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書兩千年

一場關於「書」的展覽,展出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善本學院的部分藏品,讓人一窺書作為一種文化記憶載體,如何在內容之外創造屬於它本身的精采

紐約——對某種書呆子來說,維吉尼亞大學的善本學院(Rare Book School)是他們最接近英靈聖殿的地方。每年夏天,來自世界各地的藏書愛好者都會齊聚在此,參加為期一週的課程。課程內容幾乎涉及書籍歷史的所有層面,讓學員深度沉浸在結合了印刷、裝幀和文獻學的最神祕面向的氛圍裡,同時感受有如隔宿露營的同伴情誼。

但除此之外,紐約曼哈頓的藏書家協會格羅利耶俱樂部(Grolier Club)的一場展覽,讓我們其他人也有機會領略這個學院獨特的手作實踐方法,以及橫跨2000多年的製書歷史。

展覽「從古至今打造一本書」(Building the Book From the Ancient World to the Present Day),從善本學院教學收藏中借用了十萬多件物品,有印版、裝幀工具、毛筆、紙樣、印刷校樣、特殊裝置,當然還有大量書籍,從一本日本佛經到一本破舊的瑪丹娜的《性》,包羅萬象。

如果要用一句話概括這個標題看似枯燥的展覽,那就是每一本書,無論是精美的稀有書籍或是最不起眼的破舊平裝書,都講述了一段故事——甚至在你真正開始閱讀之前。

「書本的外在有太多歷史與故事。」善本學院的副主任芭芭拉・赫里蒂奇(Barbara Heritage)接受採訪時說,她與茹絲-艾倫・聖安吉(Ruth-Ellen St. Onge)一起策劃了這次展覽。「這些書承載著驚人的故事。」

展出的物件大小不一,從1929年左右由田納西州一家出版社的學生製作的,不到一英寸高(約2.54公分)的亞伯拉罕・林肯演講的迷你選集,到美國博物學家約翰・詹姆斯・奧杜邦(John James Audubon)38 x 26英寸(約96 x 66公分)的巨型《美國鳥類》書中的一頁,該書是名副其實的書籍製作「紀念碑」。

還有一本19世紀的備忘錄,由近乎半透明、便於擦拭字跡的象牙製成;一位18世紀的維也納裝幀商拿來當名片的迷你年曆,這本年曆藏在一個木盒裡,木盒經過雕刻和上色,看起來就像個圓麵包;以及一卷由薩米人於18世紀採集,可用於裝幀的馴鹿皮,這些皮件在一場船難中遺失,200年後尋獲,依然散發著樺樹油的氣味。「我們有學生聞它的照片。」聖安吉說,她直到最近才開始擔任這系列藏品的副策展人。

善本學院的藏品包括由各種材料製成的書籍,例如這本19世紀的象牙製備忘錄。右邊則是羊皮紙《律法書》捲軸的片段。(Jeenah Moon/The New York Times)

然後還有詩人克拉克・柯立芝(Clark Coolidge)於1992年出版的實驗書《記帳》(On the Slates,暫譯)。它由印在等同美鈔大小的紙張上的詩所組成,再以印著出版社地址的真鈔捲起,用鞋帶繫上,塞進一只破舊男鞋,裝在鞋盒裡。這真的是一本書嗎?

「怎樣算是一本書」

「透過這個展,我們希望能達到的其中一個目標,就是挑戰『怎樣算是一本書』的概念。」赫里蒂奇說。隨著時間的推演,書籍的本質絕對發生了變化。黏土板、莎草紙捲軸、羊皮紙和鵝毛筆讓位給了手抄本、活字印刷、機械印刷和電子閱讀器。但這個展覽強調,書籍的歷史並非線性發展的故事,而是不同技術和形式共存與重疊的過程。

詩人克拉克・柯立芝的實驗詩集《記帳》印在美鈔大小的紙張上,並以真正的美鈔「裝幀」,塞在一只男鞋裡。(Jeenah Moon/The New York Times)
一個製作於1770年代的迷你年曆,以及經過雕刻和上色、看起來像圓麵包的裝飾盒。(Jeenah Moon/The New York Times)

同時,展覽也提供了歐洲以外的敘事。這個展覽展出了西藏的「薩姆塔」(samta,意指表面可重複使用的木板)、斯里蘭卡奧拉葉手稿,和一組來自衣索比亞以木盒裝載的聖經手稿,以及來自東亞的早期印刷書籍,其中使用的活字印刷技術比德國古騰堡印刷術早了好幾個世紀。

