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拋棄煤炭,為什麼辦不到?

煤炭,造成最多污染的能源來源之一,在世界領袖承諾對全球暖化做出實際行動、並簽署巴黎氣候協定後逾三年,仍沒有減少使用的跡象


越南‧河內——煤炭,驅動工業時代的燃料,已經帶領地球到了氣候變遷的毀滅性邊緣。

科學家不斷警告氣候變遷的威脅,去年 11 月 23 日,由 13 個美國政府機關聯合發表的大型科學報告表示,如果不採取實際行動減緩暖化效應,氣候變遷造成的傷害將於本世紀末導致全球損失約美國經濟體 10% 的龐大數字。

國際上,去年 10 月由聯合國全球暖化科學小組發表的一份報告發現,要避免毀滅性災難發生,全球經濟體必須在短短幾年內採取激進的轉型改革。

這個轉型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停止使用煤炭,而且動作要快。

但在世界領袖承諾對全球暖化做出實際行動、並簽署巴黎氣候協定後的三年,煤炭使用量仍沒有減少的跡象。根據國際能源署最新的評估報告指出,雖然全球的煤炭使用量終究會降低,但如果要避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嚴重威脅,減少用煤量的速度目前是完全跟不上。事實上,2017 年全球煤炭製造量與使用量在減緩兩年後,又開始增加。

煤炭這個廉價、大量、污染程度最高的化石燃料,仍舊是全球最大宗的發電來源。現在太陽能、風力發電已快速平價化,很快地,燃煤將不再有廉價的優勢。

既然如此,為何我們無法停止使用煤炭?

因為煤炭是強大的能源供應來源。地底下儲存著數百萬噸的煤炭。有權勢政府做靠山的權勢企業,經常以補助的方式,在情勢逆轉前趕著將市場做大。銀行也是得利者。大型國家電力網絡是依著燃煤需求而設計的。燃煤發電廠是政客承諾廉價電力、同時保障他們既得權力的萬靈丹。在某些國家,甚至是貪污的根源。

而當可再生能源快速發展時,仍有其限制。風力、太陽能在有微風吹拂、有太陽發光的時候能夠發電,而這需要重新改良傳統電力網絡。

「煤炭仍被使用的主要原因是,我們已經建構了一個使用煤炭的體系。」羅希‧查德拉(Rohit Chandra)說。查德拉在哈佛大學攻讀能源政策博士學位,專門研究印度煤炭。

關於煤炭未來的戰爭,正在亞洲開打。

世界煤炭龍頭

亞洲擁有全球半數人口,也占據全球煤炭消耗量的四分之三。更重要的是,根據追蹤煤炭發展的德國倡導組織 Urgewald,超過全球四分之三的燃煤發電廠,正在亞洲興建、或還在計劃興建階段——驚人地高達 1,200 座。Urgewald 領導人赫法‧舒克(Heffa Schücking)指稱,這些發電廠嚴重阻礙巴黎氣候協定所訂下的目標。

印尼持續挖掘煤礦。越南預備興建新的燃煤發電廠。還在試圖從 2011 年核災復原的日本,則重啟燃煤之路。

但世界煤炭龍頭其實是中國,消耗全球一半的煤炭量。超過 430 萬中國人從事採煤工作。自 2002 起,短短 16 年間,中國就巨幅增加了全球 40% 的煤礦產量。「我重複計算了三次。」國際能源署資深能源分析師卡羅斯‧費南德茲‧阿維瑞茲(Carlos Fernández Alvarez)說。「我還以為算錯了。這數字太瘋狂。」

由於公眾輿論對於空氣污染的不滿,中國現在也是太陽能、風力發電發展的龍頭,中央政府並試圖減緩燃煤發電廠的興建。但位於美國、提倡燃煤替代方案的研究小組「煤炭蜂群」(Coal Swarm)發表一項分析顯示,新的燃煤發電廠仍在興建中,其他相關計劃則是被延後而非中止。中國煤炭消耗量在歷經幾年下降後,在 2017 年不降反升(儘管增長速度遠慢於以往),且在去年持續成長。

中國煤礦業正試圖尋找新市場,從肯亞到巴基斯坦。根據 Urgewald,中國企業在 17 國興建新煤電廠。中國鄰近的對手日本也要分一杯羹。由日本企業發展、近 60% 已規劃的煤炭計劃是在日本境外進行,並多數由日本銀行資助。

