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支付風靡印度,連買一杯拉茶都不用掏現金

印度的支付型態在政府推動下高速數位化,雖對隱私問題存有疑慮,但電子支付已然在民間普及

在印度的每個角落,你都能看到那個小小的 QR 碼。它可能被貼在路邊理髮店旁的樹上、擺在女繡工在兜售的刺繡品上,或者插在小吃攤車上一堆現烤花生裡。在孟買海邊的街頭藝人會在開始表演機械舞前,把 QR 碼放在打賞箱上;而在德里,當你告訴乞丐你沒有現金可以施捨時,他會在你的車窗外亮出他的 QR 碼。

這些條碼連結了數億人,為印度的商業帶來前所未有的革新。每個月都有數十億筆手機應用程式交易,數量之大,令西方望塵莫及。這一切都多虧當地的數位網路,讓商業活動變得更容易,也讓更多的印度人進入正式經濟體系。

掃碼支付系統是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所提倡的「數位公共建設」計畫的其中一環,由政府主導並奠定基礎。它讓人民的日常生活更加便利,將信貸和儲蓄等銀行服務對象擴及數百萬印度人,同時政府補助與課稅的適用範圍也隨之擴大。

透過數位網路,印度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向世界展示,科技的高速創新是如何為發展中國家帶來飛躍式的影響,縱使在實體基礎設施落後的情況下也能刺激經濟成長。這是一種公私合營的模式,印度希望能把這種公私合營的模式導出至他國,並將其塑造成一個可以幫助貧窮國家的思想孵化器。

2 月 24 日,在由印度主辦的 G20 財政部長暨央行行長會議上,印度總理莫迪向20國集團的財政部長說:「我們的電子支付生態已經發展成一項免費的公共福利。」並表示這項計畫深刻改變了印度的政府治理方式、金融涵蓋性,並且提升了人民的生活品質。簡單來說,印度官員將這項數位建設比喻為政府鋪設的「鐵軌」,而以此為基礎的創新發展所需成本很低。

白紙上的積沙成塔

這項計畫的核心是 Aadhaar 身分識別碼,該計畫在 2009 年由前總理曼莫漢・辛格(Manmohan Singh)啟動,並在莫迪的推動下,終於克服了多年關於隱私疑慮的法律問題,取得成功。印度政府表示,現今約 99% 的成年人都擁有這個生物識別碼,總發放量超過 13 億。

印度資訊科技巨頭 Infosys 的共同創辦人南丹・奈里坎尼(Nandan Nilekani)從數位身分識別計畫初期就參與其中,他表示,印度之所以能有跳躍性的突破,是因為原先幾乎沒有任何現成的數位建設,「印度就像一張空白的紙,可以有全新的發展。」

Aadhaar 身分識別碼方便人們開立銀行賬戶,也是即時支付系統(Unified Payment Interface,又稱統一支付介面,以下簡稱 UPI)的基礎。這個平台由印度中央銀行發起,並由一家非營利組織營運,提供數百家銀行和數十種行動支付應用程式的服務,且不收取交易費用。據監管該平台的印度國家支付公司常務董事迪利普・阿斯貝 (Dilip Asbe)透露,UPI 在1月份執行了約 80 億筆交易,總額高達 2,000 億美元。

去年印度的即時電子交易總額遠遠超過美國、英國、德國和法國。 「把這四國的交易額加總再乘以四,都沒印度多。」一位印度內閣部長阿什维尼・瓦希諾(Ashwini Vaishnaw)在 1 月的世界經濟論壇上說道。

阿斯貝表示,現在有將近 3 億人和 5,000 萬商家在使用 UPI。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小額交易,印度人民也會選擇使用電子支付。事實上,有近 5 成的交易都屬於小額支付,比如一杯 3 元新台幣的奶茶或 60 元一袋的新鮮蔬菜。對一個長期以現金為主的經濟體來說,這樣的轉變無疑是一項重大變革。

將印度的支付型態從現金轉型電子支付的其中一個推力,是莫迪在 2016 年決定從市場上回收所有大面額貨幣。政府聲稱是為打擊政治黑錢文化,然而,這個決定卻使那些依靠現金運作的小企業陷入困境。另一個推力則是疫情。疫情期間,政府利用身分證號碼來管理全球最大的疫苗接種計畫和提供財政援助,印度電子支付市場因此崛起並進一步得到推動。

然而,即便印度的身分識別系統已經深深融入印度生活中,且獲得最高法院裁定其合法性,部分人仍對資料隱私保障抱有疑慮。他們擔心在莫迪的強人統治下,政府執行的嚴密監控可能會開啟濫用中央身分識別資料庫的大門。隨著印度在國際上推行這種模式,這些擔憂無疑會持續存在,尤其是在沒有完善法律可保障隱私的國家。

負責協調今年 G20 峰會的印度官員阿米塔布・康德(Amitabh Kant)表示,政府已經在隱私和創新之間取得了適當的平衡,「我們認為,資料屬於個人資產,個人有權對自己進行的每筆交易授權。」他說。

「我現在愛死電子支付了!」

透過對印度的村莊、小鎮和城市進行的二十多場採訪,我們可以看到電子支付的普及程度不一。在北方邦的兩間村莊商店中,電子支付佔日銷售額的 10%;而在德里繁忙的市場中,這個比例可能高達 25%,甚至是5成。即便是那些尚未採用電子支付服務的產業,例如南部喀拉拉邦的漁業,也同樣受惠於這項數位建設的其他主軸,包含身分識別碼、銀行帳戶和手機應用程式,都讓服務交易變得更加方便簡單。

在電子支付已然普及的市場中,仍能清楚感知到新使用者的興奮之情。各應用程式公司都在努力確保來自不同世代的所有年齡層皆能輕易地使用這些服務。同一條街上的商家互相協助,而孩子也會教父母如何使用這些新世代科技。

各大小吃攤和茶攤常常會擺著支付應用程式提供的小型語音盒,讓商家不用在每筆交易後忙著檢查手機訊息。這種類似 Siri 的語音會宣布每筆 QR 碼付款即時收到的金額,以消除這些習慣現金交易的商家對電子支付的不信任感。

在向來以現金交易為主的印度,電子支付已經站穩了腳跟,讓數百萬人的生活變得更便利。Atul Loke/The New York Times

在德里市中心的一個市集上,像鞋匠和冰淇淋販這樣沒有自己 QR 碼的商家只能向鄰居借用。這就是數位版的「我找不開,但有鄰居幫忙就行了」。

「我以前比較喜歡現金交易,」德里的嘟嘟車司機拉傑什・庫馬爾・斯里瓦斯塔瓦(Rajesh Kumar Srivastva)說:「但在封城期間,我體會到使用電子支付的好處。」在疫情爆發之前,斯里瓦斯塔瓦在他的嘟嘟車貼上 QR 碼,但只有四分之一的交易是透過電子支付的方式完成,他也就沒特別回頭清點這些匯入電子帳戶裡的錢。

2020 年,在封城之前,斯里瓦斯塔瓦付了一筆鉅額的電費和兩期汽車貸款,耗盡了家裡的現金。他的現金收入往往不及他從銀行提領的錢,但他的妻子敦促他檢查另一個連結電子支付的帳戶。斯里瓦斯塔瓦無法在提款機上查看餘額,於是他轉頭向主修土木工程、現年 20歲的女兒求助。女兒先提領了 5,000 盧比,大約 1,800 元新台幣。

「她再次檢查後說,『爸爸,還有 4 萬 5,000 盧比』,」斯里瓦斯塔瓦說,然後露出了一個大大的微笑:「我現在愛死電子支付了!」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