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入一趟白日夢——淡蘭古道中路

北勢溪古道。(圖 阿泰、呆呆)

所謂長距離步道(long-distance trail)或綠道(Greenway)在國際上的定義是:距離至少 50 公里以上,穿越鄉間地區並串聯既有山徑或公路,沿途規劃指標系統,並可滿足旅宿野營補給的需求,而且透過官方民間定期維護,讓行者能從起點至終點一次走完的全程縱走(thru-hike )。

因此路線不一定要登高或登頂,反而著重在距離的延伸、與人的互動,以及對沿途歷史、人文與自然環境的認識。這樣的健走往往便帶有「走讀」和「行腳」的意味和趣味。經過幾年來的推廣,長距離步道健行的風氣已漸漸發芽,愈來愈多人愛上這種結合健行與旅行,而且親山又親土的休閒活動。

目前在台灣比較符合這個定義的步道系統,當屬公私部門合力的「國家綠道計畫」,預計規劃七條各具特色的路線,目前已定線完成並開始推廣的有「樟之細路」、「山海圳」,以及範圍分布最廣、路線規劃最多元的「淡蘭古道」,它是一幅往來淡水廳(台北)和噶瑪蘭廳(宜蘭)的古道路網,分為北中南三路,北路是發展最早且由官方認定的交通要道,稱為「官道」;中路是先民來台拓墾的生活網絡,是為「民道」;南路則是山區植茶經濟的運輸往來管道,於是以「茶道」為名。

對比我們曾經走過的樟之細路和山海圳,淡蘭中路的山徑比例最高,要踢的公路、產業道路不多,在都市化開發最高的雙北地區,能有一條這麼「綠」的路線實在極其可貴,走完之後,打從心底覺得淡蘭中路是名副其實的寶地,有相見恨晚之感,要珍惜,更要常常去走動,活化這塊土地……

縱走淡蘭中路的第二天,景觀變得愈來愈原始,山徑也修築得很美,透過千里步道協會就地取材的手作工程,古道已被盡力呈現出當年樸拙的樣貌。仔細觀察,徒手修葺的石階亂中有序,幾個常走動的踏點上頭的青苔已被磨得光滑,跨距、階高都調整得很好,一步一步慢慢走,不喘不累,這樣不疾不徐的節奏,恰到好處。

我坐在崩山坑古道殘存的古厝遺址旁休息,早春的微風涼得很舒爽,但還沒吹乾滿身的汗水。柑腳溪傳來微弱的潺潺水聲,距離門前的石階大約三公尺左右,取水很方便,是滿足傳統山居生活的基本條件,可以燒水、煮飯、洗衣服,還可以用來灌溉一層一層的梯田。但從周圍傾頹的破房子看不出來當時的生活面貌,於是我開始運用我那能力有限的腦袋,進入零現代科技模式,思考要如何用竹子接管引水、儲水,免得一天到晚提著水桶爬上爬下,把自己累得氣喘吁吁;也開始盤算耕地要如何切割、如何栽種,才能一年四季都有糧食可吃。但在完成這一切規劃之前,我得先順流而下走到柑腳村,向更早移居過來的同鄉請教這邊的水土、風俗,他還會告訴我哪戶人家有賣扁擔和竹簍,但村子裡沒有鐵匠,要買農具,得走到更熱鬧的雙溪才有著落……。

那不過是短短幾分鐘的白日夢,我卻鑽進了時光隧道,回到一兩百年前的時光。我不禁開始想像一個情境,那是城市和郊外沒有明顯分野的年代,在這塊山區的生活條件只有「不好」跟「更不好」的區別,多數人距離「安逸」大概只差一杯白米的距離。但卻有一群人隨風漂落到這座島嶼,沒有家世、沒有財富,跋山涉水到這兒開墾新的農地。那不是多高的山,只是很深,和密密麻麻的水脈交織在一塊,在水氣、霧氣瀰滿的山谷裡,人們用鋤頭和拳頭在夾縫中討生存。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羅漢腳討了老婆,安身立命扎根在這塊土地,掙扎的生存漸漸變成踏實的生活,而家門前那道石階熙來攘往的旅人愈來愈多,小徑漸漸擴大成綿密的路網,人情味和貨物都開始流通,從此白米有了鹹魚可配,而每逢過節祭祀之際,廟口辦桌的板凳總坐滿了熱屁股。

於是透過我那粗淺的想像,淡蘭兩廳之間溝通百年的山徑路網,便一幕幕活靈活現地浮現在眼前,而不只是圖紙上若有似無的虛線和地名。

Day 1.