這個競爭在東南亞尤其顯著,東南亞是全球煤炭大量生產的最後邊境之一。

樹木正在死亡

魏氏慶(Nguy Thi Khanh)曾在越南親眼目睹這個競爭的樣貌。在 1976 年,越戰結束後一年出生的她,記得就著煤油燈光寫作業的日子。在她居住的北方村落,一天會停電數次。下雨天時,完全沒有電。如果電來了,是來自不遠處的煤電廠。當她母親將洗好的衣物曬在外面時,煤灰會飄落在衣服上。

今天,有 9,500 萬人口的越南,幾乎家家都有電力可用。魏氏慶居住的首都河內,正在從事大量建設,需要大量鋼筋水泥,而鋼筋水泥需要大量能源來製造。經濟快速發展。而沿著 994 英里的河內海岸線,主要來自日本、中國的海外企業正在興建煤電廠。

其中一個計劃便是在宜山(Nghi Son)。位於河內南方的宜山曾是漁村,現在則成為快速發展的工業區。第一個發電廠在 2013 年於此地啟用,日本海外援助組織「日本國際協力機構」是背後的金主,而日本丸紅株式會社則是發電廠的建商。

規模遠遠大過第一座的第二座煤電廠,正在隔壁興工,建商是丸紅與另一家韓國企業;專門為私人貸方降低金融風險的出口信貸機構「日本國際協力銀行」則是主要資助者。

在煙囪的陰影底下,阮氏秋賢(Nguyen Thi Thu Thien,音譯)正在路旁一邊曬蝦子一邊抱怨。發電廠在她舊家門前蓋了一個灰塘之後,她就搬走了。「煤灰讓我家全黑了。」她啐道。「樹都死了,我們根本不能住那裡。」

讓她和其他在路邊曬蝦子的人更生氣的是,新發電廠會需要一座新港口,也就是她們先生原先停靠漁船的地方,現在他們則無處可去。

大卡車轟隆而過,揚起灰塵,這些婦女們正在一邊傾倒籠內的蝦子。而她們用寬沿帽、面罩、手套,把自己包得密不透風。

燃煤目前占越南發電量的 36%,政府預估將於 2030 年增至 42%。為了維持這些發電廠的運作,越南需要在 2030 年以前進口 9,000 萬噸煤炭。

但即使在越南這樣一個以鎮壓反對聲浪聞名的國家,煤炭相關計劃也已引發社會反彈。2015 年村民堵住一條高速公路,以抗議中國在越南東南方的計劃。省政府則取消另一個在湄公河三角洲的發電廠建案。

在越南,多數發電廠使用老舊、污染性高的技術,許多投資者,包括丸紅,皆已承諾不再投資未來計劃。一名企業發言人透過電子郵件表示,他們將會持續進行宜山計劃,「為了提供穩定電力以及貢獻經濟發展。」

越南表示,將依照巴黎氣候協定,依時程達到碳減排目標。碳足跡遠遠超過越南的中國、印度,也同聲表示將達成碳減排目標。但這些目標是這幾個國家自己訂定的,完全不足以減緩全球氣溫災難性的上升速度。美國則已宣布退出巴黎氣候協定。

這些發人深省的事實,為去年 12 月初於波蘭的煤炭之鄉(註1)所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峰會籠上一層烏雲。如 2017 年德國波昂氣候大會時一樣,美國代表團在此次峰會上繼續推崇煤炭的優點。

強大的政治勢力

在公眾幻想中,煤礦工人一直是工業時代活力的象徵,是對於當年辛勤勞力(尤其是人工而非機器)刺激了經濟起飛年代的一種懷舊。

這個印象在政壇上極具影響力。德國煤礦工人提升了德國極右派的財富,波蘭右翼政府承諾開採新的煤礦,澳洲總理莫里森因為力倡煤炭而獲得大位。

雖然目前毫無成效,美國總統川普承諾要復甦煤礦業工作,並且指示美國環保署取消對燃煤發電廠的碳減排規定。

這對美國煤礦業來說或許是好消息,但煤礦業在美國的未來發展並不看好。現在有更廉價的燃料,包含占發電總量的 31% 的天然氣,占比與煤炭相同。中國在針鋒相對的中美貿易戰爭中,開始對美國進口煤炭加徵關稅。自 2010 年,美國已有超過 200 家煤電廠關閉,美國的煤炭消耗量並非如川普所聲稱的上升,而是持續下降,採煤工作機會也於過去十年急速減少,只有在川普執政的前 18 個月有極微幅的4%上升。

