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餐桌:獨自用餐如何劇烈改變我們的飲食

從大嗑零食到自己吃飯,近年來各國獨自用餐的人數節節攀升。這會否加劇氾濫的孤獨問題?抑或會為健康帶來隱性益處?


吃著早餐的通勤族、行程相撞的家人、少有訪客的寡婦,獨自用餐已成為現代生活的一種定義性特徵。根據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和英國國家社會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re for Social Research)分析發布的 2019 英國幸福指數,幾乎三分之一的英國人在「大多或所有時間」裡獨自用餐。而市場調查公司英敏特(Mintel)針對 2,000 名 16 歲以上英國消費者所做調查也顯示相似結果:三分之一消費者「經常每餐都自己吃」。在倫敦,獨食者更近乎占半數。

這些孤獨的咀嚼多半在不公開場所發生。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單人住宅是英國第二常見的家庭型態,16 歲以上的單身比例則達到 35%。這就是為什麼,近年特易購(Tesco)計劃上架超過 400 種單人份食品,包括漢堡、牛排和蔬菜。

我們對獨自用餐的感受也變得較不扭捏。線上預約網 OpenTable 近來指出,2014 年以來,英國預約一人用餐的比例已增加 160%。吧檯座位和共用桌也愈來愈常在餐廳出現。

而儘管獨食以各種形式去污名化的現象是種解放,我們新的飲食習慣正將我們帶往未知領域。直至目前,團體用餐始終是一種全人類的儀式。這不只實用(人多好辦事,還能減低在掠食者面前的脆弱程度),傳統上而言,也是用來滿足我們「與他人連結」的基本需求。將獨自用餐與現在氾濫的孤獨文化連結並不難理解。可能也有人會猜想,這種用餐新型態,與同時攀升的肥胖率之間是否只是巧合。

從微觀層次而言,要在漫長一天過後決定晚餐該吃什麼,的確是個挑戰。「獨自用餐不只大幅改變了我們吃什麼、如何吃,也影響了我們與自己討論進食的方式,」《我們當今的飲食方式》(The Way We Eat Now,暫譯)作者畢‧威爾森(Bee Wilson)說道。「在我們認為應有的飲食方式,以及我們實際上的飲食方式之間,一直存在著一種不相稱的狀態。」食品電視廣告裡多代同堂共食的畫面是種理想,她說,但(除了聖誕節/農曆新年)我們當中有多少人會在現實生活中那樣吃飯?

市面上的料理書仍舊以 4 到 6 人為預設用餐人數,但至少食譜作者必須滿足你需要在幾分鐘內做完一餐的需求。我們許多人都十分忙碌,但當你在煮一人份的食物時,你也需要留時間洗碗收拾。2010 年,傑米‧奧利佛(Jamie Oliver)出了一本 30 分鐘快煮食譜;2012 年,他再出了一本 15 分鐘食譜,讓前者頓時失色。而他 2017 年的暢銷書《傑米‧奧利佛的簡單餐桌》中,有幾個食譜甚至打破了 10 分鐘障礙。看那單人份巧克力杯子蛋糕漸成風潮,五分鐘就能做完,它有種舒服且充滿學生氣息的魅力,而要想從頭開始做起,幾乎就像去店面買來調理包一樣簡單,非常適合一人獨享。

現成餐點愈來愈多以單人家庭為目標客群,但「就如同任何一種用餐形式,人們獨處時,他們的用餐方式可能有巨大差異,」威爾森說道。年輕世代會用的一種方式是「在提前備好一週餐點的飲食法『Meal Prep』下,達到獨自用餐、享受食物但不被廚房所奴役的超難目標。」

所謂 Meal Prep 不只是「預備餐點」,它是一種健康意識高到幾近神經質的分批烹飪。更確切地說,它是在 Instagram 上爆紅的主題標籤(目前已有逾 1,100 萬則貼文,且持續增加中)。「它已成為一股巨大風潮,」威爾森說道。「我曾和很多年輕的千禧世代談話,他們一直聊到《綠色烤盤》(The Green Roasting Tin,暫譯)那本書——把很多可口的蔬菜和香草丟到烤盤上,一次煮好一大堆,接著分裝放進便當盒裡。」

