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科技政見與議題的台灣選舉
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個科技的時代,科技滲入日常生活中的每個角落。同樣地,這個專欄談許過多科技議題,讀者們也早已熟悉我們與科技多麼密不可分的論調。然而,就在我打開電腦,準備撰寫這篇專欄的時候,我忽然想到:對,科技非常重要,而選舉對台灣人來說也很重要,那為什麼選舉裡幾乎看不到科技政見和議題?
小至地方選舉,大至總統大選,談民生、談經濟、談主權、談統獨,就是不談科技。就算有談,通常也是放在「產業發展」的脈絡裡,比如要發展光電科技產業、守護半導體技術,幾乎不談要如何發展或使用科技來改變城市乃至國家的治理,或者如何讓最新科技融入民眾的食衣住行當中。我簡單 google 了一下「選舉」、「科技」、「政見」這三組關鍵字,似乎只有去年桃園市長選舉比較有相關議題的政見(張善政)。這對於自詡為科技島國的台灣來說,實在是件很奇怪的事情。尤其是 AI(人工智慧)近一年的發展突飛猛進,可能引發各種行業的變革,法律甚至需要做出改變或追趕,但在目前總統大選的「前哨戰」,AI 議題幾乎全面缺席。
台灣社會與政治之所以這個態度,很可能有個歷史原因。不少台灣的歷史學家——尤其是科學史家——曾經指出,從清末外國以船堅炮利叩關,一直到戰後台灣,科學(賽先生)就一直被中華民國政府視為追趕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在國家官員眼中,科學有用、應該要被拿來用,它就只是「工具」,跟文化沒什麼關係,因此所謂「追求創新與真理」的思辨精神與態度,一直沒有被當成台灣教育中的重要成份。當然,科學要有用,當然就是檢視它所帶來的技術產品是不是能賣錢?能不能促進經濟發展?能不能成為國家資本?換句話說,在政府眼中、政府主導的教育裡,科學和技術就是、也只是可以利用的資源,它不是社會組成的一部分,而是促成社會發展的「東西」而已。
想像的匱乏
這種思維也反映在「台灣缺乏科幻漫畫」這件事情上。我曾經做過一個小研究,發現台灣本土的科幻漫畫非常稀少,早期作品如黃鶯的《地球先鋒號》仍然留著日本的血液,形象與知名作品《鐵人 28 號》(鉄人 28 号)大幅重疊;唯一比較能夠稱得上台灣土生土長的科幻漫畫,可能只有因《大嬸婆》而出名的劉興欽的作品:《機器人》系列。這部系列作品曾經風迷一時,台灣各縣市圖書館大都有收藏。看過的讀者就會知道,劉興欽的機器人造型非常簡單,可以說完全沒有「未來感」,漫畫中對其科學原理與設定也不置一詞;更有趣的是,當歐美和日本機器人都在和各種高科技邪惡組織戰鬥時,劉興欽的機器人只在田裡幫忙農事、抓小偷、或者寫男主角的國小作業。顯然,科技的「實用」是更重要的考量,就連劉興欽自己都承認,當時政府並不希望內容有太多想像成份,最好不要超過當時的科技範圍。
就歐美和日本而言,真正的科幻因為幻想成份充足,卻又不脫科學的合理與可能性,所以他們的科幻漫畫乃至影視作品,都足以被稱為文化,能夠引導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太空科幻最豐富的是美國,太空科技最先進的也是美國;機器人科幻最蓬勃的是日本,機器人科技最知名的也是日本。這很難說是巧合:閱讀這些作品的青年學子,往往帶著對科技的憧憬與理念,投入相關研究與發展。但台灣顯然不是如此。我們自傲擁有半導體科技、視該科技為護國神山,但究竟有多少青年學子是帶著對半導體的熱情與理念投入該產業當中,而不只是因為薪資待遇比較好?答案似乎不言而喻。
文理科的割裂
另外一個台灣選舉缺乏科技話題的原因,則是來自我們長期缺乏對於科技的上位思考,習慣把科學技術和人文社會視為兩個全然割裂的領域,而不是互為表裡的整體。比如在大學教育中,非常強調理工和人社的專業劃分,教師們的跨領域合作、學生的跨領域學習都非常稀少,兩邊互通或重疊的知識(比如科技史、科學傳播)通常被丟進通識教育的課程範圍——不幸的是,通識課常常被當成不須認真對待的涼課。結果就是我稱為「錄音帶現象」的情況。
根據我先前做過的一個調查,在面對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挑戰時,理工專家致力開發照護機器人,試圖緩解老年人的困境、減輕年輕一代的負擔,而人社專家則忙於探討延後退休的可能性,也努力完善台灣的長照制度與體系。問題在於:在兩群人從來沒有坐下來討論,甚至不知道彼此的存在或在做些什麼。
理工專家和人社專家就好像錄音帶的 A 面與 B 面,雖然同在「台灣高齡化社會問題」這捲錄音帶裡,但完全碰不到頭,也不知曉對方。這種科學技術和人文社會的割裂,使得我們很習慣把科技丟給理工專家去處理,而政治則是人文社會相關從業人員的事情。結果就是,選舉可以談各種人文社會之事,從經濟到制度、從法律到主權,但就是不太談科技如何嵌入或改變我們的生活。
這種粗淺的談法,在核電議題最為明顯。核能發電究竟需要怎麼樣的技術?它的穩定發電如何迎合我們習以為常的不斷電的生活方式?台灣如果想要成為非現狀的主權立國家,核電是否能成為電力自給自足的基礎?技術不可能沒有風險,但核電的風險是可接受的嗎?或是電價的增長風險比較立即?這些議題沒有直接的答案,但都是科技與社會交織而成的複雜問題,需要更仔細的討論。只有在把科技視為文化並破除科技與社會的二分之後,這些議題才有機會浮上檯面成為選舉話題,而不是只有那麼一句「只要證明安全就用」的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