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淺山千面女伶──山芙蓉

秋夏交際,天氣日漸轉涼,早晨的陽光略帶一點寒意,你帶著輕便的背包準備在某個淺山步道開始今天的健走行程。突然,你發現步道入口旁的空地上,佇立著一棵樹幹灰白的小樹,偌大的白色花朵掛滿整個樹梢,為秋日略顯蕭瑟的原野增添幾許繽紛,你拍了張照記錄一下便開始上路。中午,在小溪邊稍作休息,又遇到了一樣的植物,但這次樹上的花是淡粉色的,你沒有多想便繼續接下來的路程。下午沿著原路折返,你回到了步道入口,早上盛開白花的樹朵居然變成桃紅色並開始凋謝。別訝異,它是台灣淺山風貌多變的千面女伶──山芙蓉。

錦葵科、木槿屬的山芙蓉是台灣特有的原生樹種,和同為錦葵科的棉花(Gossypium herbaceum Linn)是遠房親戚,全島平野至海拔 1,200 公尺以下的山區十分常見,但略顯平淡的樹型常被一般人所忽略,只有秋冬之際,開滿美麗花朵的它才會進入大眾的視野。山芙蓉的花色變化多端,清晨花朵綻放時是白色,到了中午會漸漸轉為淡粉紅色,而午後至傍晚凋落前,則轉為紫紅色或粉紅色。就像喝了點酒後臉色發紅,因此又有「三醉芙蓉」的別稱。

但可別以多變的花色作為唯一的辨識標準,因為有另一個由中國引入的木槿屬植物──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 L.),在台灣的淺山也十分常見,同為木槿屬家族的一員,木芙蓉也具有花色隨時間變化的特性。它們最大的區別在於,木芙蓉的花梗、花萼與副萼裂片(總苞)(註1)表面有星狀毛(註2)及剛毛,山芙蓉則是硬直毛。但沒有開花怎麼辦?這時就只能觀察兩者的葉形了,山芙蓉的葉形會有兩個凹陷處(淺裂),三個裂片呈扁三角形,整體看起來比較圓胖;而木芙蓉會有四個凹陷處(深裂),五個裂片長三角形,整體呈五角形。

山芙蓉的葉形會有兩個凹陷處(淺裂)。(LIU Chien-Fan)

另外,近幾年有一種新記錄的錦葵科植物——牧野氏山芙蓉(Hibiscus makinoi Y. Jotani & H. Ohba),形態與山芙蓉極為近似,常被混淆或誤認,差別在於花梗、葉柄及副萼裂片被星狀毛,與山芙蓉的硬直毛可做出區別。目前在蘇花公路兩旁及綠水步道上可見,如果到了這些地方,看到像山芙蓉的樹可以多加留意。

怎麼認?
山芙蓉(Hibiscus taiwanensis S. Y. Hu),錦葵科(Malvaceae)木槿屬(Hibiscus)落葉性大灌木或小喬木,樹幹灰白色,花色會隨時間變化,清晨綻放時白色或粉紅色,到了傍晚凋落時轉為紫紅色。沒開花時,開裂的葉形與某些大戟科的樹種(油桐、白匏仔、蟲屎⋯⋯)有幾分神似,差別在於大戟科樹種葉基多有腺體,而山芙蓉沒有。果實為球形蒴果,外被毛茸,成熟乾燥後五瓣裂;種子腎形,密布淡棕色毛茸。

註1:苞片指長在單生花或花序的柄梗處,且在花萼以下正常營養葉以上的變形特化葉。常位於生殖構造的柄梗基部,可在花芽時期包圍整個花序。一般退化而比其營養葉小型且顏色形狀不同。當多枚苞葉成輪狀緊密包圍花序時稱總苞。

註2:星狀毛為植物的多細胞毛的一種,指在同一平面上有幾根毛擴展排列,成為星狀的結構。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