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面楚歌的巴比倫,對抗時間、水和現代文明

這座古代世界最耀眼的大都會、無數傳說與神話故事的主要場景,在兩年前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但就像伊拉克的許多考古遺址一樣,巴比倫已年久失修,有些城牆甚至一觸即潰。然而,一些文史保存者仍在努力,試圖拯救巴比倫的過去

巴比倫古城一隅。(Abdullah Dhiaa Al-deen / The New York Times)

伊拉克‧巴比倫——伊拉克考古學者阿瑪爾‧阿爾達伊(Ammar al-Taee)拾起一塊從巴比倫古牆上掉落的陶土板。二千多年前,一隻狗在這塊正在乾燥的陶土上漫步時留下的掌印,模糊了楔形文字記述的一部分。這提醒著人們,這些斷垣殘壁曾經是一座有生命的城市。

「這是伊拉克的遺產,我們必須拯救它,」29 歲的阿爾達伊説。

作為新一代的考古學者,阿爾達伊替伊拉克政府工作,參與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World Monuments Fund)的一個計畫,旨在維護這個世上最著名、卻最未知的考古遺址。

伊拉克的大學生在巴比倫古城大門口自拍。(Abdullah Dhiaa Al-deen / The New York Times)
寧馬克神廟(Ninmakh Temple)牆上較現代的陶土層底下,有著2,500年前的原始磚塊。(Abdullah Dhiaa Al-deen / The New York Times)

在伊拉克多年的努力下,巴比倫於 2019 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認可了這個據信為古代世界最繁華大都會,無與倫比的普世文化價值。

但你得發揮想像力才行。

一個世紀前,德國考古學者運走了這座城市最重要的部分;用許多原件釉面磚重建的伊絲塔城門(Ishtar Gate),成為柏林佩加蒙博物館的重點展品。巴比倫城牆的其他部分,則被賣給了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等其他機構。

1950年代以迪士尼風格重製的「伊絲塔城門」複製品。(Abdullah Dhiaa Al-deen / The New York Times)

現在,巴比倫和伊拉克的許多考古遺址一樣,年久失修。上述種種以及之後提油救火的重建,已導致城牆倒塌,而建設和石油管線也威脅著這個幾乎未經發掘的廣大地區。

儘管不穩定的國安局勢和緊迫的政經問題已讓伊拉克人焦頭爛額,但他們仍對這個地方有著深厚羈絆。

我初訪巴比倫是在 1990 年代,當時,這個國家處於薩達姆‧海珊(Saddam Hussein)的鐵腕統治之下,而看著那些暫時放下煩憂到此一遊的家庭,成了整趟訪問最快樂的部分。行經以迪士尼風格重製的伊絲塔城門後,你可以從旋轉金屬架上挑張明信片,然後放進金屬郵箱中寄出。

現在,那個郵箱已成鏽跡斑斑的廢鐵,紀念品店則由負責駐守此地的警察接收。

伊拉克在歷經多年衝突後,暴力雖然尚未完全平息,但對那些從未造訪國多內數地區的伊拉克年輕人而言,此時拜訪巴比倫已無安全之虞。

在近期的一個週末,艾哈邁德‧朱瓦德(Ahmed Juwad)和他的大學友人們跟著人潮行進,並在半路上停下來自拍,那是巴比倫諸王展示神祇與女神雕像的地方。

「這些文物很美,」23 歲的藝術系學生朱瓦德說。「它們安撫著我的靈魂。」

像許多伊拉克人一樣,他覺得巴比倫的過去不只是古代歷史,也是他的歷史。

現在,來到巴格達往南約 80 公里處的遺址,遊客可以見到大致重建過的一小部分城市輪廓,包括曾經支撐伊絲塔城門的城牆。

在 1900 年代中期之前,有數百年間,巴比倫經受著周圍城鎮居民拆牆搬磚、挪為自家建築所用之辱。

這座聖經中多次提及、擁有四千年歷史的城市,曾是古巴比倫帝國的首都,亦是當時所知世上最大的城市。史上最早的一部系統性法典、記載了規律與懲罰的《漢摩拉比法典》便是出自巴比倫,許多先進的天文學等科學發展亦是。

古巴比倫帝國在西元前 539 年敗給波斯帝國,2 世紀後又敗給亞歷山大大帝,但沒幾年後亞歷山大便葬身巴比倫,他的帝國隨之潰散,而最終巴比倫就這麼被遺棄了。

有些城牆仍矗立原地,上頭有著歷經了 2,500 年風霜的陶土浮雕,內容是與神有關的龍和牛。但是許多磚塊正在崩裂,隨著地下水位上升,整區城牆都可能倒塌。據文史保存工作者估計,光是安裝一個防止地下水滲入的系統就要數千萬美元。