正如展覽專刊所寫的,善本學院的獨特之處在於它致力於「觸覺學習」。學生並非透過玻璃凝視,而是親手處理物件,有時在一門課程中處理的物件數量甚至高達500件。這個展覽凸顯了該學院的探索精神,以及學生們如何透過字面上或比喻上的拆解,來學習書籍是如何(以及何時、何地)被製作。

展品中有學院創辦院長泰瑞・貝朗傑(Terry Belanger)組裝的教學包樣品,其中包括以各種方式製作的活字或印刷插圖樣本;另外還有一份18世紀紙模的複製品,用來教導學生如何透過分析浮水印、線條和其他識別特徵來鑑別紙張的年份。(如果夠仔細觀察,理論上可以追溯一張紙的源頭到特定紙廠中的特定模具。)

學生會學習如何區分中世紀時期的印刷文本和手稿文本、原版印刷品和重印版印刷品,以及真品和贗品。常規課程包括「摹本、贗品和精細的複製品」,由早期現代學者尼克・威爾丁(Nick Wilding)授課,他最近確定密西根大學珍貴的伽利略手稿是20世紀製作的贗品。

現任院長為邁克・蘇瓦雷斯(Michael Suarez)的善本學院也有過自己的戲劇性時刻。此次展覽包括1459年《美因茨詩篇》的碎片,這是西方第二本以活字印刷所製成的古老作品(已知僅存13份完整的副本,比古騰堡聖經還稀有)。這份碎片於1920年代在另一本書中被發現,當時它曾被當成裝幀廢紙,隨著一盒雜亂的手稿碎片捐贈送進了學院,並很快被一位客座專家認出它的真實身分。

善本學院藏品《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複製品。原本可追溯至西元751年左右的朝鮮半島,可能是世上現存最早的印刷文字。(Jeenah Moon/The New York Times)

除此之外,展覽中還包含了一些沒那麼奇特,但同樣是大海撈針的成果。例如貝朗傑於2004年在 eBay 上購買的一組木刻版畫用的木塊,這些木塊上刻著嬉戲的大象。「他說,『我們永遠找不到用它們印刷的書了。』」赫里蒂奇回憶。「我說,『我想我們可以。』」

赫里蒂奇注意到木塊凹槽中有一些熟石膏的殘留物,這個線索顯示這些材料曾用於一種1830年代發展出來的刻板印刷技術。在 Google 上深入搜尋後,她在一家經銷商的目錄中找到了一本1845年出版的兒童讀物,名為《大象的故事》(Stories about the Elephant,暫譯),是已知僅存的10本之一,圖案完全吻合。

展覽「從古至今打造一本書」中,展示著用於說明浮雕表面印刷各個過程的教學包。(Jeenah Moon/The New York Times)

無法被「讀取」的故事

儘管書的形式已經產生許多變化,這場展覽強調書籍作為文化記憶基石,依然蘊含經久不衰的力量。但展覽中也包括了一些永遠不會被閱讀的書,因為它們已無法被「讀取」。

以愛德華・貝特曼(Edward Bateman)於2002年出版的藝術家書籍《古騰堡》為例。它由八個凸版印刷頁面組成,封面、封底由兩張電腦 zip 磁碟所組成,裡面存有電子版的《奧德賽》、《坎特伯雷故事集》、《哈姆雷特》等經典作品。或者該說,它「曾經」存有這些作品,因為根據書上印的文字解說,磁碟將在五年內開始損壞,「書籍將開始消失」。

然後是一本淒美的「友情紀念冊」。這本書大約來自1892年,使用市售的筆記本在內布拉斯加州製作而成,封面是手工縫製的天鵝絨布面。至於裡頭的每一頁,則都折起來,用線、鈕扣、緞帶甚至牙籤封住,上面還有手寫的指示,例如「心情低落時打開」或「抵達加州時打開」。許多頁面仍是密封的,而它們將保持這種狀態。這裡面也有一個故事。

1892年左右在內布拉斯加州製作的「友情紀念冊」,每一頁都用線、鈕扣、絲帶甚至牙籤封住。(Jeenah Moon/The New York Times)

「這就像一扇未打開的門。」赫里蒂奇說。「那位讀者為什麼不打開它?發生了什麼事?我們只能揣測。」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