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看似違反常態,NG 般的非典型商品,為什麼會在短短時間內異軍突起?
2017 年秋天,在韓國的南韓連鎖咖啡店 Our Bakery,一件上面鋪滿巧克力可可粉的可頌麵包,以「Dirty Choco」 之名誕生,撇開到底好不好,熱量高不高,這份新商品,大膽挑戰大家過往吃麵包的慣性,而是讓沾手弄髒臉成為一種可能,而這種大家過往避之唯恐不及的 NG 點,一轉念之下,反而成為一種獨特性及魅力,尤其對年輕人來說,如孩童在肆意吃巧克力下,無辜弄髒臉頰,所表現出帶有「萌感」的缺陷美,光這一點就可成為社群分享的重要話題點。而這樣看似不完美但有趣的商品,在中國商人眼中如同是一件潛力股,不久傳入中國,被冠上直白無比的名號「髒髒包」。
從韓國發跡,中國茁壯的髒髒包,歷經半年的悶燒醞釀,終於在今年初降臨台灣,整個風潮約於 2 月引爆。髒髒包的爆紅除了媒體的推波助瀾之外,農曆年的返鄉伴手禮,應是另一創造急速擴散的關鍵。然而對比上個月時,許多名店一包難求,近期想嚐鮮的人都已陸續吃過,這波「髒髒包」風潮,看似如此,年初崛起,二月引爆,三月熱燒,四月退燒?
如同前一波在中國爆紅的「芝士奶蓋茶」,眾人花費數小時排隊,買到隨即立刻張口大喝,為的是企圖創造出一張滿嘴沾上鮮奶,帶著白鬍鬚般詼諧的萌臉,而拍照是為了告訴大家,我很潮,總是站在流行的浪頭上,當然,髒髒包也是循著同樣的一種脈絡,把吃這件事情,從過去的隱密性,轉為可分享的社會性,所以參與其中的人,因分享而得到另一個層次的意義。
而這樣的脈絡演變來到台灣,是否就此無縫接軌,還是需要進行在脈絡化的處理。如何讓髒髒包走出一條屬於台灣風格的路,髒髒包能否成為一種紓壓的聖品,讓消費者能在工作繁忙結束後,不計形象,把臉埋體貼設計的特製包裝盒中大口大口地吃,把自己臉吃髒,是一種卸下壓力的儀式?或是可成為一種元氣的象徵,讓人吃了感覺充滿活力?重點是,能否賦予一個新的產品,新的意義讓他與台灣人的生活型態與脈絡相結合,如果有心讓他成為一個長銷品。
而從髒髒包的例子,也再度讓我們看到社群力量所創造出如潮水一般的動能,其實在產品設計上,只要多一點巧思,尤其在研發之外,多一點跨界而生的創意,產品都能有機會,找到超越本質外的價值,畢竟在物質不匱乏的時代,消費已經不再局限於物本體的「功能性」內涵,而是能附加上「情感性」或「社會性」價值,如此的獨一無二,不僅附有意義,更是創新。
當乾淨已是習以為慣的日常,一抹髒,一點點 NG,看似不完美,但更感真實,展現自我的特別,不僅增添趣味,更讓舒壓找到出口,並順勢成為話題及吸晴的亮點,這應該是髒髒包從誕生到爆紅持續延燒最佳的註解,尤其社群的燎原,更是一劑強大的觸媒,可想而知,髒髒包絕對不是最後一個,衷心期待爆紅之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