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侵略烏克蘭已經超過四個月,除了烏克蘭正規軍奮勇抗敵外,主要由烏克蘭民眾組成的「國土防衛軍」也展現強大的韌性,成功在城市、鄉野中牽制俄軍。部分國內外的軍事專家見到烏克蘭國土防衛軍的成功案例,將視角轉到同樣受到鄰國威脅的台灣,建議台灣應該吸取經驗,成立自己的「國土防衛部隊」。
從2017到2019年擔任參謀總長的李喜明,最早在2020年提出類似的建議,但沒有受到軍方主流意見青睞。《報導者》透過採訪李喜明、民間軍事訓練組織與軍事專家,試圖解析台灣成立國土防衛部隊的可能性,提供台灣國土防衛另一種思維與選項
傾倒的磚瓦散落在殘破的路面,飛彈轟炸過的煙硝讓城市瀰漫著緊張的氣氛。幾位年齡從18歲到60歲不等的軍人提著步槍巡邏,軍服上的臂章顯示他們是烏克蘭的國土防衛軍(Territory Defense Force, TDF)。從侵烏戰爭現場傳回來的新聞畫面裡,不時會看到他們的身影。
這支部隊的成員大多不是職業軍人(註1),只有在假日期間接受訓練,非假日時都有自己的職業跟工作。大家聚在一起的原因,源自於8年前的克里米亞危機(註2),讓許多烏克蘭民眾的亡國感劇增,進而自發性組織了地方型的「領土防衛營」,對抗烏東的親俄分子。
在1月侵烏戰爭爆發之前,烏克蘭武裝部隊納編各地的領土防衛營跟領土防衛國際戰隊,正式成立烏克蘭國土防衛軍,全境有超過50個營(註3)的兵力。
英烏經驗:國土防衛軍加強人民
反抗能力、社會抵抗意志
2014年至今的訓練,烏克蘭國土防衛軍不但習得了基本軍事能力,也強化了社會團結的抵抗意志。
鮮血是戰爭時的貨幣,想要贏得戰爭,必須願意付出代價。今年2月24日侵烏戰爭爆發,不少在海外的烏克蘭人都回到家鄉,加入國土防衛軍。包括知名拳擊手、前政府部長、前總統等,都被國土防衛軍分配到自己居住的地區,捍衛鄉里。
烏克蘭不是歷史上第一個這麼做的國家。
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就曾經組織「國民軍」(Home Guard),二戰期間有150萬名百姓參加,一致對抗納粹入侵的目標,團結了英國人民的意志。波蘭在俄軍入侵克里米亞後,也在2017年成立了國土防衛軍(Wojska Obrony Terytorialnej,簡稱WOT)。當時的國防部長馬切雷維奇(Antoni Macierewicz)認為,國土防衛軍是提升波蘭年輕人愛國心的好方法。
早在侵烏戰爭爆發之前,前參謀總長李喜明提出過類似的建議:台灣應該要有自己的國土防衛部隊。
現年66歲的李喜明,15歲就加入海軍預備軍官學校,49年的戎馬生涯一直到2019年6月從參謀總長位置退休時,軍階為三星上將。退休後李喜明先到美國的2049智庫擔任客座研究員,也曾在胡佛研究所跟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麥馬斯特(Herbert Raymond McMaster)等人交流。李喜明的台灣戰略思想受到不少美國官員與學者認同。
「你不要認為戰爭不會發生⋯⋯我也以為他(普丁)頂多在烏東打,」李喜明認為,如果無法準確預料戰爭是否會發生,那就要嚇阻戰爭發生,但若戰爭不幸發生、就要試圖打贏戰爭。
李喜明:政治立場多元的台灣,
需要國土防衛部隊來團結
國家是否能夠自衛,取決於能力、戰略跟意志三個要素。李喜明解釋,能力就是飛機大砲等武器,戰略就是他倡議的「ODC 整體戰略構想」(註4),意志就是人民堅決反抗的決心。「你要告訴敵人,我有很多人都願意去(上戰場)」李喜明說。
但台灣的政治意識型態相當多元,難以在各種議題上都產生共識。李喜明認為,當國家成立國土防衛部隊,成員都是來自各地的自願者、目的都是保衛鄉土,此刻成員的目標一致,才可能暫時放下歧見、團結抗敵。
有了團結的意志,國土防衛部隊還需要學習基本的戰術與戰技,才能達到嚇阻敵人的功用。
國土防衛部隊的精神之一,是讓當地的自願者保衛自己居住的地方。因此,部隊的規模不需要以團級或是旅級(註5)的大單位,應該以班、排、連級(註6)的小單位,散落在台灣各縣市、鄉鎮。
依照李喜明的構想,訓練跟領導國土防衛部隊的軍官,應該以現役或退役的特戰軍官擔任,因為特戰部隊所學的城鎮戰跟獨立作戰,非常適合國土防衛部隊所需要的能力。
但因部隊成員不是職業軍人,受訓的時間有限,不需要學到「全套」的特戰戰技。成員被分配應該學習的軍事專長後,按照守備位置不同,只學習特定武器與裝備。國土防衛部隊的成員不需要接受立正、稍息等制式行伍訓練。如何在守備地區中跟友軍互相支援,才是部隊成員真正需要熟練的技巧。
例如,某地區由特定幾個人組成標槍飛彈(註7)射擊小組,專門防守特定的幾條街道區域。這個小組每幾週就受訓一次,受訓的人員固定、使用的武器也固定。
「看到敵人打了就跑,然後在全國各地的警察局都有標槍飛彈小組,像 7-ELEVEN 一樣(遍布),全台灣有上千家的 7-ELEVEN,看他們怕不怕?」李喜明說,這種分權式指揮(decentralized command)才可以面對瞬息萬變的戰場,遇到敵人不需要什麼都向上報,機動、分散、存活度高,才是重點。
每個警局都存放標槍飛彈?