「水、乾燥及不斷增加的鹽分反覆侵蝕這一區的磚,然後它們就崩塌了,」文史保存工作者傑夫‧艾倫(Jeff Allen)說道,他從 2009 年開始領導世界建築文物保護基金會(WMF)在巴比倫的計畫。

傑夫‧艾倫在有2,500年歷史的浮雕前,上頭的龍是巴比倫守護神「馬爾杜克」的聖畜。(Abdullah Dhiaa Al-deen / The New York Times)

水挾帶的鹽分在乾燥後侵蝕著磚頭,所以有些經日曬後的磚頭真的「一碰就碎」。

但正如巴比倫多年來的際遇,這片脆弱土地現今面臨最大的威脅,是人為造成的。

在巴比倫外城牆裡,伊拉克石油部正在為近年鋪設的三條管線之一修建測量站。此外,在這塊土地的周圍地區,私人住宅也持續大量增加。

儘管伊拉克官員在爭取夢寐以求的「世界遺產」稱號之時,竭盡心力保護這處遺址,但這樣的努力似乎已逐漸消退。

艾倫說,「讓巴比倫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是件令人驕傲的事,而在那個過程中,國家遺產委員會也成功讓人們好好遵守規矩,」而如今,即使是顯而易見的違建也很難阻止。

2003 年入侵伊拉克後,美國軍事承包商在此建了個基地,挖掘戰壕、在脆弱的街道上駕駛裝甲車,並用夾雜了陶器與骨頭碎片的沙土裝成戰場所需的沙袋。大英博物館的一份報告發現,這種種行為都造成了重大破壞。

但這不是巴比倫第一次被侵占。

在 1920 年代,英國鋪設了貫穿這片考古遺址的鐵軌,作為來往巴格達和巴斯拉之鐵路的其中一段。接著,伊拉克政府又在鐵軌旁修建了一條高速公路。

薩達姆‧海珊自視為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的繼承者,他於 1980 年代在這裡建造了一座可俯瞰出土遺骸的大宮殿。他還下令重建巴比倫的部分地區,目前面臨的多數保存問題皆肇因於此。

那段修復過程中,他們將較重的現代磚塊安裝在古老的原始磚塊上。然而,水泥不僅使得地面積起水,水泥屋頂更壓垮一整座古寺。

在現場工作的義大利土製建築專家約瑟芬‧迪拉里奧(Josephine D’ilario)説,「1970 和 1980 年代有段時間,水泥是很常見的修復材料。」而現在,「幾十年後,我們看到那些水泥正造成破壞。」

因疫情而推遲了一年之後,世界建築文物保護基金會的團隊最近回到了巴比倫,探討在部分地方處理「水泥破壞」的最佳方案。在那些地方,試圖鑿開水泥反而會造成更大損害。

因疫情延宕後,今年初巴比倫古城的修復工作再度開工。(Abdullah Dhiaa Al-deen / The New York Times)

該基金會的「巴比倫未來」(Future of Babylon project)計畫由美國國務院資助部分款項。目前他們已替那些搖搖欲墜的牆壁加固,也穩定住標誌性的巴比倫之獅(Lion of Babylon)雕像。此計畫也在培訓伊拉克當地的文史保存技術人員,並就遺址管理提供建議。

作為一座在世人想象中偌大無比的城市,關於巴比倫的確切資訊卻少得驚人。

被譽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巴比倫空中花園,至今仍未發現確鑿的考古證據。據說金字形神塔(ziggurat)的位置,就是舊約聖經中所述的巴別塔,而這也從未被證實。

問題在於,這個約 10 平方公里的城市,大半部分都不曾被挖掘、甚至不曾考察過。

「出土的只有一些大型且知名的建築,」世界建築文物保護基金會顧問、瑞典烏普薩拉大學亞述學(Assyriology)榮退教授奧洛夫‧佩德森(Olof Pedersen)表示,「我們對這座城市的大半部分都還不甚瞭解。」

由於尼布甲尼撒在宮殿和廟宇之上又建了宮殿和廟宇,因此這座城市有一整層完整的部分,存在於地下以及水下。

「我們只能猜測它可能有多深,」佩德森說道,而他是當今世上數一數二的巴比倫考古專家。

那麼,地面下可能藏著什麼樣的知識或寶藏呢?他說,「答案很簡單——沒有人知道。」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