比較隨便(但又沒忙到每晚都得買外帶或吃微波食品)的孤單廚師,則愈來愈多是仰賴我家叫做「挑食晚餐」的方式,這與其說是做飯,反而更像是從冰箱和調味料櫥櫃裡整理出一盤食物。威爾森推測,鷹嘴豆泥和酪梨醬等調味醬的銷售榮景,至少有部分要歸功於獨自用餐的族群。「如果你同時在趕時間,又是一個人吃飯,這些東西非常方便進食,」她說道。「這是認為自己一人不值得下廚的慣性思考,加上自在感的綜合結果。」

獨自用餐風潮的興起還有另一個因素。「在這個講求方便的世界裡,」英敏特全球食物與飲品分析師愛德華‧伯根(Edward Bergen)說,「我們發現用餐時間逐漸縮短。尤其在英國,消費者在用餐時花費的時間逐年遞減。」他說,事實上有 37% 英國人每週至少有一餐正餐會以零食取代。千禧世代更嗜零食,他們的午休時間更短,仰賴「拿了就走」的供餐服務(這是個快速成長的市場),從高澱粉的糕點,到杯裝燕麥粥,以及健康的蔬菜捲。

獨自用餐的值得稱許之處在於,你能自由品嚐罪惡快感,而不受到批評。《紐約客》作者瑞秋‧席姆(Rachel Syme)去年在 Twitter 上引爆了一個規模極大的自白討論串,她承認自己在家獨自工作時,會將「一片醃甜菜夾在對切的 Babybel 乳酪中間,像個小三明治一樣吃它」。回覆者在推文串中分享他們對各種愛好,從鮪魚沙拉拌洋芋片,到用廚房紙巾吸出培根油脂。

不愛孤單,吃久也習慣?

當食品和觀光服務業爭相搶著為獨身食客服務,這股風潮逐漸被呈現為一種令人夢寐以求的消費選擇。伯根說:「經常獨自用餐的人們當中,有三分之二的人表示,用餐時間是一個與自己共度美好時光的絕佳方式。」在這個工作與休閒界線逐漸模糊的忙碌時代,獨處的時間當然非常珍貴。然而,英國連鎖超市 Waitrose 2017 至 2018 年食品與飲品報告發現,與其沉浸於自我陪伴,並花上片刻注視周遭世界,在外用餐時,有許多人是在與我們的智慧型手機交流(在接受調查的 2,000 人當中占 23%)。

而「美食電視」的興起令人不安地概括呈現了這種脫節現象。在其發源地南韓,它有另一個為人所知的稱號:吃播(mukbang)。對威爾森而言,吃播現象已然成為一種令人著迷的來源。「人們看著其他人吃東西,而他們自己正吃著某些與之完全無關的食物,」她說道。吃播的播主通常是漂亮的年輕女性,她們會直播吃下令人難以置信的食物分量,一邊無意義地聊著食物有多好吃。「這是以某種我們渴望的方式陪伴我們,」威爾森說道,「當你看著某人吃下 6,000 大卡的食物,你會有種感同身受的感覺,這會讓人對於獨自在家吃著外帶披薩的自己感到好過一些。」

你對獨自用餐的感受取決於你是否有選擇的餘地。作爲一個外向的人,伯根說:「我不喜歡自己吃飯,我喜歡跟別人一起。」另一方面,我作為一個內向、在家工作,且有著年幼小孩的人,我出差時最喜歡的事之一,就是自己在外頭吃飯。

英國組織伊甸園計畫(Eden Project)發起的社區共食大午餐活動(The Big Lunch)發現,大體來說,人們並非自己選擇獨自用餐,這反而是「忙碌生活和繁忙工作行程」所造成結果。此外,我們對獨自用餐也不甚開心。根據幸福指數,對精神健康失調的人來說,獨自用餐對他們回報的幸福程度負面影響最大。

