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印在心中的音符 —— 擺脫制式情緒點的電影配樂

隨著疫情持續和串流平台的興起,未來在戲院能欣賞到獨立電影的機會將會越來越少,主流電影基於商業考量,常選擇在制式的情緒點配上音樂,抑或盪氣迴腸式的弦樂,如漫威的超級英雄系列,或是持續為巨片配樂的漢斯・季默(Hans Zimmer)之手法,委實欠缺變化,也無法留下令人印象深刻的記憶點。以下五部獨立電影,有的與主流配樂背道而馳、有的則不受電影畫面的約束,絕對能令你的視覺聽覺大開。

《花神咖啡館》(Café de flore,2011)

《花神咖啡館》。(聯影電影)

早期的讓-馬克・瓦雷(Jean-MarcVallée)影像十分奔放,敘事可謂迷幻,故事背景設定在現代的加拿大與過去的巴黎,兩段時空恣意穿梭,由於主角是名 DJ,配樂主要以電子音樂為主,但這部電影高妙之處在於,除了影像切換行雲流水之外,音樂部分竟可以前一秒電音、下一秒馬上切換成 Pink Floyd,此外還加入了後龐客樂團 The Cure,以及冰島後搖滾樂團 Sigur Rós 的歌曲,曲風完全不設限,且絲毫不顯紊亂。

《無路用之王》(Prince Avalanch,2013)

《無路用之王》。(IMDB)

雖然大衛・高登・格林(David Gordon Green)近年來酷愛拍恐怖片《月光光新慌慌》(Halloween)系列,但可別忘了他是獨立起家的導演。本片改編自冰島電影,演出陣容包含 2013 年還沒拍蟻人的保羅・路德(Paul Rudd),描述兩個男生跑到深山從事道路油漆的工作,配上天空爆炸(Explosions in the Sky)的後搖音樂,畫面極具詩意,對話頗為幽默(導演不是拍悶片的那種人)。以往這類喜劇電影可能會搭配民謠,但本片證明不同氛圍的配樂可以成就任何可能性,後搖滾這類相對非主流的樂風,讓蒼穹遼闊的山景以及靜謐的星空,隨著音符留在心中。

《失速夜狂奔》(Good Time,2017)

《失速夜狂奔》。(IMDB)

《失速夜狂奔》找來了電子樂手 Oneohtrix Point Never 配樂,在極度高壓搶耳的主旋律配樂下,場景轉換後,張牙舞爪的音樂卻沒有停止,堆疊出壓抑的情緒及氛圍。Oneohtrix Point Never 十分風格化的 ambient 電子節拍,運用在犯罪電影中,營造出異常冷冽的風格,而片尾找來伊吉・帕普(Iggy Pop)獻唱結尾曲,更是大獲好評。

《霓裳魅影》(Phantom Thread,2017)

《霓裳魅影》。(IMDB)

編導保羅・湯瑪斯・安德森(Paul Thomas Anderson)於本片親自擔任攝影指導,畫面美不勝收,配上 Radiohead 吉他手強尼・格林伍德(Jonny Greenwood)古典又令人陶醉的演奏,是兩人第四度合作。故事設定於1950年代的戰後倫敦,描述著名的裁縫師為時尚名流訂製高級服飾,直到他遇到情人的愛情故事。綜觀安德森的導演生涯,幾乎所有作品都能讓音符深刻烙印於觀眾心中。而本片亦是演員丹尼爾・戴-路易斯(Daniel Day-Lewis)息影作品。

《高潮》(Climax,2018)

《高潮》。(IMDB)

永遠在影像上推陳出新的導演加斯帕・諾埃(Gaspar Noé),以犀利、影不驚人死不休的風格著稱。《高潮》是部完全無法定義的電影,敘述一群年輕舞者在郊外的封閉學校中,進行了三天的集訓,最後一晚結訓狂歡派對的調酒卻被人下毒,而引發一連串的失序行為。電影開場以紀錄片的方式鋪陳,進入正題後驚艷無比 —— 酷炫的舞曲節拍、眼花撩亂的舞技、詭異的鏡位及場面調度,是第二階段;諾埃宛如 DJ 般將天衣無縫的影像與配樂串在一起,絲毫不留喘息餘地,中段才進入他的拿手好戲「字卡」,揭示影片下半部失序的嗑藥篇章,直到片尾的首尾呼應,都有可能是您前所未有的觀影體驗。縱使諾埃的性愛場景都直接了當,但主旨終究都導向單純的愛,這正是導演手法討人喜愛之處。

以往談到跳舞電影可能會想到《舞力全開》(Step Up),但《高潮》選用的音樂並非大眾耳熟能詳的嘻哈樂,而大膽選用 Disco、Techno,加上前衛編舞,果真另闢蹊徑。

讓一切回到配樂的初衷,俄國著名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曾說過:「我一點也不相信電影需要音樂。」現今講求飽滿音樂貫穿整部電影,不禁令我們反思,如何能善用環境音,讓配樂成為畫面外的神來一筆呢?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