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重混」:當作品迎向觀眾的目光

於今年 5 月 20 日開幕,在羅東文化工場舉辦的當代新媒體藝術展覽「感覺重混 Sensation(Remix)」的策展論述中,引用了新媒體藝術研究者列夫.曼諾維奇(Lev Manovich)在《新媒體的語言》(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一書中的論述:「當時新媒體創作的似乎不斷地引用過去的媒介內容、藝術風格與形式,相較於『更多對於現實的記錄,如今的文化忙於再製、再造與分析已經累積起來的媒介素材。』在這樣的狀況下,藝術創作有可能不斷自我更新嗎?答案必然是肯定的,甚至相較於再現,這也許是更貼近當代生活,且更能有效傳遞內容的路徑。」

此番宣告的徵引,標誌此展覽不僅有向大眾引介與思考新媒體藝術的使命,同時也叩問著台灣新媒體藝術當前的發展。在同一本書中,曼諾維奇更提及 1995 年的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 Festival),將「計算機影像」(computer graphics)的分類以「網絡藝術」(net art)取代一事。他認為這個轉變代表的正是計算機不再只是生產工具,而是一種媒體機器(media machine),以及其與觀者之間的互動性表現。

「互動性」一直是「新媒體藝術」的關鍵字,而且不只是指觀眾實際上參與作品物理狀態或呈現形式的改變,更包含「當觀眾積極地進行觀看和理解時,作品迎向觀眾的面目會產生變化」的互動。觀眾認為是他們主動參與了組裝,但其實作品也重組了觀眾的認知。

以本次展覽中的兩件作品為例,一個是林哲宇的《日常時光》。林哲宇設計了一個引誘觀眾行動的裝置,讓觀眾決定螢幕中呈現的影像內容。同時,在同一個空間裡,另外兩組影像,則是「影像內的手」調整著「影像內的開關」,形成影像本身會隨著影像內部手調整而明滅的「自導自演」。

另一個作品是胡鈞荃的《喚》。胡鈞荃以一個落地窗為分界,落地窗外是真的植物,落地窗內則擺設了數個「造假」意味極為濃厚的物件:鋁絲線包裹落地窗框四周,並延伸到室內製造出流體效果;一張 3D 掃描植物後,將原影像素材剝離,置換成鏡面反光材質,製造出光影具有相互映照質感的靜態影像;以及零星仿製空間內物件視覺質感的流體造型物件。然而,當觀者蒐集完空間中的這些資訊,並對這些物件產生「真/假」區隔的認知後,將被落地窗外動力裝置產生的意料敲擊啟動轉化的過程:外面原本被視為「真實」的植物染上一層虛構的意味,「透明」而使「通往」室外的落地窗成為遮擋而被投(射)影幻象的屏幕,而室內刻意提示虛構甚至是鏡像效果物件呼應著「透明/鏡面」的轉化,反而包裹著如假似真的氛圍,讓觀眾陷入一個「假作真時真亦假」的幻境。

事實上,近年來台灣新媒體藝術已不再用「虛擬」來理解影像創作,象徵真實與虛構的邊界逐漸鬆動,藝術家也開始透過創作回答「我們為什麼會視一件事為『真實』,而另一件事則否」。從林哲宇的《日常時光》中便可看出,燈光的「開關」從來就不只是一個「物理事實」,同時是牽涉到「認知」的「符號」。決定我們看到或看不到什麼的,並非光學事實,而是觀看認知,也就是你想看什麼、你以為你能看到什麼、以及你認為你能看到什麼。

《日常時光》中的開關也體現了這點。觀者該如何在展場空間裡,辨識出這個從天垂下的物件不是「請勿觸摸」的作品部分,而是「歡迎互動」的邀請。筆者曾與藝術家聊到這個問題,藝術家報以一個耐人尋味的回應:不能讓觀眾覺得這機關太理所當然可以碰觸,但也不能夠設計到讓觀眾完全不敢碰觸。而正是藝術家把握到了游移在碰於不碰的曖昧尺度,因此當觀者衝破心理的界線去拉扯時,才能有真正意義上的觀看認知跨越。

林哲宇《日常時光》。(攝影 ANPIS FOTO 王世邦,感覺重混 Sensation(Remix) 提供)

綜觀這場展覽,共邀請了六組年輕藝術家,展出作品共十件,並分成為方向、尺度和邊界三大類。前述的這兩件作品被歸在「邊界」中,換句話說,所謂的「感覺重混」,不只是既有感知內容排列組何方式的改變,同時更是既有感知框架的重組,甚至是對於既有感知框架的破壞,使觀者能夠感覺到原本在感知範圍之外的東西。

就此而論,「新媒體藝術」之所以為「新」,並不僅僅只是創作媒材本身涉及運算科技、虛擬成像等「技術之新」,而是藝術家如何透過使用(或創造)觀者必須積極介入的媒材,以創作的形式,促使觀者意識到感知模式在參與中被重塑的過程。

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到這次展覽大部分的作品都更像是「錄像裝置」,而曼諾維奇也早已提示我們,我們可能會受限於傳統的感知框架(媒體想像),因此縮限了對新技術表現的理解。反過來說,既然技術的「新/舊」不必然等同於感知的「新/舊」,這群藝術家便示範了如何運用並不複雜的技術,達到操作觀眾意識「認知模式/方向」與「認知內容」的方式。

如同我們在被歸為「方向」的蘇粲淵的《單層透天》中所看到的,藝術家建構了一個讓觀者在仰頭觀看時,會出現無限鏡像效果的四頻道裝置,讓觀眾在意識到裝置物理尺度的前提下,創造出無限延伸的觀看深度——新媒體藝術家不只要製造觀看的幻境,同時也讓觀者意識到他正處在幻境之中,以及使他們感知所成立的基礎為何。

蘇粲淵《單層透天》。(攝影 ANPIS FOTO 王世邦,感覺重混 Sensation(Remix) 提供)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