伯根表示,對「家中有小孩」的人來說,獨自用餐的人數較少,但仍不夠少。通常,父母當中一人會接小孩,為小孩煮飯,接著也許會給自己煮飯,接著另一人回到家,晚一點才會吃晚餐。」他說,在 16 到 24 歲的人之中,獨自吃飯愈來愈普及,但普及程度最高的是在 65 歲以上的人,75 歲以上的人們則有超過半數獨居。劍橋大學飲食與活動研究中心發現,50 歲以上單身人士每天少攝取 2.3 份「蔬菜食品」。這份資料來自 2 萬 5,000 名 40 歲以上民眾自 1993 年起的飲食和健康狀況。該研究也顯示,如果寡婦和鰥夫和其他人生活,他們會攝取和他們前任配偶或伴侶共同生活時一樣多的蔬菜。

但趨勢情報公司 Stylus 的曼蒂‧沙文(Mandy Saven)相信,儘管獨自吃飯會導致較不健康、較不多樣化的飲食,它不必然對餐點本身的健康程度產生影響。「與健康有關的決策遠比那還複雜,」她說道。「我們對食物的選擇奠基於許多因素——我們當天還吃了哪些東西?我們信任的友人是否曾推薦過哪個特定菜色?我們的情緒感受如何?」

她也指出,很多品牌都在用更多元的營養食材,製作較健康的現成餐點。「我們看到較異國的、不尋常的食材添加在餐點內,這讓餐點看上去就像從頭開始烹調一樣令人興奮,」她說道。針對負擔得起的人,許多食材、餐點配送企業也有提供單人餐點。

當我們自己吃飯時,我們傾向於對自己吃下去的食物有更多掌控權。美國心理學家約翰‧德‧卡斯楚(John de Castro)發起一系列研究,顯示團體用餐會讓你吃得更多。他發現,用餐人數愈多,個人吃下去的食物也愈多。在兩人共進晚餐時,你會比獨自用餐時多吃下約 35% 的食物;四人聚餐時,這個數字會攀升到 75%;而當用餐人數達到七人時,你會吃下幾乎兩倍的食物。

由此可知,對那些積極嘗試瘦身的人來說,飲食控制最有可能在團體用餐時失敗,匹茲堡大學研究員近來也指出同樣結果。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上發表研究指出,當正在節食的人與他人聚餐時,飲食控制有 60% 機率會失敗。「沒有人知道為什麼這種進食的社會助長效應(註)會發生,」伯明罕大學食慾心理生物學教授蘇珊‧希格斯(Suzanne Higgs)說道。「另一件我們不知道的事是,團體聚餐是否可能因此導致整體熱量攝取增加,以及體重的增加。」她的團隊正在調查,我們是否會控制日常飲食攝取,去補償聚餐時的大量進食。

但 2017 年,一份為獨自用餐者帶來壞消息的南韓研究,似乎與人們的所知相悖。我們普遍相信獨自用餐時吃得較少,而這份研究發現,男性在「經常獨自吃飯」和「多出 45% 風險會達到肥胖標準」之間存在關聯。像在日本,你可以在有送餐小窗口又能遮住視線的隔間裡吃拉麵,而南韓則將一人外出用餐文化提高到另一個層次。他們為此創造了一個特別的組合字詞「혼밥」(獨食,發音為 honbap)——結合了孤獨(혼)與米飯(밥)二字。德・卡斯楚為這個矛盾現象提供解釋:「我們發現,肥胖的人在家時不太會飲食過量。他們通常是在家裡之外飲食過量。在韓國研究中,這些都是單身男性;他們可能時常外食,而那將導致飲食過量。」

獨自用餐的另一個明顯隱患,則是用智慧型手機或 Netflix 取代真正的陪伴。「如果你在電視前吃飯,那通常會比坐在沒有任何娛樂消遣的地方吃下更多食物,」希格斯說道。當我們注視著螢幕,我們不只會往自己嘴裡塞進更多食物,我們還會回過頭去拿比先前多上許多的食物。威爾森相信,與其靠螢幕麻痺獨自用餐的經驗,我們應該好好慶賀享受。「這是一個美好、愉快、絕佳的進食方式,你可以藉此知道自己的喜好,除了你自己,你不需要取悅任何人。

獨自用餐
經常獨自用餐的人們當中,有三分之二的人表示,用餐時間是一個與自己共度美好時光的絕佳方式。(Getty Images)

註:社會助長效應意指當他人在場時,個體的動機行為會被加強。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