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門,覺得自己超悲慘,到家時總已被曬得焦黑」——討厭夏天的人

人們總說夏天是舒適悠閒的季節,但果真如此嗎?對於少數討厭夏天的人,每年最熱的這幾個月都在考驗他們能耐得住多少逼人佯裝快樂的荒謬社會期待

今年夏天,我的每個早晨都是這樣開始的:起床、把整顆頭泡進一盆滿滿的冷水,再拿出手機看天氣預報。我不在乎自己住的地方天氣如何,我想看的是冰島首都——雷克雅維克的天氣。

除了那氣溫超低、降雨機率偏高的完美天氣之外,光是想像一個沒有夏日狂熱的地方,我就感到無比興奮。在那裡,你不會被逼著用所謂「正確」的方式度過夏天;不會莫名搞得像一整年只有這短短三個月才有活著的意義;不會在 Instagram 上看了大家在烤肉、參加活動、去海邊玩、或是譁眾取寵的無數篇限時動態後,患得社群恐慌症(Fear of Missing Out,簡稱 FOMO,指害怕在社群上錯過有趣的事);不會因為喜歡跟親人們待在家而覺得丟臉。現在是我坦誠的時候了:我恨死夏天了。

6 到 9 月總是讓我很焦慮。生於一個單親家庭,我幾乎沒有任何機會能逃去國外避暑,每年為期 6 週的暑假總是非常難熬。我媽總會理所當然地要我們倆姐妹去屋外曬曬太陽,我會漫無目的地在家門口那條街上騎著腳踏車來來回回,或是對著鄰居的牆打網球,直到他們被吵得受不了為止。我媽的童年聽起來很美好,她常講她在薩塞克斯鄉間清晨爬樹、中午遊河的故事給我們聽。要是我想坐在屋裡看書或是用最新的 SEGA 遊戲主機玩音速小子,她就會讓我覺得自己該因為不出門去「把握美好時光」而心生罪惡感。對一個內向的孩子來說,那像是一種威脅,我至今仍無法忘懷那樣的感受。

現在我才知道,不是只有我討厭在這個季節發生的一切——花粉症、讓人熱到無力的高溫、氣候危機焦慮、夏季憂鬱(季節性情緒失調的一種)帶來的疲倦與沮喪感。光是人們認為夏天就該感到快樂,這件事就足以讓人深感壓力。

夏天欸!

「對某些人而言,夏天可不只是一個季節,而是『夏天欸!』,好像你每個晚上、每個週末都該出門。」來自里茲、今年 31 歲的克里斯・黑格(Chris Haigh)說道,他把夏天比作一年中的另一個高壓時節:「夏天就像困難版的聖誕節,聖誕節至少只有短短一天,夏天卻有好幾個月。」

來自布萊頓(Brighton)、同樣討厭夏天的勞倫・斯塔基 (Lauren Starkey) 也感同身受。斯塔基只要一曬到陽光,皮膚馬上就會痛得像要燒起來,所以她總躲著太陽。除此之外,她也飽受夏季的社會氛圍與壓力所苦。「很少人可以真的理解我的想法,以及為什麼我覺得夏天這麼不舒服。」她說。「有太多壓力讓你覺得一定要出門去享受好天氣、不要在家虛度光陰。」

根據英國鄧迪大學(University of Dundee)心理系名譽教授暨《天氣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Weather,暫譯)一書的作者特雷弗・哈雷(Trevor Harley)的解釋,夏天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與其不可預測性有關。「人們擔心,如果不趕緊充分利用這段時間,那麼夏天就要這麽被浪費了。」他說。

哈雷也提到,我們對這個季節以及其促成社交生活的特性感到痴迷,可能與我們逐日加快的生活節奏有關——此一步調原本因疫情而趨緩,如今又重新加速了起來。「現在我們更覺得自己必須盡可能地填滿日子。必做清單(bucket list)是一個相當新穎的概念,指在死前必須完成的事。而夏天,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這個概念的縮影。我們在學期開始、假期結束前必須完成很多事。」

這樣「竭盡所能填滿生活」的想法會讓不想如此的人以為沒有做到就是失敗。而且你無法略過夏天——有很多專屬夏天的歌、一系列的夏日鉅片、以及 #比基尼辣妹(#HotGirlSummer)和 #海灘身材(#BeachBodyReady) 等 Hashtag,這些都營造出一種「全年好壞就看夏天」的假象。沒人在問:「你今年冬天過得如何?」

