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 對台灣運動產業的影響
COVID-19 的疫情對於諸多國家、各個產業都有重大影響,尤其疫情爆發地中國的狀況及其參與世界經濟的程度,加上看似難以預期何時會好轉、又同時有許多國家正在成為疫區的現實,這些時空上的因素都影響了整個與中國相關供應鏈的經濟效應;不過,我們先不從東京奧運是否舉辦的大議題出發,單純地從自己國家內來探究 COVID-19 迄今的發展,再合理預期此發展對台灣的運動產業,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首當其衝已經發生的,就是這幾年來廣受運動族群喜愛的高中以及大學的球類競賽,尤其是籃球的 HBL 還有 UBA,在疫情開始爆發、最需要謹慎控管的這幾個月,剛好進入了最關鍵的複賽跟決賽時期,於是都採取了封館比賽的措施。
HBL 和 UBA 固然都是非營利賽事,不會有門票收入的問題,但是由於這兩項賽事過去的高人氣以及高品質的行銷,在封館進行複賽、決賽的狀況下,近幾年高規格及高費用的場內外行銷勢必難以維持,以台灣市場規模並不大的運動行銷來說,少掉了這兩個賽事的費用挹注,恐怕對於專攻運動行銷、過去也表現優異的幾家公司來說,會有相當大地影響;此外,不少經費仰賴校友會資助的學校球隊,在少了複賽、決賽那種橫跨數世代的校友到場加油吶喊的情感渲染,會不會影響到下一個年度的校友資助意願呢?
而在相同時節進行,更高層級的 ABL 跟 SBL 籃球比賽也同樣受到影響。
ABL 涉及到與國外球隊的主客場往來對戰,加上在票房上以及球賽內容上都受到觀眾肯定、以營利為目的的職業球團寶島夢想家跟富邦勇士,本都蓄勢待發,準備利用衝擊季後賽的話題,來在最後幾場比賽帶動入場、獲得漂亮營收的計畫都被迫停宕。相較於資本雄厚的富邦,有著複數投資人、營收獨立的寶島夢想家,會面臨多大影響程度更是值得觀察,不過身為股東以及領隊的陳建州,先前太太范瑋琪的發言風波在封館之際,便不致延燒到觀眾席上。
至於改制職業聯賽不成、冠軍隊富邦勇士出走 ABL、傳統勁旅達欣虎解散加上金酒易主,焦點跟鋒頭又都被 ABL 搶走的 SBL,本季票房不佳,也已經因為疫情的因素取消明星賽,雖然可以嘲諷地說封館對於他們的收入影響不大,但本來就已經讓人心生質疑的 SBL 聯賽,算是徹底失去在本屆賽事翻身的任何機會。
當然提到比賽,接下來在台灣進行的東奧棒球六搶一資格賽,乃至於台灣職棒的開幕戰等等,皆會受到影響。但棒球在台灣屬於發展最健全、穩健的運動賽事,除非疫情在台灣失控,不然應該還在職棒球團的可承擔範圍內。反而要擔心一些開設在運動中心、學校場館的球類課程或聯盟競賽等基層大眾付費參與的運動競賽,其中又以馬拉松為甚。
根據國際超馬總會技術委員郭豐州在 2018 年做出的統計,2017 年在台灣有將近 1,000 場的路跑賽事(含超馬、馬拉松、半馬、10K 以下路跑),跑者大概有 40 到 50 萬人,平均每位跑者大概有 3 萬元由此而生的消費額,故整個年度馬拉松賽事的產值大概會是 100 多億;而考慮到這樣的賽事密集度,恐怕有許多賽事只能被迫取消、不見得有延期的可能。況且,許多提早安排行程、住宿、排假的參賽者再重新參與的意願也較低。
又從馬拉松賽事的商業結構言,主辦單位可能都固然是赫赫有名的大企業,但是實際執行的活動公關公司、相關廠商,卻不見得有能力可以無痛承擔賽事延期或取消導致的問題,包含相關製作物(製作物提前完成的倉儲成本)、可能的大量退費跟一些臨時人力的安排;再加上執行單位不少款項可能都得先行墊付,即使遇到可以延賽的情況,也要等到賽事完成才能跟主辦單位完整請款,現金流造成的壓力恐怕相當大。
最後,高度封閉的健身產業,可想而知也會受到相當大的影響,尤其是近期大量擴張、或是針對設施採取計次收費為主的健身房,恐怕會面臨相當大營收修正的波動。因此在 2 月,政府包含行政院院會、立法院,都針對武漢肺炎所導致的產業損失建立紓困方案,也制定「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而體育署分到的 3 億當中,體育署長高俊雄也特別針對健身產業點名紓困。
時逢運動界盛事的奧運年——這次又有台灣最重視的棒球項目回歸,有許多行銷、活動跟經費都已經或準備投入,無論東京奧運是否舉行,這些前置投入跟預期收入而產生的損失看起來已成定局;雪上加霜的是,在許多企業今年度營收預測受到疫情影響調降後,來年還能投注在運動活動的贊助經費恐怕也隨之減少,對尚未形成穩定生態圈、長期仰賴企業贊助的諸多運動產業來說,衝擊勢必擴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