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原型實驗創作|300年後的大自然,人類在哪裡? —— 專訪 OVERGROWN Group

我們是否能想像一個未來:300年後的大自然,沒有人類生存;而被荒置的貧瘠之地,可能生成另一種前所未有的平衡狀態?成員來自電子工程、建築與工業設計的 OVERGROWN Group,將視角鎖定在300年後的未來,借用地質科學家採樣地層的形式,建構出一個名為《核芯樣本》(Core Sample)的生態系統,引發觀者思考科技與自然之間有機變動的關係。

文/陳維岳 圖/OVERGROWN Group

從動態有機的大自然中挖掘希望

為了塑造出獨立且豐富的生態圈,OVERGROWN Group不僅在土丘上栽種真正的植物,還特別使用介於植物與動物之間的真菌。「真菌吃掉所有的成分並分解,而營養又流回到自然中,生命的循環就在這個作品中體現出來。」來自臺灣的團隊成員吳冠儒說道。

對OVERGROWN Group來說,樣本最佳的設置地點就在大自然,而這個決定所面臨的挑戰,就是生物是否能在作品上生長,以及作品是否能在自然環境中存活下來,包括是否能夠抵抗紫外線、濕度與溫度變化,甚至山火(森林火災)。

在創作初期,OVERGROWN Group預想在北加州的尼卡西奧(Nicasio)設置樣本;然而,目前許多森林區因進入了山火季節而被迫關閉,團隊根本就無法進入。「基於這個改變,我們希望在山火結束後,能夠回到原本的地方設置。」吳冠儒表示。

也因其不可抗力的因素,《核芯樣本》不僅呼應了大自然有機變動的特質,更象徵了生命縱使燃盡後依然再生,是一件代表希望與樂觀的作品。

科技可以是問題,但也可以是解答

在反烏托邦的科幻文本中,經常可以看見科技急速發展下導致地球生態崩壞的光景。提到科技與自然的關係,OVERGROWN Group對科技抱持著「兩面刃」的態度,就端看人類如何使用它。

團隊成員Adam Hutz認為,無論是康明斯(E. E. Cummings)的詩作〈Pity this busy monster, manunkind〉,還是德國思想家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對二十世紀初現代藝術家克利(Paul Klee)的畫作《新天使》(Angelus Novus)的詮釋,都反映現代主義對線性「進步論」的質疑──事情會隨著時間進展而變好,科技則會隨著時間進展改善這些事情。

至於後現代看待科技的視角,則更為複雜;「它會朝各種可能的方向發展,」Adam說道,「許多時期都『凍結』在《核芯樣本》中,你可以看到遙遠的過去、遙遠的未來,以及當下此刻。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提出的問題:人類在哪裡?(Where are humans?)作品設在未來300年後的世界,至於人類存不存在於這個可能的未來中,就要由觀者自己去回答了。」

吳冠儒認為,找尋解決方案或純然利用作品進行批判並非他們的目的。「身為藝術家,所擔負的責任是提出讓大家思考的問題,而不是以我們的角度說『這就是解決方案』或『科技是不可行的方向』,所以你會發現作品蘊含批判的成分,但同時有支持科技的元素。」

誠如團隊成員Tina Piracci所言:「科技可以是問題,但也可以是解答(It can be a problem but can also be a solution.)。」OVERGROWN Group希望觀者能夠藉由作品所帶來的靈感,去影響他們及其後代所做的一些決定,無論這決定是好還是壞。

每一個生命都有存在的目的

由於今年全球遭逢Covid-19大流行的危機,OVERGROWN Group同時藉由《核芯樣本》,延伸在後疫情時代下,重新檢視生物多樣性的議題思考。

吳冠儒進一步表示:「當一個生態缺少生物多樣性時,很容易遇上大型流行病,進而導致物種的死亡。然而,說不定未來對抗病毒的解決方案,就存在於某一個瀕臨絕種的物種中。」因此透過《核芯樣本》這個計畫,呈現中的物種多樣性,是吳冠儒鼓勵觀者去思考,其實每一個生物存在於這個世界上,都是有目的的。

播下變革種子,從一棵樹到一片森林

在開始構思《核芯樣本》時,OVERGROWN Group提到他們最先想到的文本,是法國作家讓.紀沃諾(Jean Giono)的短篇作品〈種樹的男人〉(L’homme qui plantait des arbres)。文中描述在一戰時期,一個牧羊人不斷種植橡樹,而土地最終成為了一座森林的故事。

吳冠儒說,這個文本啟發了德國藝術家波伊斯(Joseph Beuys)。波伊斯以行動藝術的角度,於1982年第七屆的卡塞爾文獻展,發起市民與志願者種植橡樹的城市造林計畫,期望以這種方式形塑一個更美好的社會。最後,這個行動化為社會雕塑作品《7000棵橡樹》(7000 Oaks),而成為現代城市樣貌的一個典範。

和積極以藝術介入空間的波伊斯相比,吳冠儒表示自己並沒有那麼大的野心。「我個人沒有這麼宏觀,只是純粹做一個實驗,如果這個實驗有好的結果,那也許就可以把這個作品的尺度再放大,讓更多人進行思考。」

然而,在吳冠儒謙卑的口吻背後,反映出OVERGROWN group就像那名默默種樹的男人,抱著微小但堅定的展望,替未來播下了一顆變革的種子。《核芯樣本》所散發的微光以及能夠復甦生命的橡實,指出一個一切得以重建的未來,只要我們人類願意在當下做出有意識的決定。

Core Sample核芯樣本的生命能量來自於一顆漂浮的種子,透過它,在樣本裡的這些新物種都能在極端的環境中生長。
在這裡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展現不同的光芒與動態,同時卻又能互相感應同步,在能量的分享上達到平衡的狀態。

OVERGROWN Group
OVERGROWN Group 成員吳冠儒、Tina Piracci、Adam Hutz、Barrak Darweesh皆來自不同背景,探索的領域包含電動機構、動態雕塑、表演藝術、互動投影、環境裝置及其他新媒體藝術。團體成立宗旨在於開發驚奇與沉浸式的體驗,激發每個世代觀賞者的想像力和驚奇感。他們愛好新科技,同時也對大自然有著無比崇敬,融合這兩個領域所創造出的作品,帶有與眾不同的原創性及啟發性。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