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行後流行樂:全球樂壇如何生於憂患

籠罩在全球大流行病(pandemic)下的 2020 年,倚重現場演出收入的音樂產業遭逢重創,被迫快速轉變,而相對安逸的台灣則幾乎身處危機與轉機之外。正因如此,我們或許更該試圖去釐清——過去這一年全球樂壇經歷了什麼、未來又將何去何從?

台灣在國際上的能見度,鮮少像 2020 年這般風光。在全球疫情持續延燒下,這座孤島反而擁有天然屏障,大多時候奇蹟似地運轉如常。台灣的口罩、棒球賽事都成了國際媒體報導的焦點,甚至周興哲八月在小巨蛋的萬人演唱會還登上《告示牌》與《時代雜誌》的版面。

與世界「脫節」難得是一件好事,卻也讓人憂心鴻溝持續擴大,畢竟地理環境與生活文化造就的台灣經驗,難以複製到其他國家,疫情卻加速了原有制度結構的崩毀、原本還在醞釀中的變革更快出現在人們眼前。當新的秩序從瓦礫中誕生,我們還停留在安穩的過去,似乎於全球化的今日,預告了漫長的追趕之路。

「現場」不再,「創作」何去?

自從2010年美國實體唱片與現場演出產值死亡交叉後,音樂產業早已習慣把錄音發行當作「行銷手段」,而真正的「收入」幾乎都來自演唱會門票和周邊商品。2020 年 3 月,每年最大的音樂與科技盛會 SXSW 率先喊停,接著一連串的音樂節、巡迴如骨牌般接連取消或無止境延期,全球現場演出收益重挫三分之二,上百間沒有富爸爸卻是地方場景搖籃的小型場館倒閉。

英國音樂人聯盟(Musician’s Union)於9月發布調查結果,將近 50% 的音樂人必須以音樂以外的工作維生,34% 考慮徹底轉行。疫苗如今雖已開始接種,但要安全且完全普及仍需時間,此外安排演出至少也要四到六個月的準備期,多數相關業者預估最快得等到秋天才會有第一批活動舉辦,回復疫情前量能則是 2022 年的事了。在這種心理期待之下,知名場館每天的預訂高達七、八組,而同時間過多競爭,恐怕將嚴重擠壓小眾藝人生存空間。

千萬別小看演出停擺的後續效應。音樂記者拉里‧菲茨莫里斯(Larry Fitzmaurice)指出,新歌發行與巡迴演出二者密不可分,疫情期間許多音樂人把多餘的空閒拿來累積創作,但是若無法巡迴,那麼發行新歌就失去意義,因為沒有巡迴作為宣傳與維持熱度的手段,勉強發行也會迅速被海量音樂淹沒。

女神卡卡(Lady Gaga)、德瑞克(Drake)、亞莉安娜(Ariana Grande)都在去年帶來新專輯,也都未能發揮其應有的影響力。這或許歸納出另一項有趣的觀察:無法與親朋好友熱鬧開趴的日子裡,訴求私密心事和療癒氛圍的音樂更受大眾歡迎,也許這就是為何費歐娜‧艾波(Fiona Apple)和菲比‧布潔絲(Phoebe Bridgers)成為傳媒焦點的原因。

遇危則轉,不進則退?

過去一年來,有個問題一直懸在所有人心裡:如果無法演出是音樂產業的新常態(New Normal),那究竟該如何維生?

如大夢初醒般,大家開始回頭向串流平台討公道。在美國,超過 1 萬 8,000 名音樂人連署向 Spotify 要求檢討分潤機制、合約透明化;在英國,國會議員已展開對串流平台的聽證與調查行動。相較之下,台灣音樂人在商業模式上非常被動且習於現況,打心底接受自己似乎不夠紅、自然無法靠音樂賺錢的偽真理。

能不能提高串流月費?或是改變計算公式?向平台爭取合理曝光?這些彷彿是音樂人不能去撼動、呼籲、遊說的事情。

「別以為每三、四年出一張專輯就夠賺了!」Spotify 執行長丹尼爾.艾克(Daniel Ek)在 2020 年中造成業界炎上的言論,仍言猶在耳。問題到底在於音樂人的自我認知,還是在於現行串流的收支結構?

當然有不少拐個彎做演出的嘗試,只是離取代原有模式還非常遙遠。比如,舉辦維持1.5公尺社交距離的演唱會、或讓歌迷在寬闊戶外場地待在自己車裡;而這些作法,一來讓每人負擔的成本增加數倍,二來又得壓抑跳舞與互動的心情。

又比方轉移陣地,改成線上直播演唱會,起初大家還覺得有些新鮮,然而這新鮮感褪得也快,能賣座的得是像防彈少年團(BTS)、杜娃‧黎波(Dua Lipa)這種等級的巨星。至於像崔維斯‧史考特(Travis Scott)和《要塞英雄》、納斯小子(Lil Nas X)和遊戲公司 Roblox 合作的虛擬演出,到底有沒有搞頭?酷炫是沒話說,但身家足以撐起整套製作的音樂人大概沒有幾個,目前的沉浸式體驗也還做不到台上台下的真實互動。可以肯定的是,這些線上演出技術,短期內必然會有爆發性的成長與應用案例,台灣的產業人才與市場卻對此沒有多少準備。

杜娃‧黎波線上演唱會《Studio 2054》。(Dua Lipa official Twitter)
崔維斯‧史考特與熱門生存遊戲《要塞英雄》合作的虛擬演唱會。(Travis Scott official YouTube)
納斯小子與以《機器磚塊》聞名的遊戲公司 Roblox 合作的虛擬演唱會。(Lil Nas X official YouTube)

可以想見,未來這一年將會見到音樂人打開各種可能性:如開發 Patreon(募資平台)、OnlyFans(付費訂閱平台)粉絲訂閱制的獨家內容,投入線上音樂教學市場,規劃虛擬週邊和打賞,重新檢討 TikTok、Instagram 等社交平台上使用音樂著作的授權機制……。

疫情會不會順利結束,誰也說不準,但是音樂總要聽、也總要有人經營,2021年應該會是重要的轉型期,對於未來有多焦慮,就有多大動機創造前所未見的可能性。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