暖東峽谷 > 十分老街 > 柑腳

暖東峽谷步道入口已有淡蘭山徑系統的明顯指標,路徑清晰好辨識,但建議還是事先下載離線路徑比較保險。(圖 阿泰、呆呆)

暖暖車站雖然是官方設定的起點,但從車站到暖東峽谷有大約四公里公路,為縮短行程時間可選擇搭車跳過。從暖東峽谷正式進入淡蘭中路,接下來大概有九成路段都是山徑,路況很好,幾乎都有石階和木階的鋪面。約莫中午可抵達十分老街,這裡是三天行程最大的補給站,往後都是雜貨店規模的店家,務必做好糧食的補給。

若腳程不錯,傍晚就可抵達柑腳村,這裡是 1850 年代漳泉械鬥最白熱化的地區之一,當時漳州人在柑腳城設立一道堅固的防線,成功防守泉州人進犯,之後雙方議和,在 1868 年創建威惠廟,有象徵和平之意。現在柑腳村已經感受不到當時武裝衝突的肅殺,人口外流後,變成一座看來與世無爭的小村子,步調極緩且人口稀少,走在村子裡還可以感受到濃濃的田園風光,恬淡、安靜。如果居住在雙北地區,想要找一個輕鬆無慮的地方走走,歡迎到淡蘭中路沿線的小村落,絕對超乎期待!

十分的煤礦產業曾盛極一時,這是當時殘存的運煤鐵道,和淡蘭古道路網合併頗有趣味。(圖 阿泰、呆呆)

Day 2.

柑腳 > 泰平 > 三水潭張家莊營地

離開柑腳,進入崩山坑古道,這段路前半段都是上坡,但其實很好走,路徑旁邊就是清涼的柑腳溪,潺潺水聲和綿密樹蔭,頓時讓悶熱的春天涼爽不少。路上可以看到很多舊時的砌石駁坎,也有一、兩戶古厝的遺跡,很輕易就能想像當時這條來往泰平和柑腳的山路有多麼熱鬧。

走出崩山坑古道就會接到泰平,是一個比柑腳規模更小、更偏僻、人口更少的小村子,在料角坑的雜貨店補充冷飲後再度上路,走一小段公路銜接北勢溪古道,沿線都走在清涼又清澈的北勢溪旁,有深邃的潭池,也有自高處灑落的瀑布,是一條有風景、有風情的優美古道。走出北勢溪古道抵達三水潭,從岔路續接灣潭古道,大概走 10 分鐘後就會走到張家莊露營地。

柑腳村仍保有純樸的田園風貌。(圖 阿泰、呆呆)
柑腳威惠廟旁的雜貨店,屋齡超過百年,店鋪已經營超過七十年。(圖 阿泰、呆呆)
雙扇蕨。(圖 阿泰、呆呆)
從大坑山稜線步道的電塔觀景台,可俯瞰左邊蜿蜒的台 2 丙基福公路,右邊則是進入柑腳的北38平雙產業道路。柑腳村就是照片中間右側那塊小小的聚落。(圖 阿泰、呆呆)

Day 3.

張家莊 > 灣潭 > 烏山 > 坪溪 > 外澳車站

走過親水的灣潭、烏山越嶺古道,抵達烏山 62 號露營區,年邁的老闆有賣冷飲和泡麵,見時間還早,索性停下小歇。而這一個多小時的時光,可能是我們一行人都感到最舒適,也最難以忘懷的片刻。

那天依然很熱,藍天白雲,豔陽高照,但躲在屋簷下吹風竟然還有些涼意,我們人手一碗熱燙燙的泡麵,一口一口送進嘴裡,最後將殘存的熱湯殘渣一飲而盡,再用清涼的汽水或啤酒作結。簡單,卻很幸福。不曉得古人行腳淡蘭時是不是也會在這附近歇腳?他們都吃什麼糧食呢?走到外澳是要買辦什麼貨物呢?

最後在坪溪古道的觀海平台,毫無預警地看見龜山島時,我以為我不會有太大反應,畢竟三天很短,50 公里也不算長,但我依然默默感到激動,依然有過去長程徒步時身體獲得更新的爽快淋漓。《走路的科學》的作者謝恩‧歐馬洛(Shane O’Mara)認為走路跟做夢很像,會失去時間感並沉入一場白日夢,因此能激發創意,讓大腦掙脫枷鎖,所以多數問題只要外出散個步就能迎刃而解。

這個論點我百分之百支持,因為這正是許多哲學家熱愛走路、持續走路的原因。歐馬洛寫道:「你選擇自己的方向,以自己的步調,用自己的方式。而一個唾手可得的世界等著你來體驗。」簡單來說,走路釋放心靈的自由,而自由是最珍貴的寶物,讓人可以短暫跳脫世俗的糾纏,而打開寶箱的鑰匙,就是雙腳。

烏山越嶺古道,路徑就在水岸旁,堪稱淡蘭中路最美的景觀,美不勝收。(圖 阿泰、呆呆)
烏山 62 號,最幸福的時光。(圖 阿泰、呆呆)
在坪溪觀海平台冷不防地看見龜山島映入眼簾。(圖 阿泰、呆呆)

‧詳細路線規劃請參考淡蘭古道官網:tour.ntpc.gov.tw/TKTrails/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