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毛利人的珍寶——「taonga」喙頭蜥

一眼看去,喙頭蜥(Tuatara)就是爬蟲類典型的模樣,別說被當成蜥蜴,即使謊稱牠是恐龍,恐怕也能騙倒一些人。古生物學家聲稱在比侏羅紀更早,超過2億年的三疊紀時代,已經有看來像是喙頭蜥的化石出現。最近問世的 DNA 研究總算釐清牠的身世,比蜥蜴和蛇更資深,牠淵遠流長的歷史不遜於恐龍——喙頭蜥算是一支古老血脈單傳至今的後裔。

恐龍活躍的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也是喙頭蜥的全盛時期。當時可謂爬蟲類的天下,各種爬行動物非常多元。最具代表性的恐龍儘管早已滅絕,從中衍生出的鳥類卻繁衍至今;親戚關係與它們接近的鱷魚、烏龜,如今仍有一席之地。

爬蟲類大家族中,恐龍、鳥、鱷魚、烏龜算是一群,蜥蜴、蛇、滅絕的滄龍,還有喙頭蜥是另一群,兩邊大概在 2 億 7,000 萬年前分家。蜥蜴與蛇這一群中,喙頭蜥的祖先是在 2 億 5,000 萬年前最早獨立出來,一度繁盛到遍布世界,不過牠們的時代早已過去,如今只剩紐西蘭內能找到喙頭蜥。

基因解碼

喙頭蜥的遺傳訊息一共由 18 對、36 條染色體構成,近日發表的論文首次公布它的基因組。基因組是儲存遺傳訊息的生物記憶體,由 ATCG 這 4 種 DNA 排列組合而成。一如電腦的記憶體有 4G、8G 和 16G 等不同容量,各種生物的記憶體也有大有小,喙頭蜥的基因組至少有 4.3G,比人類的 3G 更大,也是羊膜動物(包括爬蟲類與哺乳類)中容量最大的。

喙頭蜥超過 4.3G 的基因組中,絕大部分都是所謂的「重複序列」。重複序列的意思是,有些 DNA 片段在基因組上同時存在很多次,比方說同樣的 ATTAGGCTCGG 複製貼上 30 次;如此重複的序列也可能更長,或各自散布在基因組上許多位置。

喙頭蜥的基因組至少有 64% 被歸類為重複序列。33% 源於某一段複製出的片段,其餘 31% 來自轉座子(transposable element)的衍生產品(註1)。轉座子有長有短,種類繁多,光是探討轉座子,就能寫滿厚度超越杜斯妥也夫斯基《卡拉馬助夫兄弟們》的一本書。遺傳學家經多年研究後得知,各種動物、植物的基因組,皆有相當比例能追溯到轉座子,而不同轉座子的種類、數量與分布,也記載著各種生物獨特的演化歷史。

喙頭蜥基因組中的轉座子不但總數很多,款式多樣,還具備一些沒有在其他生物見過,自己獨特的種類,符合其演化上獨一無二的地位。綜合看來,喙頭蜥基因組可謂自成一格,和已知的爬蟲類、哺乳類動物中都不一樣。

基因組需要維穩?

另一項有趣的發現是,喙頭蜥的 DNA 甲基化(methylation)程度特別高。DNA 甲基化是一種化學修飾,在 DNA 的化學結構上(多半是 CpG 位置)添加一個甲基;甲基化會抑制基因的表現,能作為控制基因表現,令身體正常發育與運作,免於失衡和疾病的一種手段。喙頭蜥 CpG 甲基化的比例達到 81%,比人類 70%、雞 50% 都高,是哺乳類和爬蟲類中最高的,和斑馬魚 82%、爪蟾 78% 接近。

為什麼喙頭蜥甲基化的程度這麼高?猜測可能的一個原因是,它們基因組上有極其大量的轉座子,當中某些仍然保有跳躍基因的活力,要是任憑它們活蹦亂跳,跳來跳去豈不是會造成記憶體大亂?而大幅度甲基化可以壓制活跳跳的轉座子,讓它們安分守己,維持基因組穩定(註2)。

視覺與嗅覺

動物的遺傳訊息儲存在基因組中,但是只有極低比例的 DNA 會對應到基因,而且基因組的總大小,往往和基因數量不成比例。人類大約有 2 萬個會轉譯為蛋白質的基因,喙頭蜥的基因組比人類更大,卻只有 1 萬 7,448 個基因。

光憑 DNA 序列不足以釐清基因的功能,不過可以提供推論的指引。有一點驚喜是:喙頭蜥成年後通常為夜行性,視覺或許不太重要,但是 5 個視蛋白基因(opsin)一應俱全。各種動物的視蛋白退化消失還算普遍,不仰賴視覺的喙頭蜥,視蛋白卻無一退化;這些視蛋白是否保有原本的作用,或是演化出新的功能,光靠基因序列無法得知。

嗅覺方面,喙頭蜥帳面上共有 472 個嗅覺受器基因(odorant receptor),不過可能只有 341 個是真的基因,其他是退化的假基因。不同動物的數量差異很大,如鱷魚、烏龜有 1,000 到 2,000 個、鳥類介於 182 到 688 個、綠變色蜥 156 個;喙頭蜥的基因數目和鳥類接近,表示比起視覺,或許更依賴嗅覺。

古老血脈

唯一後裔

喙頭蜥和多數鳥類一樣缺乏陰莖。(Getty Images)

喙頭蜥的性成熟相對很慢,可以活到長命百歲,日常生活步調緩慢。有些人將其視為保有原始特徵,缺乏改變的「活化石」。這回研究指出,喙頭蜥的 DNA 改變速度確實非常慢,是蜥蜴與蛇這一群中最慢的。然而也要考慮到,它是古老血脈殘存至今的唯一後裔,遺傳組成獨一無二,而且如今親戚關係與它最接近的動物,都已經分家超過2億年之久,喙頭蜥其實不太適合直接與其他動物比較。

之前有個論點主張,不同地點的喙頭蜥可以分為 2 個物種。這回則認為只有學名為 Sphenodon punctatus 的 1 個物種,但是兩處地點的喙頭蜥仍有些遺傳差異,應該有各自保育的價值。

一度欣欣向榮的喙頭蜥大家族,只剩下紐西蘭最後 1 個物種。視其為珍寶的不只科學家,還有紐西蘭的原住民毛利人,他們稱喙頭蜥為「taonga」——毛利語的「珍寶」。具備共同價值之下,科學家與 Ngātiwai 部落的毛利人合作,才完成此一研究。除了率先獲得喙頭蜥的基因組以外,研究作法也堪為典範。

註1:作者註,轉座子也被稱作「跳躍基因」,有「玉米田裡的先知」稱號的芭芭拉.麥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當初就靠著轉座子研究成為少見的女性諾貝爾獎得主。

註2:如果 DNA 甲基化不穩定是發生在發育中的胚胎,可能發育錯亂,就直接死掉;或是能生長,卻是畸形。如果是成年生物的細胞,可能會無法發揮原本的功能,讓細胞死掉;或是機緣下形成癌症細胞。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