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會超越或取代人類嗎?
若要說有什麼話題能延續到跨年,大概除了烏俄戰爭和國內選舉之外,就是 AI 程式 ChatGPT 了。2022 年底,ChatGPT 3.5 橫空出世,以流暢的連續對話驚豔學界、產業與大眾,不少人第一時間搶著玩,網路上也貼出各種人類與 ChatGPT 間神奇或好笑的對話;就在 3 月,ChatGPT 4.0 問世,功能進化到連圖片都能解讀(但是要收費),與此同時,微軟也將 ChatGPT 整合進自家的搜尋引擎 Bing 與 Office 作業系統,象徵著 AI 全面進入人類的文書工作流程當中。不論是國內或國外,都認為 ChatGPT 代表 AI 發展到達了新的層次,但對此的評價相當兩極——有的人認為 ChatGPT 意味著 AI 不可避免、甚至已經取代人類;有的人則認為 AI 仍然只是協助者,創意和創新仍然是人類的獨門技藝。
究竟,哪個陣營是對的?大家都想知道答案,但現階段給出的回答,極有可能以失準坐收。我們通常以為,專家對於其專業領域的未來發展,會有比較準確的預測,但根據嚴謹的統計,專家預測的錯誤率與外行人不相上下,有時甚至還要高一點。原因其實不難理解——真實世界過於複雜,任何事件的發生都是多種因素的交雜,然而現代的專業分工不過是對真實世界的片面切割,所以其預測多半也較為片面。雖然無法確定誰對誰錯,但這不代表我們只能雙手一攤,反之,我們可以試看看,順著這兩個陣營的立場來思考,會得到什麼樣的結論,以及這些結論的意義。
先來看比較負面的觀點。當我們說 ChatGPT 勢必或即將取代人類,這通常意味著我們認為 ChatGPT 能夠做到只有人類才能夠做到的事情——是哪些事情呢?人類會吃喝拉撒睡,其他動物也會,所以不是這類生理機能。人類會思考、有語言,團體合作和社會結構由此而生,這才是其他動物多半無法也不曾擁有的。幾個世紀以來,不少哲學家都提出類似的說法:人類之所以獨一無二,是因為我們會使用複雜的語言來做理性的思考。姑且不論動物學家是否同意此說,至少它早已成為整個社會運作的核心假設與基礎。教育把經費和時間投注在培養孩童的 STEM——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能力,每一項皆以理性為核心(人文學者很不滿,覺得要加入 Art 藝術,變成 STEAM);經濟假設人類會理性計算並據此做出行動與決策,社會上的經濟活動也根據以此假設而建立的各種數學模型來預測、規劃、運行;民主政治也認為選民能夠在綜觀候選人特質與所提政策之後投下神聖的一票,所以選舉結果應該能夠反映人類群體的智慧,為國家與社會帶來光明的前途。
先不論現今世界出現的各種問題如何與上述情境不符(表示有關人類的假設可能錯誤),如果我們接受前述關於人類的定義,那麼我們似乎很容易得出結論:人類注定會在 AI 面前失敗得一塌糊塗,畢竟沒有什麼物種或東西能比電腦更會數學、更有邏輯、更有規則。所以,與數學高度相關的工作會被取代,比如財務分析師;與邏輯密切相關的工作會被取代,比如程式設計師;以規則為主賣點的工作會被取代,比如律師甚至法官。與此相反,那些我們原本期望和預計會被機器取代勞力活——以身體動作為主的工作——反而留存得更久,因為即使現在 ChatGPT 很會講話、擬出來的公關信比你我寫的都還好,但就算它有個身體(機器人)好了,AI 也沒法當個服務生端盤子,更沒法像廚師做出一道佳餚,無論它能講出再多食譜也一樣。
接下來,讓我們換到另外一個陣營:認定 AI 無論如何無法贏過人類,因為人類才有創意與創新的能力。ChatGPT 不過是複製人類世界的既有資料,然後透過剪剪貼貼來拼湊看似通順的句子,如同語言學家/公共知識分子杭士基(Noam Chomsky)所言,ChatGPT 只是科技支撐的高級剪貼簿。這種思路通常會指出,人類才有意識,而意識是賦予語言、文字、事物「意義」的基礎,這正是 AI 所缺乏的——ChatGPT 並不知道它在講什麼,對它而言,那些剪貼出來的文字毫無意義。因此,人類的教育資源不應投入在強調理性與計算的 STEM 上,而是廣義的 A——也就是包含繪畫、音樂、詩詞、文學的「人文」——上。這些領域比較重視生活經歷、生命體驗、人際互動等需要長期浸淫且「難以用言語形容」的體悟與實踐,因為這些我們一般認為偏「感性」的活動才能孕育出無限的創意與創新,更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原因。
但是,這個假設,就跟前一個假設一樣有不符現實的問題。我們之所以會把創新和創意歸功於體悟與實踐,並且強調這是長期浸淫的後果,正是因為我們很難把創造力的「來源」完整釐清或標定出來。即使有愈來愈多課程和學問嘗試系統化創新與創意,讓學生按部就班、按表操課製作出一個新的藝術品或產品,這些課程仍舊需要不斷強調生活的體驗和生命的反思。這就是為什麼「靈感」和「靈光一閃」仍然列在創作圈的常用詞彙表當中——這些字詞正好說明了我們其實並不真的清楚充滿創新與創意「點子」究竟從何而來。有趣的是,AI 也差不多。最近有個新聞,說某些 ChatGPT 輸出的文字、Midjourney 生成的繪圖 ,不只 AI 本身無法說明那個創作過程,就連程式設計師也無法解釋。換句話說,對於人類來說,創新和創意是「蹦出來」的,對於 AI 而言也是如此。如果人類和 AI 一樣無法明確解釋或說明創造力何來,那麼我們還能說創新與創意是人類獨有的嗎?
綜合來說,不管站在哪一個陣營,結論似乎都有點悲觀。AI 可以勝過人類,因為 AI 比人類更理性,而依賴理性能力的社會角色與工作則會被一一取代;人類仍然勝過 AI ,因為人類才有創造力,但 AI 事實上早已創作出許多意想不到的作品,而人類就跟 AI 一樣解釋不了創意和創新的機制與過程。在我看來,結論之所以如此,原因在於問題其實不在 AI 究竟會不會凌駕人類,而是 AI 的發展正在挑戰人類對自身看法的假設——我們是理性的動物嗎?我們才有創造力嗎?這些問題,只有等我們真正放下「人類是萬物之靈」的驕傲之後,才能夠勇敢並仔細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