專家意見仍分歧
國土防衛部隊除了遍布全國之外,一些小型但致命的武器應該也要讓國土防衛部隊在戰時可以快速取得。李喜明認為,這一次在侵烏戰爭中大放異采的標槍、刺針飛彈就是可以部署的武器。
這些武器平時存放在各地的警察局,並且落實嚴格的安全管制跟審查,防止武器外流。這種分散式武器存放方式,可以降低武器集中存放、遭到一次性摧毀的可能性。
國土防衛部隊的裝備以輕兵器系統為主,如輕便保密的通信系統、機動性車輛、小型的無人機等,跟一般正規軍要全副武裝的模式不同。但國土防衛部隊需要與常備部隊一起進行漢光演習、連勇操演等軍事演習。而每年由地方政府舉行的民安演習,地方的國土防衛部隊也要加入。
李喜明認為,建立這支部隊除了提升台灣民間抵抗的韌性之外,也可以減輕國軍常備部隊的壓力。當台灣遇到天然災害,可以動員災害地點附近的國土防衛部隊前往救援,讓常備部隊可以有更多時間專注在防範戰爭的專業上。
李喜明在2020年提出建立國土防衛部隊構想,卻遭到不少軍事專家反對。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羅慶生曾撰文提出質疑,他認為將輕型飛彈藏於警察局並交給由民眾組成的國土防衛部隊,會讓人民從沒有戰鬥力的百姓轉變成為戰時目標,讓中共有了攻擊民眾的藉口。
國防部則對於李喜明國土防衛部隊的想法不予置評,並且告訴《報導者》:「各縣市後備指揮部平時實施教召訓練,戰時編成城鄉守備旅,結合民防形成全民聯防強韌戰力。」
侵烏戰爭爆發後,烏克蘭的國土防衛軍在守衛國土有卓越的表現,但部分專家仍認為,國土防衛部隊不適用於台灣。
學者:台灣跟烏克蘭不一樣、理論跟
實際也不一定可銜接
「理論是一回事,但實際上真的可行嗎?」淡江大學國際關係與戰略研究所所長翁明賢認為,台灣跟烏克蘭在許多條件上並沒有辦法一概而論。烏克蘭在2014年的克里米亞危機後,人民自組的領土防衛營累積了豐富「反叛亂戰鬥」的經驗與能力,這才是讓烏克蘭國土防衛軍可以發揮作用的重要原因。
台灣沒有這樣的背景,成立國土防衛部隊不一定會達到烏克蘭的效果。
他進一步指出,台灣若要成立國土防衛部隊會有3個困難需要克服:
一、台灣是否有足夠的國防經費招募國土防衛部隊?
二、台灣是否有足夠的訓練基地跟武器裝備讓部隊受訓跟使用?
三、若調動常備役來訓練國土防衛部隊,會不會影響到正規軍的訓練跟戰力?
