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年節,精美高價的烏魚子總如橙黃金塊般誘引人的目光,我想是因為有人持續在炒熱這個已經頗受歡迎的季節恩物。沿著洋流來到台灣的季節烏魚啊,腹內有黃澄澄的魚子、有富裕的想像,還有年節的氣氛;這樣季節限定、人人能夠負擔的奢侈品,從商人的角度來看,絕對不能錯過。
我的母親著迷於烏魚子,過年時節,桌上一定會有一盤擦拭過高粱酒液,平底鍋煎得表面冒泡的切片烏魚子。不過我個人對烏魚子沒有特別的著迷崇拜,若有得吃不錯,沒吃到也不會太遺憾;最喜歡的吃法是隔天把沒吃完的烏魚子跟剩飯拿來做烏魚子炒飯,那是媽媽味,可以吃到烏魚子小丁,鍋中煸過的魚子更顯鹹鮮香,我能連吃好幾碗。
今年我看到廚師 Ada 自己做了烏魚子,她沒像一般市售烏魚子做到那麼乾,5% 重量的鹽去醃後,風乾到還濕潤的狀態,用茶燻調味後就密封,冷藏保存趁新鮮食用,是一道可喜的前菜。這樣濕潤的烏魚子,口感是濕軟糖心的,就像法式水果軟糖 —— 我的甜點師朋友認為法式水果軟糖的極致標準,就是看來固體而崩解融化於舌尖,這個高濕度的烏魚子的確有如此表現。
Ada 濕潤的烏魚子開啟了我的傻膽,「或許我也可以自己做做看吧?」,週末逛濱江市場的時候看到魚攤有一包取好的新鮮烏魚子,就決定買來自己做。
講究的烏魚子作法,應該要自己殺魚,卵囊前面連一小塊魚肉,以確保魚卵塊無缺。如果這時節到中南部捕魚的海港,就能在街頭巷尾有陽光灑落處,看到這樣一片片前頭黏著一小塊魚肉的魚卵。不過我自己做烏魚子還有一個理由:貪圖成本便宜。一大包新鮮烏魚子才 350 元,裡面大概有 3 副大魚卵和 3 副迷你魚卵,做好可以吃到塞血管了。
我抓了魚卵總重 10 至 15% 的鹽,加上百里香的枝條,覆蓋魚卵後,用保鮮膜包好醃了半天。之後倒去魚卵出的水,再加上鹽以及一瓶蓋的馬祖陳年高梁過一晚,隔天早上倒去多餘液體、洗乾淨魚卵、用紙巾擦乾,就要開始反覆加壓和脫水了。魚卵加壓有助於整形和脫水,這個步驟千萬不能少,可以省去很多麻煩。但若您身處的環境有得天獨厚的驕陽,或有合適的風乾箱,不壓也無傷大雅。比如義大利地中海沿岸做的烏魚子,形狀就不是扁的,而是保留柱狀,並曬得更乾,做好淋上蜂蠟密封保存。吃的時候把它當成鮮味來源,刨了粉灑在義大利麵上。
地中海的烏魚子帶給我一個啟示:其實,烏魚子要做得多鹹、多乾、多濕都可以,這是個人偏好,只要有相對應的料理手法即可。畢竟新鮮又飽含水分的魚子煎來吃,也是一種季節美味,風乾、下鹽只是保存惜食的手法之一。於是有整整一個禮拜,白天我用兩本精裝食譜書加壓、疊上墊了餐巾紙(紗布)的烏魚子,夜晚回家後,則開暖氣或旋風烤箱 100 度以下低溫烘乾魚卵。這是沒辦法中的辦法 —— 外雙溪的山上濕氣重,白天的陽光無法預估,而魚子製程啟動了就不宜喊停。如此反覆一週後,烏魚子呈現一般市售的軟硬狀態,我便用保鮮膜仔細封好,拿到冰箱保存。
做完烏魚子的心得是,這非常適合中南部家裡有院子,退休的長輩來做。出門街坊聊天時,跟魚子共享熨得妥妥的冬日陽光,回家就翻面金黃,讓時間變成珍貴的禮物與桌上的珍饈。原本低廉之物,在看顧下變得矜貴美味,這就是自製烏魚子的樂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