「我們正在製造更多煤炭」

在全球最大民主體、人口 13 億的印度,經濟與政治的微積分非常不同。

這點,首當其衝的印度泰倫加納邦負責能源的公務員阿加伊‧密希拉(Ajay Mishra)再清楚不過。

他說五年前,每天停電是泰倫加納邦的宿命。天花板風扇在悶熱酷暑停止轉動,工廠靠著耗油的柴油發電機才能運作。泰倫加納邦的居民怒不可遏。

邦政府官員必須採取行動解決供電問題。他們開始利用太陽,短暫地讓泰倫加納邦成為全印度第一的太陽能製造者。他們也採用中央政府仰賴超過一世紀的東西:儲存在中印度山丘與森林的地底,綿延不絕的煤礦。

泰倫加納現在有 24 小時的電力供給、農夫有免費電力可以汲水,也讓泰倫加納邦首長拉奧(K. Chandrashekar Rao)在今年民調中支持率提升,競選連任有望。

「我們有煤炭。」密希拉說。「我們每年都在製造更多煤炭。接下來的一百年,我們都有煤炭。」

在去年 10 月一個溫暖的週二,距離泰倫加納首都海德拉巴四小時車程的地方,一群身著靛色短褲的男人到了地底下採煤。

有點類似滑雪纜車的簡易滑輪小車帶他們進入地底,一路愈來愈深入礦井。只聽見滑輪車的吱吱作響,還有水滴落地面的聲音。到處都站著礦工,他們的身影在漆黑間幾乎無法辨認,除了環繞他們腰間的手電筒微微發光。

地底下近 300 公尺處,空氣是黑而涼的,腳下的煤炭是濕軟的,隨著炸藥聲響,一整片煤炭牆崩落。小而烏黑的煤塊推疊成小山被運送出去,然後裝載上煤炭卡車,卡車沿著鄉間小路揚長而去,一層灰隨之散落各處。

印度政府對於煤炭投資程度之深,所有煤礦都是國有的,多數發電廠也是。煤炭支撐著印度廣大的火車網絡。

位居這個體系最高層的人,印度總理莫迪,嘗試將自己塑造為乾淨能源的擁護者。

但是莫迪也持續開發新煤礦。他的政府讓煤礦業快速通過環評,此舉激怒環保人士。印度國營企業正在全國各地興建新的煤電廠,幾乎每間都由公家銀行資助。

在印度首都新德里進行的採訪中,印度能源部長阿加伊‧巴拉(Ajay Bhalla)說,還有約 50 吉瓦(即 500 億瓦特)的煤電產能正在開發。而這只是十年前開發量的冰山一角,當時印度的能源需求預估會飆升。現在興工的煤電廠,許多是為了取代老舊、污染性高的煤電廠。但是巴拉預測,距離煤炭真正停用還早得很,至少要等到廉價、有效儲存太陽能與風力的方法出現。

分析師表示,為了迎接「後燃煤時代」,印度必須改善電力網絡。電池技術正在大幅進步,微電網(Microgrids)(註2)可以取代傳統電力系統。許多現存的煤電廠發電量的產能都未達最大功率,甚至還有閒置的電廠;而新的能效標準將能源需求量減緩至一定程度,以致屆時可能出現大量、成本高昂的煤電廠。而最後抱著這些燙手山芋的,就會是資助它們的公家銀行。

但就目前而言,燃煤仍占印度 58% 的能源來源。

「我也不是很樂意使用這些煤炭,」巴拉說。「但我不得不。」

印度泰倫加納邦的拉馬古恩達姆,興工中的煤電廠。
 印度泰倫加納邦,煤工補強煤礦坑的上壁。
(Rebecca Conway/The New York Times)
印度泰倫加納邦,煤工在裝載煤炭上卡車的工作之餘暫時休息。
(Rebecca Conway/The New York Times)
印度泰倫加納邦,煤工從礦坑中採集並儲存煤炭。
(Rebecca Conway/The New York Times)
 印度西孟加拉邦的巴爾達萬,工人將從露天煤礦採下來的煤炭裝載上車。
(Rebecca Conway/The New York Times)
印度泰倫加納邦的曼切里亞爾,發電廠控制室內的工作人員。
(Rebecca Conway/The New York Times)

註 1:去年的第 24 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4)於波蘭的「煤炭城」卡托維茲(Katowice)舉行。波蘭至今仍高度倚賴煤炭,超過 8 成能源供應來自燃煤發電,硬煤產量高居歐洲第一。卡托維茲更是波蘭產煤核心城市,有約 9 萬名煤炭工人,占據歐盟半數煤炭工人人口。

註 2:微電網是指由分散式電源、儲能與轉換裝置等構成的小型電力系統。它縮小了傳統電網的發電、輸電、配電與用電的規模,以區域調度和現代化管理方式,有效穩定特定區域的電壓與頻率,助於提升再生能源使用率與電力品質,減少燃料成本與基礎設施。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