常,才是日常」的概念將更深植民心。類似武漢肺炎的挑戰,絕非最後一次,身處這樣的年代,沒有樂觀的權利,但更不應就此悲觀,而是要戒慎恐懼、未雨綢繆來迎接不期而遇的挑戰。

同為地震國,日本賣場架上會擺「警急避難包」,台灣縱使有 921 洗禮,但危機感依舊很難養成,未來可期的天災或是人禍不會減少,更應抱持著覺悟的態度來面對,才能強化我們的「韌性」。

期許後武漢肺炎時代,隨遇而「變」應是全民應具備的共同信念,而所謂「微革命」,代表著需不斷打破框架,不斷挑戰自我,就因過往的經驗法則或典範學習早已不管用,而是要回到人本,思考什麼是你所追求的生活模式,什麼是你所期盼的未來。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