翁明賢認為,國防部近期要改革後備軍力以及作戰區的編制(註8),甚至可能要將義務役的服役期限改回一年,這些都需要花費相當大的資源跟人力,額外再成立一支國土防衛部隊,應該不會是當務之急。
不論國土防衛部隊構想能否在台灣適用,侵烏戰爭已讓部分台灣民眾的戰爭危機意識提升,踴躍報名參加民間舉辦以空氣槍作為訓練裝置的「類軍事訓練課程」,學習用槍準則跟城鎮戰的技巧。
2007年由幾位退伍軍官共同成立的民間組織「極光訓練」,在侵烏戰爭發生後,課程報名人數暴增。
模擬巷戰、演練急救,
民間自辦「類軍事訓練」成熱門
在新北市林口區的一個大型複合式訓練中心裡,10位戴著戰術頭盔、防彈背心、BB彈手槍、步槍的學員排成戰術隊形,一邊喊著「射擊」、「移動」等口號,一邊舉槍警戒向目標前進。
一場城鎮戰模擬演練正在進行,學員們的動作毫不馬虎,訓練教官在一旁監視,隨時下狀況讓學員反應。
「你被射到動脈了!怎麼辦?」教官突然拍了學員一下,示意他倒地。一旁的學員隨即把步槍揹在背上,將倒地學員拖到空曠處,拿止血帶模擬戰場止血的程序。
有人會遲疑、有人會愣住,還有的人會驚慌失措,若沒有模擬演練,面對戰場的瞬息萬變,很難做出正確的反應。
空軍上尉退伍、47歲的 Max 是極光訓練的創辦人之一。他說,成立極光訓練的初衷是希望把美國、以色列等先進戰術技巧跟準則帶入台灣的軍隊中,但因為軍隊的文化保守,以各種方式婉拒了極光訓練介入國軍的正規訓練程序。
退而求其次,Max 在2010年將極光訓練轉型,先讓教官們到歐美拿到資格證照後,回到台灣開班授課,讓有興趣的人自己來參加。「我們這裡有很多退伍軍警,或是現役的人以個人名義來受訓。」Max 說。
在極光訓練的官方網站上,有戰鬥手槍訓練課程、戰鬥步槍訓練課程、進階戰術射手訓練課程、高風險突入訓練課程跟軍用自救互救訓練課程等選項。在侵烏戰爭爆發之後,民眾的危機意識上升,讓極光訓練的課程場場爆滿。
但用空氣槍作軍事訓練,有用嗎?
台灣製作的空氣步槍、手槍在重量跟樣式幾乎完全擬真,只有射擊實彈的後座力跟音爆等部分無法模擬。Max 表示,有很多成員受訓後再到美國參加真槍實彈的訓練與測考,進入狀況的速度比一般人來得快,因為很多基礎用槍知識跟安全規則已經在台灣學會了。
極光訓練每隔一段時間會舉辦「排級對抗」,讓學員組成隊伍在野外或空曠的訓練場地中模擬城鎮遭遇戰。這樣的遭遇戰跟一般生存遊戲不同的地方在於,生存遊戲玩家禁止近距離射擊,但極光訓練的排級對抗為了模擬戰時狀況,在完善的安全裝備保護下,取消了禁止近距離射擊的限制。
雖然沒有真正戰爭時的震撼程度,但這些安排就是要盡量模擬戰時狀況,考驗學員壓力的耐受度。
Max 相當認同烏克蘭的國土防衛軍,但他認為極光訓練並不適合組織類似的「部隊」,這種事情仍需要政府單位出面:「我們在做的事就是把種子撒出去⋯⋯這些學員會用學到的量能來整合自己的安全系統,我們會鼓勵他們自己去學(其他急救、生存技能)。」
美國部分極右翼的民兵組織(註9)有個理論:每一個國家都會有至少3%(註10)的人可以不惜一切代價保衛自己的國家。Max 並不同意美國民兵組織的極端政治傾向,但他認為,如果台灣也有3%願意保衛國家的人,那會有超過70萬的人口。他說,包含他在內,這些人面對侵略者是會誓死抵抗的。
有不少軍警、特戰人員還有生存遊戲愛好者都來到極光訓練受訓,他們花自己的錢來上課,自己租用或添購裝備受訓。很多人都在這裡認識到不少同好,不時會相約一起訓練射擊課程,也會一起去上 EMT(緊急救護技術員)課程或是爬山、健行。Max 認為,有不少來受訓的學員,都會是國土防衛部隊希望召募的人選。
年輕、熱情的人選有了,但部隊該怎麼成立?
國土防衛部隊應該給誰管?
主流民意可以接受嗎?
國防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長蘇紫雲認為,台灣成立國土防衛部隊是一個對的方向。他認為國軍可以從原有的編制下去改革,例如國軍有一個後備戰士的制度,但目前因為入選的要求過高,導致一年只有100多人前往受訓。
「放寬後備戰士甄選條件,讓更多人可以參加,未來再滾動式調整,」蘇紫雲說。
翁明賢則認為,若真的想要測試國土防衛部隊的可能性,可以從小範圍的試驗開始,測試地方民眾的反應跟警局存放武器、裝備的可能,或者是將這些想定納入兵推中做參考。
但,成立國土防衛部隊還有另一個問題:這個部隊應該交給誰管?
