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芎:台灣唯一原生紫薇屬植物

夏日豔陽高照,蟬鳴不絕於耳,漫步在台灣中低海拔森林中躲避酷暑的你,會發現一種十分特別的樹,光滑的樹幹呈淺褐色,表面掛著大片尚未剝落的樹皮,一碰便整塊落下,露出底下帶白粉的白色斑塊,在周遭皆是暗色系、粗糙樹皮的森林裡格外顯眼。微風吹來,樹梢綻放的白色小花紛紛飄落,用帶有皺褶的花瓣在土表覆上一面白色的地毯,它便是台灣淺山十分常見的樹種——九芎。

九芎花。(LIU Chien-Fan)

九芎為千屈菜科紫薇屬的大型喬木,是台灣唯一的原生紫薇屬植物。褐色帶白斑的樹幹是它十分容易辨認的特徵之一,樹皮片狀掉落後光滑無比,因此又有「猴不爬」的別名。夏季時會開白色的小花,花瓣具細柄,邊緣皺曲,像衣裙的花邊,是千屈菜科植物的共同特徵,台灣另外兩種常見的紫薇屬植物(引進) ——紫薇、大花紫薇也有一樣的特徵。其中紫薇與九芎在未開花結果時極為相似,惟九芎葉具短葉柄、花色只有白色、果實較小可做分別,但依筆者經驗,九芎之短葉柄特徵極不明顯且不穩定,而紫薇花色因品種多變,白色至桃紅色皆有,還是會有與九芎混淆的時刻,最終還是依果實大小區分較為妥當。

生命力強盛的九芎在貧瘠乾燥的邊坡上也能存活,且枝條扦插容易,在土石易崩落的地方打入九芎枝條做為擋土圍籬,一段時間後枝條便會生根發芽,穩固周遭土壤,是非常適合作為水土保持的樹種。另外,九芎木材含水量低的特性,使它砍下後可以直接生火燃燒,火力不旺但很持久,跟相思樹、龍眼木一樣是優良的炭薪材,適合用來燻肉,原住民獵人於山上處理獵物時喜歡使用,可使肉質美味不易燒焦。其堅硬的木材也常作為樑柱、農具的柄來使用。

台灣有許多地方是以九芎來命名的,像是新北市蘆洲有個九芎里,花蓮縣富里有九芎嶺,嘉義有九芎坪,清朝知府楊廷理曾派人在宜蘭城四周遍植九芎木,所以宜蘭舊稱九芎城。根據內政部地名資訊服務網,台灣各地大大小以九芎命名的地名就多達50多個,可見其常見的程度。下次經過以九芎命名的地方時不妨四處找找,說不定就能發現它的蹤跡喔。

怎麼認?
九芎(Lagerstroemia subcostata Koehne),千屈菜科(Lythraceae)紫薇屬 (Lagerstroemia)大喬木,樹幹通直,樹皮褐色夾雜著白色的塊斑,光滑;常會呈片狀剝落。花小型,白色,花瓣有長柄,邊緣皺曲。蒴果(註1)長橢圓形,較紫薇果實小。葉互生(註2),葉序不像一般對生「左右左右⋯⋯」的順序,常會呈「左左右右左左⋯⋯」排列,十分特殊,可做為辨識樹皮尚不明顯之幼株的依據。

註1: 一種果實的類型,果成熟後,從縱向縫線裂開,內含多個種子。
註2:每一個莖節上只生長一片葉子,葉片交互排列。與之相對的是對生,每一個莖節上著生二片葉子,二葉片相對面而生。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