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神奇寶貝,卻能夢幻再生——墨西哥鈍口螈
恐龍一直是吸金的主題,就算侏羅紀系列愈拍愈讓人「倒彈」,恐龍迷們仍是花錢進電影院找罪受;玩具商靠著各種恐龍玩具賺滿荷包,一代代的孩子們都想養恐龍當寵物,於是扛著「六角恐龍」招牌的生物就這麼出現在寵物市場。初次聽聞這個名字,筆者還以為是角蜥一類的特殊爬寵,殊不知是和恐龍的關係遠到根本不是爬蟲類的蠑螈!
「六角恐龍」的本名是「墨西哥鈍口螈」(Ambystoma mexicanum),牠是一種來自中美水域的特殊蠑螈,「角」不是真正的硬質角蛋白,而是三對用來呼吸的羽毛狀「外鰓」。巨大的頭部配上小小的豆豆眼,還有像是在笑的嘴巴,讓鈍口螈虜獲大批粉絲,不僅是寵物市場的寵兒,也有不少創作 IP,熱銷全球的電玩遊戲《當個創世神》中就有隻大受歡迎的粉紅色白化墨西哥鈍口螈。
蠑螈對台灣人而言相對陌生,因為我們只有高山上少見的山椒魚,不像中高緯度國家居民,用掃帚在自家院子隨便揮個幾下,就會有蠑螈慌張地噴出來。蠑螈和青蛙都是濕轆轆的兩棲類,同樣在水中由卵孵化成蝌蚪,接著長出四肢,然後步入岸上生活(註)。成長變態過程中,蛙類蝌蚪的尾巴會消失,蠑螈蝌蚪則繼續拖著尾巴成年,因為這條尾巴,不少人誤以為蠑螈是種蜥蜴,這實在是天大的誤會。
墨西哥鈍口螈更特別之處,在於不像大部分的同類成年後就上岸,直到要繁殖才回到水中——他們終生活在水中,而且不會真正「轉大人」,而是維持蝌蚪最後階段時的樣子,保有大頭、鰭尾和外鰓,直接進入可以繁殖下一代的性成熟階段,這被稱為「幼態延續」。自然環境中的鈍口螈幾乎不會脫去童裝上岸,「成年」對於墨西哥鈍口螈而言反而不自然,科學家曾嘗試對他們注射碘來製造甲狀腺激素,於是鈍口螈的外鰓和尾巴上的鰭消失,變成普通蠑螈的模樣,壽命因此大量縮短。
墨西哥鈍口螈的俗名 Axolotl 源自於阿茲特克神話中命運多舛的閃電之神 Xolotl,祂是羽蛇神的孿生兄弟,象徵黑暗,同時也是死亡、不幸、疾病和變形之神。在獻祭是家常便飯的阿茲特克神話中,祂是第一位拒絕獻頭並哭著逃走的神,最終祂變成第一條鈍口螈且被懲罰永生不死,無法完成生命循環的輪迴,而且還變成阿茲特克人桌上的美食佳餚。承襲了阿茲特克血統的墨西哥人,非常重視鈍口螈這個和祖先文化連結至深的物種,也將鈍口螈用在各種民俗療法,你甚至能在墨西哥鈔票上看見牠們的身影。但由於城市開發與污染,加上水域遭外來種魚類入侵,野生的墨西哥鈍口螈的現況令人憂心。
現今寵物市場的鈍口螈皆已經過雜交,國外有規模不小的繁殖場,台灣也有不少愛好者會進行繁殖交易,而對一般飼養者而言,要自行配對亦非難事。現今能看到的墨西哥鈍口螈,從原本的土色帶黑色斑點,到廣為人知的白化外型、有著鮮紅色的外鰓,還有二十幾種花色(你能找到金黃銅灰銀黑紫搭配不同斑紋),甚至植入螢光基因。育種滿足了人類的奇想和慾望,除了表現在顏色花紋上,還有外鰓長到影響生存的「長鰓」,或是整隻肥圓病態的「侏儒」,著實怪異悲慘。
現代醫學生技也熱衷於研究墨西哥鈍口螈的再生能力,這些愣笑著的小生物若失去尾巴、四肢,甚至是心臟和部分大腦都還有緩慢長回的機會,這是傷口只能癒合、無法重生的人類追求的夢幻能力。儘管墨西哥鈍口螈在國外被當作研究指標,國內學界與業界貌似沒有接軌,幾年前知名大學的生技研究中心與某技職歡欣鼓地發了新聞稿,表示成功繁殖了數百隻稀有的鈍口螈,將用在肢體再生的研究上。新聞稿一出,這個彷彿上個世紀延遲至今才出土的「新聞」,讓台灣的研究者和業者們只能乾笑幾聲。
自 1998 年至 2013 年的野外調查中,墨西哥鈍口螈數量從每平方公里 6,000 隻快速降至一隻也沒找到。同樣問題也發生在墨西哥鈍口螈的近親——帕茨夸羅湖鈍口螈(Ambystoma dumerilii)身上,牠住在高海拔湖泊中,同樣有幼態延續的特性,同樣因為科學研究而被圈養繁殖,野生數量估計不及百隻。墨西哥鈍口螈的經歷恰好說明了開放飼養並不能止住瀕危物種的倒數計時大限。尤其只要在台灣提及保育類,總有人會跳出來說:「開放民間飼養就可以保全野外族群不被捕捉」或是「就是因為開放商業模式,所以六角恐龍至今才沒絕種!」的謬論,簡直比宣稱墨西哥鈍口螈是「恐龍」還荒謬,每個物種的差異很大,千萬別一概而論。
註:極少數的蛙沒有蝌蚪階段,自卵中孵出來時就已是四肢皆俱的小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