這讓討厭夏天的人感覺與人們脫節,「我實在很討厭自己在每年的這個時候,總感覺與其他人事物格格不入,」斯塔基說道。「我不會因為任何人享受夏天就感到不開心,我只是希望大家不要覺得每個人都會喜歡高溫。對我來說,待在家裡避暑不叫白白浪費一天;出門、覺得自己超悲慘、到家時一如既往地被曬成乾——這才叫白白浪費一天。」

身為一個穿加大尺碼衣服的女人,換季對 40 歲的荷莉潔德・約翰斯頓(Holly-Jade Johnston)來說影響更深。「感覺就像,好,現在是夏天,所以我得穿短褲囉?」她繼續說著,「如果要的話,那我該穿塑身褲嗎?我該露出那些讓我不自在的身體部位嗎?夏天會讓你的體型顯得更龐大,而冬天則相對容易融入背景,你可以藏起很多東西,舒舒服服地穿高領毛衣。」

就算你講明不喜歡夏天的原因,與主流相背依然是一件不容易的苦事。「我知道我聽起來像個脾氣暴躁的老女人,但要我假裝很愛夏天,這實在太逼人了。」約翰斯頓說。「然後你就會想:『但我沒有很愛夏天,這又代表什麼?』」

「夏日之樂」引起的社群恐慌

夏天會逼得我們去做各種平常不會做的事情,比如花錢去騎天天鵝造型的腳踏船繞湖;或是在一張粗糙的毛毯上,為了吃一塊很乾的三明治把身體彎成高難度的瑜伽姿勢,毯子旁邊還有一些狗屎(我不喜歡野餐)。夏天也會讓我們因為身爲局外人而感到難過。

「向你兜售所謂夏日之樂的那些商人,用『瘦下來才能迎來更快樂的夏天!』給你第一拳;接著你在 Instagram 跟 TikTok 上看到每個人都在狂發照片,展示他們更完美的身材、更快樂的夏天,這是第二拳。即使那根本就不是你喜歡的氣氛,你還是會不禁感到難過,」黑格說。「我在 TikTok 上看到一些人去了一整週的音樂節時,儘管內心深處十分清楚自己比起參加音樂節,其實寧可舒服地在後院看書,我還是很羨慕他們。這就是常見的社群恐慌症合併季節性憂鬱。」

疫情開始後,這種社群媒體帶來的心理負擔變得更加嚴重。臨床心理學家琳達・布萊爾(Linda Blair)說道:「我們只要一感受到壓力,就會想逃離,但壓力永遠不會消失。」當我們試圖面對再次外出的壓力時,社群恐慌症又出現了。「我們渴望能歸屬、被接納,並成為社會的一部分。」布萊爾說。「這是一種感性的『噢,親愛的,我必須這麽做』,而不是理性的『我想這樣做』。我認為我們正處於一個非常詭異的過渡期,人們一面心想『拜託別給我壓力,別逼我做我不想做的事』,一面又覺得『我很孤獨,我真的很想融入大家,所以我想我最好還是做這些事情。』這種壓力讓人極為不適。」

外在壓力確實會影響一個討厭夏天的人,不過同樣值得注意的是,某些施加壓力的人也會因此感到內疚。小時候我媽要我去戶外呼吸新鮮空氣跟社交,造成我的終生陰影。為了替她的行為辯護,我向來自德州的生活教練兼作家凱瑟琳・王爾德(Catherine Wilde)請教。

「夏天似乎有更多事會令人心生內疚,」王爾德說。「其中一個原因,在於有太多社會線索都在告訴媽媽們:『比起一年裡的其他時節,她們應該把整個夏天都花在孩子身上。』如果時間沒有被完美地運用,可能會導致極大的內疚感。」

社會歌頌夏天的同時,有些人只覺得這種「快把握美好夏日時光!」的氛圍讓人壓力很大。(Getty Images)

像《戀愛島》這類影集,以及社群媒體平台流行的濾鏡開滿照和精選回顧,都不斷營造一種輕鬆悠閒的夏日氛圍。我們這些由內疚、壓力、焦慮、與複雜的社群恐慌症交織而成的感受,通常不會跟那個美好版本的夏天沾上邊。不過對於討厭夏天的人而言,這就是我們的夏天。

拜託冬天快來吧!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