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式五花肉狂想曲》:每一頭豬,都是一座神殿

上個世紀出生的許多台灣孩子,是不吃牛肉的。有人說因為文殊菩薩不允許、有人家裡的農稼活全靠老牛扛起,為了報恩而不吃。但另一方面,你卻很難聽到有台灣人會不吃豬。最好的證明是,當你走進任何一家有點樣子、有點歷史的米粉湯小店,可以看到十數種來自不同豬肉部位的現燙美味。你也許會好奇,有哪個國家像台灣一樣如此崇拜豬、熱愛豬、吃盡豬身上任何一個部位?那來看看 Netflix 紀錄片影集《韓式五花肉狂想曲》,你能感受韓國人對豬肉五體投地的熱情。

韓式銅盤烤肉在上個世紀就引入台灣,曾幾何時,烤五花肉成為了新世紀的正統韓式烤肉。如果《韓式五花肉狂想曲》只是教我們如何烤五花肉,那對五花肉是一種明顯的褻瀆。這部紀錄片,由韓國知名美食大廚白種元,帶領觀眾先從小村的傳統祭典烤全豬活動看起。這種稱為「蒸麻」的活動,將十噸石頭燒至火紅,上頭擺好裝好全豬的木箱,再掩埋起來,讓石頭的熱氣,在數天內慢慢蒸熟塞滿馬鈴薯的豬體。全村慶祝一年農耕豐收的方式,就是品嚐這頭被蒸出濃濃肉汁的全豬。這樣的年度儀式已經進行了數百年,肥美的豬肉,與豐收的喜悅緊緊地結合在一起。

這是《韓式五花肉狂想曲》想要在觀眾心底埋下的概念:韓國人將品嚐豬肉視為一種口腹與心靈上的至高喜悅,而且這種喜悅還在擴大。韓國數千年來,收穫量最高的農產品,一直都是稻米,但在 2016 年,豬肉成為了產量第一的韓國農產品——「何不食肉糜」在韓國已經成為一種生活現實,「吃飯」在韓國已經不能當作用餐的代名詞。擺上烤盤、準備一大碗生菜、再請今晚的主角五花肉上場(也許再來幾瓶真露燒酒),這就是許多韓國人下班後、回家前填飽肚子的固定公式。時代的進步,將過去農村年終慶有餘的全豬大餐,精簡成每個晚上街頭巷尾都能享用的五花肉套餐。

但是豬肉文化是在哪個歷史時刻加速茁壯的呢?《韓式五花肉狂想曲》回頭溯源八〇年代的五花肉爆發期是如何促成的。先有七〇年代的經濟景氣向上,讓家家戶戶都能負擔肉品的消費;乃至八〇年代的經濟高度成長,讓價格相對低廉的五花肉,成為上班族與勞動族群的共通美食,而烤肉的形式更能活絡團體的用餐氣氛。《韓式五花肉狂想曲》甚至認為韓國經濟起飛的背後動力之一,就來自五花肉的肥厚能量,我們不是經濟學家,不懂這種說法的依據,但是,大口吃著冰涼生菜與烤出豬油的五花肉,確實是獎勵自己一天上班辛勞最好的方式。

當然,烤五花肉太誘人了,要試想表達對它的無限熱愛,《韓式五花肉狂想曲》還談談五花肉身邊的優秀「配角」——烤盤與可攜式瓦斯爐產業如何興起、吃烤肉時該配涼拌蘿蔔還是青陽辣椒才夠味?現宰現食還是風乾熟成最美味?你能看到一張圍繞著五花肉的脈絡圖,正在往每個方向延展。這些脈絡可能代表著烤肉器材、生火素材、配菜與醃製方法等等,而每條脈絡都在為五花肉尋找更新、更特別的滋味,也同時都在延續五花肉的美食生命。單單升起炭火烤片五花肉很美味,但韓國人想要更多的美味。

這種無盡追求美味的飢渴感,是《韓式五花肉狂想曲》真正可謂「狂」之處,大量火烤逼出肉汁的美麗畫面,與鏡頭引導出來的飢渴感,讓觀眾產生兩種可怖的張力:你會因為知道更多料理五花肉的方式而感到飢餓,也會因為那些秀色可餐的高畫質鏡頭而感到飢餓,而當你因為這些介紹獲得了好奇心的飽足,真實的肚腸卻只能反芻著空虛的胃酸。更別提紀錄片裡的韓國男女老少,全都忘情地吃,不計形象,這種「我吃得到你吃不到」的視覺折磨,將可能帶來大量的負面情緒——或讓你直接抄起電話訂位。

不過話說回來,《韓式五花肉狂想曲》終究是掛羊頭賣狗肉——畢竟一頭豬的美味不只存於五花肉上。《韓式五花肉狂想曲》向台灣的米粉湯與黑白切看齊,連帶介紹豬身上的每一個可食部位。這代表,五花肉的脈絡圖非常可觀,足以圍繞整頭豬。豬可以從頭吃到尾,從有著美好油花的蹄膀、吃到油脂比僅有 4 到 5 % 的後腿肉。愛,就是全部吃光光,只討論可煎可烤的肥美五花肉並不是愛,那太簡單了,《韓式五花肉狂想曲》還要正面討論最乾柴的豬後腿,讓飢餓的韓國人們研究讓它華麗轉身的方法,也許是低溫烹調鎖住水分、也許是仿照西班牙火腿做熟成處理。總之,愛就是每個部位都不能放過。

《韓式五花肉狂想曲》認為每一頭豬,都是一座美味神殿。如果你也是一位愛豬分子,知道「天梯」與「老鼠肉」是什麼,《韓式五花肉狂想曲》絕對會給你一趟感同身受、同時志同道合的神殿之旅;而對於仍然不瞭解豬肉有多麼美味的人們,這部紀錄片是來自狂熱豬肉教徒的勸誘入教廣告,告訴你,喜歡吃豬肉是這個世界最美好的一件事,阿彌陀佛,阿門。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