2020年李喜明第一次提出「國土防衛部隊」構想時,是與「壯闊台灣」的創辦人吳怡農一起聯名投稿。當時李喜明希望以改革後備部隊的方式,來成立國土防衛部隊。但在全民防衛動員署推動新制教召之後,李喜明改變想法,建議新成立的國土防衛部隊應該在國防部的管理之下,與陸、海、空三軍有對等的位階,屬於準軍事部隊。
吳怡農告訴《報導者》,大部分的國土防衛部隊構想他都跟李喜明有共識,但他認為國土防衛部隊應該讓原本管理民防體系的內政部管轄。他認為應該招募新血,改變原本民防系統的缺乏訓練與老化人力,並且導入新的訓練制度,將民防隊伍改造成為國土防衛部隊。
吳怡農認為,這支部隊可以有別於國軍體系,可以跟國軍產生良性競爭,並且更貼近民眾的生活。
侵烏戰爭顯示國土防衛部隊可以有效抵抗外敵,部分國際媒體也希望台灣效仿。英國《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在今年4月以「如何嚇阻中國攻打台灣」(How to deter China from attacking Taiwan)為題指出,台灣應該需要建立自己的國土防衛部隊,以不對稱作戰的作戰思維,向中共展現出人民抵抗侵略的意志。尤其是戰爭爆發後,台灣必須獨自面對戰爭,如同烏克蘭抵抗愈久,獲得國際援助就愈多。
雖然國際上出現呼籲台灣建立國土防衛部隊的構想,但也存在反對的聲音,指出這個構想窒礙難行之處。
在台灣的自由記者 James Baron 於5月17日投書美國《外交家》雜誌(The Diplomat),以「為什麼台灣不可能複製烏克蘭的民防規劃」(Why Taiwan Can’t Copy Ukraine’s Civil Defense Blueprint)為題指出,如果台灣要成立國土防衛部隊,勢必要修改法律或是由內政部警政署來推動。
James Baron 認為,以目前的狀況來看,台灣的槍枝管制仍相當嚴謹,警察對於武器可以給非軍事單位使用的態度也相當保守。要成立國土防衛部隊,難以被主流民意接受。
「我們將在海灘上戰鬥,我們將在登陸地上戰鬥,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道上戰鬥,我們將在山丘上戰鬥;我們決不投降!」這是前英國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在二戰時激勵全英國民心的名言,目的就是要讓全國人民準備好接受戰爭的衝擊。
儘管國土防衛部隊對台灣似乎仍然遙遠,現階段政府並沒有推動跡象,但從侵烏戰爭可以發現,戰爭絕對不會只是軍人的事,當戰火蔓延全國,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台灣民間要如何面對戰爭危機感?現在各種討論與構想只是起步而已。
註1:烏克蘭多數領土防衛營的成員都不是職業軍人,但在2021年7月,烏克蘭通過國家抵抗法(National Resisitance Act),徵召了1.1萬名正職人員、12萬名民間儲備人力。招募對象是從18歲到60歲的國民,以及定居滿5年的外籍居民。
註2:2014年2月,俄國派兵入侵烏克蘭的領土克里米亞以及烏克蘭東部地區。將近一半的烏克蘭軍隊變節,讓克里米亞落入俄國控制。克里米亞在該年4月宣布獨立,烏克蘭東部親俄民兵也在4月宣布成立「頓內次克人民共和國」及「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但普遍不受國際承認。
註3:現代陸軍、海軍陸戰隊等軍種的編制,1個「營」級單位是由3到5個「連」級單位組合而成,大約500人至600人。
註4:前參謀總長李喜明在2020年提出自己對台灣的戰略計畫,這個計畫被美軍稱為 Overall Defense Concept,簡稱為 ODC,也就是「整體戰略構想」。
註5:2個以上的營可以組成一個軍團,人數大約1,800人到3,000人;一個旅則需要2個以上的軍團組成,人數約6,000到9,000人。台灣國軍最大單位為旅級部隊。
註6:「連」級單位是由3到5個「排」級單位組成,人數約80到150人;「排」級單位是由3個「班」級單位組成,人數約30到40人;一個「班」級單位為9到11人。
註7:FGM-148 標槍飛彈是美製的反戰車飛彈,2個人就可以操作,並且飛彈射出後會自動追蹤目標,不需控制方向。
註8:國防部長邱國正在2022年5月10日宣布,國防部正在研擬要廢除過往「軍團」跟防衛指揮官的官銜,但留下作戰區的編制,讓陸海空三軍的作戰模式統合,試圖改變過往以陸軍為主導的作戰傳統。
註9:美國部分民兵組織在政治光譜中屬於極右翼,成員通常會有反移民、反 LGBT,甚至也有種族主義傾向。
註10:有些美國民兵組織認為,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有3%的人挺身對抗當時英國的暴政。但也有歷史學家認為,當時站出來的人不只3%,人數應該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